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坛最杰出的代表,其作品数量繁多,作品类型丰富多彩,其中《战争与和平》开创了其史诗体小说的先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一大亮点,大大小小十几个女性人物,在战争与家庭生活的双重背景下表现得性格迥异,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在这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背后,揭示了托尔斯泰对妇女的看法,一个女人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教养子女,才能实现其最崇高的价值。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男性视角写作态度影响下,托尔斯泰将作品中的完美女性塑造成了俄国传统宗妇——贤妻良母的形象。研究《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有利于在探讨托尔斯泰创作初期妇女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把握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女性形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女性形象的分类 1
(一)肯定型妇女形象 1
(二)批判型妇女形象 4
三、女性形象背后的妇女观 6
(一)女人的归宿是家庭 6
(二)女人的使命是生育 7
四、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8
(一)男性视角 8
(二)环境影响 8
1.家庭环境 8
2.社会环境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浅析《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
一、引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自幼便失去双亲,由亲戚抚养长大,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列夫·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世界文学也有其巨大影响。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也都在其作品中充分体现,他的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就是典范,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作品中人物形象在家庭生活和战争的双重衬托下,个性鲜明、生动活泼,整个故事中找不到两个相似的人物,女性形象亦是如此。现如今对托尔斯泰作品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潮,尤其是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探讨。本文就从《战争与和平》入手,研究作品中大大小小近十个女性人物,来探讨作者在当时社会下对妇女的态度。
二、女性形象的分类
《战争与和平》中描写了一系列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女性。人们常说,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越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本质,女性形象亦是如此。细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女性人物的出场作者便带着赞美的笔触来描写,而更有一些作者对她们则表现的不屑一顾,最终也安排了一个惨淡的结局草草收尾。顺着作者对小说女性人物的爱憎分明的主线,我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两大类。
(一)肯定型妇女形象
1.娜塔莎
娜塔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是托尔斯泰塑造出来的住在象牙塔里的女性。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美,天真、活泼、纯洁,用“天使”一词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
娜塔莎是一个大家闺秀式的人物,但她却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木偶”或者“傀儡”的形象,不是为了家族的荣耀而牺牲个人幸福的“联姻者”的角色。她有自己的理想,年少时追求音乐,一度渴望成为歌唱家;成年后敢于追求爱情,与安德烈公爵和阿纳托利的爱情都来得轰轰烈烈。娜塔莎从小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一生没有受过挫折,因此与其他女性比起来显得天真、纯洁。娜塔莎的“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灵魂之美,让彼得堡上流社会的男子看一眼便被迷得神魂颠倒,甘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在追求名与利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而只有娜塔莎将真实的自己,将自己的真性情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性,对于俄国上流社会的男性来说,他们见惯了女人间的勾心斗角,反而更容易被这种朴质的美所吸引。与其说像鲍里斯、安德烈公爵、阿纳托利等人爱上了娜塔莎,不如说他们爱上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
托尔斯泰所认为的女性的一生,少女时代无忧无虑地活着,婚后退居家庭生活,养儿育女。娜塔莎与这每一点都无尽贴合,她是托尔斯泰有意塑造出来的完美女性,是他所极力推崇的妇女代表。
2.玛利亚
玛利亚公爵小姐的出场带着死气沉沉的感觉:在童山乡下昏暗的房间里,父亲在为她上着枯燥无味的逻辑课,面对严厉的父亲,她战战兢兢。这与娜塔莎未见其人,先闻其爽朗笑声的出场有着鲜明对比。玛利亚没有自己的灵魂与想法,她尊敬自己的父亲,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安排,别人在背后嚼父亲的舌根也是不被允许的。明明是一个年方十几的公爵小姐,玛利亚却并没有像其他上流社会的女子一样出入社交场合,宁愿与年迈的父亲身居乡下过着修教徒式的日子,而她唯一的乐趣就是置身宗教活动中。过度痴迷宗教,让她整个人看起来木讷与呆板,少了一份同龄女子的活泼开朗,也使得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刁难她。
