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俗字研究
内容摘要:《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是由上海文益书局出版的宝卷,讲述了李文俊和莫月贞的爱情故事。宝卷流传于民间,因而宝卷中的俗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为了探寻宝卷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对宝卷进行研究。对宝卷中的俗字进行统计、整理、分类、研究,以18个俗字为例,从意符、声符和结构三个角度来进行分类,运用语言学知识来详细分析宝卷中的俗字。通过举例论证,对宝卷中俗字的特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四点:正俗混用、正俗转变、方言变化、部首变动。通过对宝卷中的俗字进行研究来折射清末民初俗字发展的程度。从俗字角度来研究《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既是从侧面展现了清末民初宝卷的特点、发展,也是通过宝卷这一载体来探寻俗字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百花台宝卷俗字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俗体字分类研究 2
(一)意符变化 3
1.增加意符 3
2.省略意符 4
3.改换意符 5
(二)声符变化 9
(三)变换结构 11
三、《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俗体字特点规律 12
(一)正俗混用 12
(二)正俗转变 14
(三)方言变化 14
(四)部首变化 15
1.部首的笔画加减移动 15
2.部首的混用 15
四、结语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俗字研究
一、引言
汉字是作为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来记录汉语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汉字在历史上出现的正式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五种,草书和行书等属于辅助字体。同时,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文字传播的地域性及文字的繁复性,导致出现一些民间通用的非正规的字,即俗字。张涌泉先生对俗字吓的定义为:“所谓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并且认为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是来源于民间,且通用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俗字作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在民间流传的文字,极少得到人们的正面关注,袭锡圭先生以及张涌泉先生都提到过,人们研究汉字大多集中于古文字学,而近代文字学却极少有人涉及。然而,俗体字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值得庆幸的是,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倡议下,俗体字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俗体字发展于民间,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文字更好地传播。把文字笔划变繁为简利于书写、改变意符来使文字意义更加明确、改变声符来使文字与当地语言更为符合等,当这些改变后的文字被人们使用并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所认识,这种文字即使不是“官字”、即使不被正统文人等文化主流所承认,它依旧起到了文字的作用。由于俗字流传于民间,源远流长,其数量之大,搜集之难,导致俗字的研究必然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仅以研究《绘图百花台宝卷》中的俗字为汉语俗字研究贡献微薄的一份力量。
宝卷,是由唐代寺院庙宇中的“俗讲”演变而来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宋代,由于变文的兴盛遭到统治者的顾忌,宋真宗时期就有了禁令,禁止变文的讲唱,由此民间便顺应出现了和尚在瓦子这种娱乐场所进行“说经”,这就是宝卷的前身,这些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本文研究的《百花台》是由弹词改编而来,属于民间故事。宝卷版的百花台较之原版故事弹词版,缩减字数,删改情节,我们可以从它删改的内容来看。主要删改的内容有三点:一、李文俊带仆人去莫桂家的途中被歹人抢劫,遇到苏州大善人吴保安,资助银两。二、莫月贞赠银李文俊被父亲莫桂发现,吊死家中。三、莫月贞神游地府,被鬼神送到苏州吴保安家中。弹词本中,莫月贞赠银被发现后,是被莫府的教书先生所救,并没有发生死而复生、游遍地府这种奇幻的情节。宝卷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有了一个合理的下场,即贯彻了宝卷所宣扬的佛教思想。宝卷可研究的地方有很多,它的社会价值、宗教价值、文字价值、文学价值都等待人们的探索。
此次研究的文本为上海文益书局出版的石印版《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中国自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古籍数量自然是数不胜数。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不断进步,因此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各种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对“石印本”的描述为:“石印本,清代后期用石版印刷机印成的本子。”石版印刷是“以石板为版材,将图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质书写、描绘在石板之上,或通过照相、转写纸、转写墨等方法,将图文间接转印于石版之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是一种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的印刷技术。石印本大概于清道光年间传入中国,夹在活字印刷与铅印术之间,虽然只活跃了半个世纪左右,但由于其制作周期短、印刷量大的特点,引起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出版业的空前繁荣,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而本次研究的《百花台双恩宝卷》即是上海文益书局印制的版本。石印本虽然发展的时间很短,但其数量并不少,此次研究石印版《绘图百花台宝卷》中的俗字,也是对石印本汉字特色的一次探寻、对清末时期的汉字变化发展的一种探寻。
