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世说新语》中魏晋儿童早慧现象研究

2019-12-16 16:4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题目《世说新语》中魏晋儿童早慧现象研究[20191216164259]
内容摘要:这篇论文是从《世说新语》中的早慧儿童这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来着手分析的。《世说新语》中描绘了许多早慧儿童,他们或言语巧妙、出口不凡,或反应敏捷、领悟独特,或品德高尚、多才多艺……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引人注目。这些儿童有一些共有的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棱角,需要我们加以分析。魏晋儿童多早慧,这种早慧现象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入手,我们能够得出魏晋儿童早慧的原因:魏晋时期特殊的历史,社会思想的转变,儒文化的退位,老庄学派、佛教、道教等学说教义的影响,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等等。除了社会原因外,当时的家庭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可分割的。这些原因,造就了儿童的早慧。探讨魏晋儿童的早慧现象,对我们当今的儿童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世说新语》魏晋儿童早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世说新语》中早慧儿童的分类 1
(一)品行 1
1.孝行 2
2.方正 2
3.好学 3
(二)才艺 3
1.口才 4
2.艺术 4
(三)捷悟 5
1.反应敏捷 5
2.领悟独特 6
(四)胆识 7
三、《世说新语》中早慧现象的成因 7
(一)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7
1.社会思想的变化 8
2.价值观念的变化 9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 9
1.传统礼制的破坏 10
2.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 10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11
1.世家大族对子女教育的特别重视 11
2.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2
四、《世说新语》中早慧现象的启示 13
(一)正面的启示 13
1.对早期教育的重视 13
2.对性格培养的启示 14
(二)反面的启示 16
五、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世说新语》中魏晋儿童早慧现象研究
一、 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极度分裂混乱,精神文化却因摆脱了政治的束缚,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世说新语》记叙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著名人物的逸闻轶事。近年来,随着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日趋繁荣,志人、志怪小说的研究日益兴盛。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世说新语》的价值逐渐获得重视,为其校笺的作品多可圈可点,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的《世说新语校笺 》、杨勇的《世说新语校笺 》等注释本学术价值颇高。研究《世说新语》的专著中也不乏具有真知灼见的力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高度肯定了《世说新语》的语言洗练、于平白叙述之中见风骨的艺术风格;吴云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对《世说新语》的研究概况做了综述;王能宪的《世说新语研究》从《世说新语》的文学特征和语言艺术方面对它做了深刻研究;萧虹在她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一书中对《世说新语》的后世影响作了高度评价。然而,对于《世说新语》中某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却缺乏可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关于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记载,除了专设《夙惠》篇记叙儿童的智慧言行以外,还有诸多儿童早慧的例子零散的分布在德行、言语、方正等篇目中,足可见刘义庆本人对智慧超长的少年儿童的赞许。这篇文章试从《世说新语》中记述儿童行为的材料出发,从早慧儿童的分类、早慧现象的成因、早慧现象的启示三个方面来对《世说新语》中反映的儿童的早慧现象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世说新语》中早慧儿童的分类
《世说新语》中提到了许许多多的早慧儿童,他们或天资聪颖,或本领超长,作者刘义庆本人在许多篇目中塑造了一大批活泼可爱、聪慧异常的儿童。在《世说新语》原本的分篇基础上,对早慧儿童可从品行、才艺、捷悟、胆识四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一)品行
品行包含的内容很多,定义面较广。单单从《世说新语》中有关早慧儿童的例子出发来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刘义庆本人的分类和当时的社会风尚,大致可以将《世说新语》中的早慧儿童的品行分为以下几类:
1. 孝行
“孝”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品德之一。“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一个人品质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世说新语》中关于儿童行孝的例子不胜枚举,儿童行孝,是其心智成长早于常人的表现。
祖纳,字士言,官至光禄大夫。祖纳小时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对母亲非常孝顺,经常为母亲烧火做饭。(《德行第一》,26)这体现出祖纳对母亲的孝敬以及超出自己年龄的家庭责任感。
再来看看范宣的例子,这个八岁的小孩子误伤了手指,大哭,别人问他:“痛吗?”他答:“不是因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的。”(《德行第一》,38)小孩子伤了手指,哭是很正常的,然而范宣却不理会疼痛,而是用《孝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刻把孝礼记在心上。
小儿张凭的例子颇有趣味。张苍梧是张凭的爷爷,张苍梧对张凭的父亲说:“我不如你,你有个好儿子。”张凭那个时候只有几岁,却对爷爷说:“爷爷,难道应该用儿子去嘲笑父亲吗?”(《排调第二十五》,40)读来让人对他心生宠爱,这是一种“子不嫌父丑”的孝心,这是一种让人欣慰的偏袒,也表现出张凭敏捷的思维,巧妙的言语。