小说中对玛利亚最突出地描写便是丑,阿纳托利在还未见到玛利亚时,就和父亲谈论了一路玛利亚究竟有多丑。丽莎在为玛利亚打扮时,小说也从:
不好看的不是衣裳,而是公爵小姐的容貌和整个身材,可惜布里安小姐和小公爵夫人没有感觉到这一点。
来突出表现玛利亚的容貌之丑。上天总是公平的,它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给人开启一扇窗。玛利亚的容貌虽然丑陋,但她的心灵之美却是小说中其他女性所无法企及的。她对人的爱,不是简单的尘世之爱,而是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博爱之情,对于她来说“恨”这个字眼本不该存在。在阿纳托利上门求亲时,与布里安小姐眉目传情,玛利亚选择宽容来成全他们两个,在与尼古拉相恋时也随时准备退出来成全他与索尼娅。
玛利亚除了心有博爱之情外,内心也相当坚强。她在面对父亲的离世后,并没有被悲伤打倒,而是以女主人的姿态操持家中事务,在战乱中躲避危险。在哥哥安德烈公爵不幸战亡后,玛利亚不断开导娜塔莎,让她在宗教活动中释放自己。在玛利亚的内心深处,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痛苦,但却能与谁人说。
玛利亚是小说中及其难能可贵的人物,她保持着与当时社会气氛所不同的纯真与忠诚,同时也是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一个衍生人物。她个人的悲欢离合之感,在人世间的大爱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3.索尼娅
从头至尾,索尼娅给我的感觉就是旁观者。从她身上我读到的是哭不出的悲戚之感,所有的苦与痛,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来说,只能默默地咽进肚里。索尼娅与林黛玉的境遇很相近,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面对两情相悦的爱人,最终却也只能选择放手来成全他人。年幼时她与尼古拉相爱,即使私定终生,但随着各自地成长,思想的成熟,最终发现爱情受到家世背景的牵绊。从头至尾,索尼娅都在默默奉献,默默流泪,因为敏感的身份使得她在罗斯托夫家中并不受重视。她也曾经渴望过自己能和尼古拉在一起,因为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婚约使得玛利亚和尼古拉成了亲戚关系,在当时这种关系是不能够被承认的。但最终在尼古拉举棋不定,罗斯托夫伯爵夫人又努力促成尼古拉与玛利亚婚事的时候,索尼娅自己选择退出,来报答罗斯托夫家十几年的养育之恩。
纵观全书,索尼娅看似是最没有思想的一位女性,对于命运的不公只会选择眼泪来控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寄人篱下的大背景下,索尼娅只有少言多行才能够在复杂的家庭中明哲保身。
自我牺牲精神成为索尼娅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托尔斯泰认为人要学会道德的自我完善,也就是提倡人要学会牺牲自己。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索尼娅的这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精神,正是托尔斯泰世界观中人要学会道德的自我完善的体现,是托尔斯泰理想中女性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综上来看,小说中的肯定型妇女娜塔莎、玛利亚和索尼娅,三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在各自身上都包含着闪光点。娜塔莎的俄罗斯传统宗妇形象,玛利亚的博爱之情,索尼娅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三位人物都是作者有意塑造的女性形象,以此来告诉人们,女性就该如此。
(二)批判型妇女形象
1.海伦
海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人,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地是放荡之气,同时很多学者也惯用“妖妇”一词来形容她,确实也再恰当不过。
书中第一次正面描写海伦:
她从闪开让路的男人们中间穿过时,白净的肩膀、光泽的头发和璀璨的钻石都光彩夺目,她的眼睛不看任何人,仿佛她把欣赏她的身材、丰腴的双肩和装束入时的十分裸露的胸脯和背脊的美的权利慷慨大方地赐与每个人。
从以上文字足以见得她的美丽与不羁。作者总是不惜笔墨描写海伦的外貌,无论在她的客厅或者是舞会上,她总喜欢“袒胸露臂”,“她的整个胸脯完全露在外面”,“穿一身露着肩膀和胸脯的白衣服”。海伦无时无刻不在像世人展现自己的美,与不同的男人周旋。皮埃尔看着海伦,只看到她如大理石雕般的身体,其他都不复存在。
海伦是一个美人,但除了他的容貌外我们看不到她的任何思想。她被自己的父亲瓦西里公爵指使勾引皮埃尔,以得到大批财产,来满足自己家族以及个人奢侈的用度。这辈子海伦没有爱过任何人,她想追求爱,但别人看上的却只有她的身体,最后也因爱而不得而获心绞痛而死。皮埃尔最后评价海伦:“她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在我内心引起的感情中,有一种丑恶的见不得人的东西”,并不惜当面告诉海伦:“您在哪里,哪里便有淫荡和罪恶”。
海伦是与当时俄国传统妇女形象完全背离的一个女性。她在婚后仍然流连于舞会,并渴望离婚而同时嫁给两个男人。在她身上,纯真早已被世俗之气所浸染,与托尔斯泰心目中的女性相去甚远。因此,作者为海伦安排了一个惨淡的结局,旨在告诉人们不沿传统道路行走的女人,上帝自会给你惩罚。
2.丽莎
丽莎在小说是一位小巧玲珑的美人,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男人心中的梦。当她嫁给安德烈成为公爵夫人后,仍然不断出入彼得堡的交际场,甚至于与海伦的哥哥伊波利特在舞会上调情。安德烈看到女性如此丑陋的一面,对婚姻失去信心。他与皮埃尔说道:
可惜你不知道,那些体面的女人和所有的女人是什么东西!我父亲说得对。自私自利、爱好虚荣、愚昧无知、毫无价值——当女人露出真面目的时候,就是这样。
丽莎与海伦不同,在她身上我们看不见淫荡之气,但作者对这位女性却也是不赞同的。从小出入交际场,使得她已经习惯了彼得堡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回到乡下,与暴躁的父亲和无聊的小姑子生活,这是她所不能接受的。作为妻子她没有尽自己的责任,只是单纯希望每天丈夫陪在身边,过多地干涉了丈夫的生活,而遭到安德烈的排斥。丽莎总喜欢在背后嚼舌根,与自己的小姑子哭诉婚姻的不幸,与布里安谈论父亲的不是。
最终,作者给丽莎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难产而死,鲜活的生命就此早早收场。丽莎不能很好地转变作为人妻的角色,也就让托尔斯泰借安德烈之口将孩子托付给老伯爵。一个女人如果连一名好妻子都无法胜任,她就不配成为一个母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