"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西厢记的矛盾冲突与人物形象演变(附件)【字数:14575】

2023-02-12 14:3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 《西厢记》经历了三个文本而王实甫的文本最为著名,其主要原因就是王实甫为每一个角色所赋予的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本篇论文以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礼教束缚与追求爱情的自然天性间的矛盾,通过对三个版本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五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的原因和意义。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张生与崔莺莺的矛盾 3
1.1张生自身的矛盾以及人物分析 3
1.2崔莺莺自身的矛盾以及形象分析 5
1.3元明戏剧中闺秀的形象 7
第二章 红娘与崔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 9
2.1红娘与崔莺莺、张生间的矛盾 9
2.2不同版本中红娘形象的改变 10
第三章 老夫人与红娘、崔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 11
3.1老夫人与红娘之间的矛盾 11
3.1不同版本中老夫人的形象 11
第四章 人物性格演变的原因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上的一篇著作,它的问世对后来的爱情小说、戏剧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王实甫提出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更具有反封建思想的重要意义,他提倡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体现了古代人民世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从古至今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从未停止,多数文章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在作品的主要思想上,学术界一直认为它提倡的是追求恋爱自由,反对封建思想对百姓的束缚;第二个方面是对于人物的形象性格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将其与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比研究以及人物的心理研究;第三个方面是对作品中的词曲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个方面是对于作者王实甫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王实甫的生平来分析他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及意义。
本文主要是对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以《西厢记》的三个版本为基础,并以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即一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误会性冲突,一是三人与老夫人间的冲突,表现追求自主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情节发展谈五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由《莺莺传》至《西厢记》的演变并探究演变的原因及意义。<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西厢记》最早的便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莺莺传》。《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相恋,最终却始乱终弃还将全部过错怪罪于莺莺,这里反映的是一种“红颜祸水”的思想,也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封建主义思想。而发生在唐代就注定了张生和莺莺很难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唐代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女子出嫁毕竟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莺莺和张生直接互生好感最后约定终生,必然与当时的思想相违背,不符合当时社会女子的道德标准。
这个版本的结局并不让人满意,也充满了争执,于是就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也被称为董西厢。董解元性格洒脱,并不在意礼法,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最终莺莺偕张生私奔为结局。自古女子与男子私奔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在这里董解元却给了这种结局,也是一种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虽然并不强烈,但却有了苗头。
而现在我们所要谈的却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的作品中描写了相国之女崔莺莺与书生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相识于普救寺,互相倾慕而产生了感情,却遭到崔莺莺之母的反对,最终在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之所以最后让莺莺与张生有了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改变,思想的进步。在《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对于爱情对于张生虽也一心一意坚定不移,但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要更加无力一点,比较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更加的懦弱,不够勇敢不够强硬;张生的形象则是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将《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的形象彻底改变,变成了一个痴情、才华横溢却不为功名的好男人形象。这些人物性格的改变正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而造成的,是大势所趋,顺从时代的演变,顺应百姓的愿望,也使得这段故事更具有反封建倾向,也反映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愿望,使故事更具有戏剧性。也是对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反抗和抨击,希望可以提倡一种婚姻自由的想法。
第一章 张生与崔莺莺的矛盾
1.1张生自身的矛盾以及人物分析
对于张生来说,他的矛盾并不是来自他人,而是他的自身、门第、礼教间的矛盾和阻碍。
“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朝,这是王实甫对张生的介绍,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自然他的文采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崔莺莺也正是被张生的这种才气所吸引,渐渐的爱上张生。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懂礼节的才子却出现了与他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当他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后便想着何时才能再相见,故而在他又一次碰见红娘时,情不自禁说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这一番自我介绍也不免让红娘骂道:“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是啊,满腹经纶又怎会不懂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在对方还没有询问的情况下就将自己的情况道来,紧接着,他更是不顾那些封建思想,礼教的束缚,义无反顾的去接近崔莺莺,不断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当张生知道莺莺每夜都会去花园烧香,便早早的做好准备,在墙头吟道“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张生是聪明的,他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取得莺莺的好感,用一首诗来试探莺莺,既不会显得突兀,还可以展示出自己的文采,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到莺莺的心意。这首诗不但抒发了张生的寂寞空虚之情,还表现了张生对莺莺的好感,并不会给人讨厌的感觉。“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终于,莺莺也以一首诗来回给张生,这里不难看出,莺莺对张生并不排斥,也是有好感的。等到张生听到莺莺的回复,更是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翻墙想与莺莺一见,这里张生的逾墙相会更是表现了张生的傻气,明明一个深受教育的读书人,此时却因为心爱之人的一句话而将圣贤之话抛在脑后,可是,也是这样的一种矛盾行为让我们看到了本应恪守礼节的迂腐书生初尝情滋味的慌乱可爱。更让我们看到了张生对莺莺的迷恋和对爱的执着、大胆。张生本意去考取功名,但当他遇见崔莺莺那刻便把功名弃于脑后,想的念的都是莺莺,王实甫笔下的张生爱情至上,但最终却不得不为了他与崔莺莺的未来而选择进京考取功名,虽然本身的志趣并不在功名之上,但是仍然无法避免门第的阻碍,若是一事无成,毫无身份怎可说服老夫人娶得崔莺莺?所以为了崔莺莺,为了他们的爱情,张生不得不被迫去考取功名,去打破这根深蒂固的门第阻碍。在崔莺莺送别他并一再叮嘱他不要三心二意时,他说道“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有此承诺,又何必担心?自此结局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7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