2. 方正
“方正”一词引用自作者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独设的方正篇,大抵是为人正直之意。“方正篇”讲述名人正直的品行,坚定的操守,可见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中的方正之气十分认同。
陈太丘与朋友约的时间是正午。正午时间已到,朋友没来,太丘便走了,朋友来了之后没见到太丘,便对着七岁的元方骂元方的父亲(陈太丘)“非人哉”,元方虽乳臭未干,却以失约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驳回。(《方正第五》,1)在视礼制为上的封建社会,信义、明礼是士人不可违背的个人准则,元方这样的反驳可谓入木三分。就是放在今天,一个七岁的儿童指责一个成年人没有信用、不讲道理也是很难以想象的。更可敬的是,当这位“朋友”被元方说得惭愧了,想要拉元方的手,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了,连看也不看他一眼,颇有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清高。
山涛的儿子身上的方正之气也十分令人敬佩。他小的时候,武帝想要见他,山涛不敢推辞,便问儿子的意见,而这个小孩子却拒绝见武帝。时人因此认为山涛不如他的儿子。(《方正第五》,15)在古代社会,王权至上,作为父亲的山涛也不敢拒绝皇帝,而这个孩子却拒绝了,不畏权势的方正之气令人钦佩。
王子敬小的时候,看门生赌博,看出了胜负,就说:“南风不竞。”意思是已经知道胜负,这种游戏很无趣。结果被门生嘲笑,子敬就怒了,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方正第五》,59)荀奉倩即荀粲,字奉倩,刘道真即刘惔,两人都以严于择交著称。子敬讲话用了“南风不竞”的典故,又举出荀奉倩、刘真长这些不接近普通人的名士的例子,说明他学识渊博。同时,他说在荀奉倩、刘真长面前觉得惭愧,言外之意就是不屑与门生一等人为伍,后悔自己去看他们赌博。
3. 好学
早慧儿童之所以早慧,不仅因为他们天资聪颖,更重要的是他们热爱学习,追求真知。如果只凭借天赋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培养,那么只会像王安石《伤仲永》里的主人公那样“泯然众人矣”。《世说新语》中记述的早慧儿童,大多具有好学求知、追根究底的品质。
卫玠小时候问乐广关于梦的解释,乐广讲解之后,卫玠没有领悟透彻,日思夜想,竟得了病。乐广听说了这件事,专门来看他,又详细解释给他听,他才明白。乐广对他大为赞叹。(《文学第四》,14)还有一则故事也反映了卫玠孜孜不倦学习的态度。卫玠见到谢琨很高兴,通宵达旦地与他谈玄,卫玠本来身体就羸弱,彻夜长谈令他病情更加严重,从此再也没有好起来。(《文学第四》,20)患病不能阻止卫玠对知识的热爱,对玄理的追求,他宁可以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真知,这是儒家“舍生而取义”的精神。
同样追求真知不顾身体的还有谢朗。谢朗与支遁辩论,达到损害身体的地步,仍不能停止。(《文学第四》,39)从两位小孩子身上足可见清谈和玄理对魏晋人的影响。
谢安年少时请阮裕讲解白马论,不能明白,又向阮裕询问追究。(《文学第四》,24)这种对学问追根究底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
元方、季方兄弟也是杰出的好学者。父亲陈寔与客人论议,他们兄弟二人去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全都掉进锅里了。父亲问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他们竟然互相补充着把父亲与客人的谈话复述了下来,没有什么漏掉的地方,父亲对他们的行为很赞同:“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值得补充的是,在《世说新语》中,有关小孩子听家人谈论,并能够完整复述的例子,并不只有这一例,为追求知识生病的例子也有好几处,这说明这类现象在魏晋时期的儿童之间很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好学求知的社会风气。
(二)才艺
《世说新语》中描绘的魏晋儿童多才多艺。清谈玄理、能诗能文,琴棋书画、数术骑射,多有兼通,大致可以从口才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口才
魏晋人特别强调玄理和清谈,因而言语在魏晋人的心目中十分重要,是否具有好的语言表达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才能的标准。《世说新语》中有言语一门,记载人们巧妙的语言,其中一些儿童的话语不免闪现着稚语灵光。
陈寔的少子,元方的弟弟季方具有口才,《海内先贤传》评价其“才识博达”。有客人问季方:“你父亲有什么功德而担得起这么高的名望呢?”季方这样回答:“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位甘露所霑,下位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德行第一》,7)意思是“我父亲就好比桂树生长在泰山的山弯里,上有万仞高的山峰,下有不可测量的溪谷;上面受到甘甜露水的沾溉,下面又有深邃泉水的滋润。在这时候,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我不知道我父亲是有功德呢,还是没有公德!”季方引面对客人的刁难,没有语塞,反而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发言吐词,莫不风流蕴藉,文采斐然”。他的哥哥元方同样也具有口才。
元方十一岁的时候,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大家都称赞他,他做了什么呢?”元方答:“家父在太丘,以德行感化强者,以仁爱抚恤弱者,久而久之,政治不严而治,百姓就都敬爱他。”袁公又问:“我以前任邺县令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父亲学习我呢,还是我效法了你父亲?”元方这样回答:“周公、孔子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然而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这样的回答,既肯定了父亲的功绩,赞扬了父亲,又巧妙地避开了袁公到底是谁学习谁的问题。我们难以想象这样的回答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口,元方如果生在现代,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
钟毓、钟会兄弟与元方、季方兄弟一样,都是才思敏捷的早慧儿童。他们兄弟俩小的时候就有美名,一起去见魏武帝,钟毓紧张,出了很多汗,武帝问他怎么回事,他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武帝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第二》,11)同样是面见皇帝,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角度,巧妙地勾勒出两人性格上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兄弟二人敏捷的思维,巧妙的言语。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