本文即以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为范本,对其俗字进行探究,以此了解俗体字发展的情况。
二、《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俗体字分类研究
俗字发展于民间,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文字,张涌泉在《汉语俗字研究》中认为:“正字与俗字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所谓的正字,也就没有“俗字”这一称谓,在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俗字的写法被正字所吸收,促进了汉字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俗字的重要性。
本文研究俗体字,主要是通过偏旁分析、字书佐证、翻查文义这三种由张涌泉提出的方法,对《绘图百花台双恩宝卷》(以下简称《百花台》)中的俗体字进行搜集、整理、分类、研究并整理成文。
(一)意符变化
1.增加意符
(1)蔴 卷下:“莫桂扯出月贞女,就把蔴绳套头颈。”
按:蔴,为“麻”俗字。蔴,清胡鸣玉《订讹杂录》卷十《杂字音义》提过:“俗书喜加艸字,如丝麻作蔴出自俚俗,不足为怪。”艸,《正韵》:“采早切,百卉也。”《说文》:“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屬皆从艸。”文中多次出现“蔴”字:“三股蔴绳手中存”、“阿興蔴绳套在阿旺头颈上”、“那舍蔴绳套在唔个头颈里”等等,文中没有出现“麻”字,同时期上海惜阴书局出版的《百花台》中也是多次出现“蔴”,并无“麻”字,冯梦龙的《山歌》:“(姐道、郎呀、)小阿奴奴一寸柔肠化做子丈二软蔴绳子、将郎来缚住。”也是采用“蔴”,因而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民间喜用“蔴”字。
麻,《集韵》:“莫遐切。”《玉篇》:“枲屬也。皮績爲布,子可食。” 本义是麻类植物的总名。枲麻,是指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说文》:“枲,麻也。” 。《尔雅·释草》:“莩,麻母。郭註:苴麻盛子者,麻母有子,牡麻無子。”由此可以得知,从古至今,“麻”都是作为麻类植物的总名。麻绳,
现在,仍有喜欢俗写“蔴”的事例,如:荨蔴疹、黑芝蔴,蓖蔴,蕨蔴,但是这类事例从字的结构上看,我们会发现它们更类似于类化。
(2)樑 卷下:“呌了一聲捨了罷,懸樑自盡挂流星。”
按:樑,为“梁”俗字。《字汇》:“樑,呂張切,音梁。” 木,《说文》:“木,冒也凡木之属皆从木。”《淮南子•主术训》:“故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爲舟航、柱樑,小者以爲楫、楔。”《敦煌俗字典》:“《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樓臺瑪瑙修。階道琉璃布;黃金作棟樑,白玉為椽柱。” 从事例中可以发现“樑”承担了梁的意义作用。
梁,《说文》:“水桥也,从木水,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诗·大雅·大明》:“造桥为梁,不显其光。”即“梁”本义是木制水桥。梁引申为房梁,悬梁等。例如《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阿房宫赋》:“架梁之椽。”从中可以了解到这时“梁”已经与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梁,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结构。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从字形上来看,“梁”已有意符,但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又增加了“木”字旁做其意符。
在“梁”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意符,这种意符的增添是一种累增繁化,即“在汉字史上的不同时期重复加设意符”,同时这种累增繁化的事例有很多,例如《目连变文》中的“饥餐孟火伤喉 ”,“月”旁累增。
(3)週 卷上:“闻知李家多贫苦。三餐不週苦杀人。”
按:週,是“周”的俗字。《玉篇》:“週,職由切。與周同。”《正字通》:“週,俗周字。”在文中应为全、满的意思。《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举例:“敦煌变文集山庐山远公话:自从曠 受深流,六道轮迴处处週。”
周,《康熙字典》:“《广韵》:周帀也。《前漢·劉向傳》:周回五里有餘。《韵会》:俗作週,非。”辶,同“辵”。用作偏旁。辵,《广韵》:“丑略切。”《說文》:“辵,乍行乍止也。”《六书正讹》:“从彳从止,會意。隸作辶。有與足彳三部相通者。互見本註。”
2.省略意符
(4)疏 卷上:“來後院種些菜疏。”
按:疏,为“蔬”俗字。《说文》:“疏,从㐬。从疋。疋亦聲。” “疏,通也。”《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疏,本义是开通。《周礼·天官》:“臣妾聚斂疏材。”其中“疏”为菜的意思。
蔬,《康熙字典》:“蔬,《唐韵》所葅切《韵会》山於切。”《說文》:“蔬,菜也。”《尔雅注》:“凡草菜可食者,通名爲蔬。” 疏增加意符艸,关于“蔴”字的研究中已经对“艸”进行过分析,“凡艸之屬皆从艸。”“疏“本身并不承担蔬菜的意思,在《百花台》中,还有一处写到:“肩挑蔬菜街坊卖”,又用回“蔬”字,即“疏”在文中为“蔬”的俗字。
在对“疏”进行资料查找时,我发现秦代以前的文献作品中,几乎没有发现“蔬”字,表达蔬菜意义时是用“疏”或“菜”。例如《论语》:“饭疏食。孔注:菜食也。”我们可以发现“疏”在秦代以前的确是承担着“蔬菜”的含义,但当增加了意符“艸”的“蔬”自出现后,更加通俗易懂的“蔬”自然就取代了“疏”。这也是正俗字界限模糊的表现,按理“疏”应为正字,“蔬”为俗字,但从这两个字承担的功能来看,疏的本义并不是蔬菜,只是暂时承担了蔬菜的含义,而“蔬”本义即为菜,并且从汉魏之后,“蔬”的使用逐渐广泛,例如唐代陆龟蒙的《蔬食》:“香稻熟来秋菜嫩,伴僧餐了听云和。”从字所代表的的意义的流传广泛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蔬”为正字,“疏”为俗字。
(5)交 “文俊嚎啕来痛哭,一交跌在地尘埃。”
按:交,是“跤”的俗字。交,《说文》:“交脛也。从大,象交形。凡交之屬皆从交。古爻切。”即“交”有脚胫相交的意思。《新华字典》:“交,同跤。”《水浒传》中:“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这里的“交”便是跟头的意思。跤,《康熙字典》:“《广韵》:口交切。《玉篇》:脛也,亦作骹。《类篇》:或作 。”《新华字典》:跤,跟头。也写作“交”。如:跌了一跤;摔跤。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