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特点
内容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众多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中短篇爱情小说,尝试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仿真性、双重时间、情节弱化三方面探讨书信体小说的特征,结合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进而探讨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并对小说中大段内心独白进行梳理分析,进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茨威格的影响入手,阐释女主人的恋父情节,小说中的陌生女人真诚而又充满激情,她对R先生的爱情毫无遮掩和保留,从小说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态度的歌颂同时展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茨威格的创意写作,对传统叙事学的继承和发扬。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特点书信体第一人称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书信体叙事 1
(一)仿真性 2
(二)双重时间 3
(三)情节弱化 4
三、双重叙述视角 5
(一)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 5
(二)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叙事 7
四、内心独白式心理描写 8
(一)内心独白的特点 9
(二)内心独白的作用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特点
一、引言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广受好评,喜欢他的读者遍布全球各地,他也与许多作家有着深厚的友谊,作为朋友的高尔基对他的作品更是赞赏有嘉。改革开放以后他的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尤其是他写作的爱情小说《一个陌生女人来信》,不仅发行量惊人而且还被中国导演徐静蕾在2005年改编成电影,由此大家更了解了这个德国作家,许多学者也对他的作品颇感兴趣,掀起了一阵茨威格研究的热潮。搜集和阅读网上的文献、期刊、专著后,发现围绕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研究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说的艺术特征,围绕小说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展开详细研究,认为小说心理刻画细腻,细节描写深刻出色。二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有小说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其中对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探讨的比较多,从女性视角探讨小说主旨,包含了对女性的赞扬和同情。三是小说创作主旨研究,认为小说体现了茨威格的人道主义,对女性的同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而对小说叙事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虽然也有学者从叙事的角度分析作品,但结合现代叙事学理论研究的并不多,所以本文将结合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研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作品的书信体叙事出发,阐释书信体文章的特征以及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还从叙事视角出发,阐释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特征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另外分析作品中大段的内心独白,解读作者和人物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二、书信体叙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作手法可以说是茨威格的一次创新,这部中短篇小说从题材上讲是一部独白式、单信的书信体小说,在作品中书信成为小说重要的叙事手段。书信体小说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物写的书简来推进叙述的小说。”“在出现多个书写者的书信体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各人的书信来对同一件事件进行记录、描述以表达多种观点,而无需介入文本叙事。”
可以说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德语书信文学一脉相承,书信体在作品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仿真性、双重时间、情节弱化。
(一)仿真性
书信体小说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模仿现实,所以它的叙事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信件形式而具有很强的仿真性。”作品在形式上模仿书信的形式,内容上则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也不是完全照搬现实素材,就像雷·韦勒克说的“强调有代表性的细节,强调狭义的‘摹仿’。”
首先小说作者茨威格灵活而巧妙的叙述技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从小说的形式来看,小说是以信件的形式完成的,陌生女人写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缓缓推进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作者而言,信件是私密性的,只是写给R先生的,所以当陌生女人在写信时,她无所顾忌,把自己的一生叙述给她想倾吐的对象—R先生,信件中充斥的是陌生女人对小说家毫无保留的爱情独白,尤其是对于小说家有没有认出她来,陌生女子是十分在意的,以至于在信件中与之相关的表述有三十四次之多,另外是对于儿子的死也是多次提到。这两件事的表述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无疑增强了人物作者性格的塑造,同时增加了叙述信息的层次感。
正是在陌生女人娓娓叙述下,读者在阅读时被情节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真实所感染。茨威格巧妙的运用了这种叙述技巧从而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避免引起读者的猜测和怀疑。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茨威格的这部爱情小说可以说是在他自己现实生活爱情故事上的虚构,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从R作家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茨威格的影子,我想这也是茨威格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真正沉浸其中,为故事而感动,为人物而感慨。
翻阅茨威格的评传,可以发现年轻时的茨威格也和作品中的R先生一样是个喜欢旅游健忘的人,很多女人崇拜他,但是写作上还是才华四溢,直到1912年7月他收到了一个没有署名的陌生女子来信,而这个女子就是他日后的妻子弗里德里克,弗里德里克对茨威格的仰慕如同陌生女人第一次见R先生时的爱恋,小说中的“陌生女人”性格上和弗里德里克一样坚韧,在生活上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对待爱情执着专一,一旦认定了就奋不顾身,陌生女子和R先生的偶遇还有茨威格和弗里德里克的姻缘都充满了相似之处,这是命运的安排。不同的是R先生冷漠无情,只是陌生女人单方面的痴恋以及一生的守候,但茨威格对弗里德里克格外珍惜,虽然茨威格的一生中还有许多的艳遇,但是他都向弗里德里克坦白了,最后他们结为伉俪,远离城市来到偏僻的小城过着属于他们的辛福生活。
当然,在书信小说兴起之时许多作家本人还是希望读者能相信他们创作的这种仿真文体小说,一方面在作者会否认他们的小说是虚构的,另一方面他们会在自己小说的前言或者后续中写上“传记”、“回忆录”类似这种,有些还会附上一些记录的原文信件以便增加真实度。但是茨威格并没有过多的添加这种仿真式的写作设计,反而在他的作品中增添了一丝浪漫主义气息,我想这也是这部小说受人喜欢的原因。
(二)双重时间
书信体小说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它是虚构性的,自然在叙事方面也是独特的。张鹤在《虚构的真实》一文中是这样阐释书信体小说的叙事特点“出现了双重作者和双重读者。叙事聚焦呈多元化,叙事对话为话语性。”
而在这部小说中,叙事的特殊性表现为双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指的“是文本叙事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自然的时间状态,它遵循的是物理时间的线性发展脉络;叙事时间指叙事文办中事件所呈现出来的人为的时间状态,它是作者对故事事件进行重新编排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首先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一个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的叙事时间,主要体现在开头和结尾,开头讲述的是R先生在41岁生日之际旅行回家翻阅信件的生活片段,结尾讲述的是作家R看完信件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努力回想往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一头一尾采用的都是现在时的即时记录,这种即时记录一方面能完整地记录R先生当下最真实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这封信件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意间拉近了读者和小说人物的距离。
另一个故事内叙述者的叙事时间体现在R先生开始阅读信件,叙述者“我”开始出现,在一个夜晚点着蜡烛的桌子旁,陌生女人在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而无力挽救自己的孩子,悲痛绝望之余陌生女子开始追溯她一生的境遇,采用的是倒叙的形式。
其次是故事时间,这部作品的故事时间是同一个叙述者即陌生女人。陌生女人讲述的故事从13岁开始一直到15年后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时间很远但是叙述者描绘的是当下对事件的感受、认识和体会,所以仍然是即时记录。这种叙述行为无疑增加了叙事内容的历史感和立体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就如面对面的与写信人沟通,倾听她的即时评论,回味之余反复阅读信件,我们仿佛走入了陌生女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她真挚的情感,在倾听的同时,不禁为她的坚强而感动,感动之余又有一丝的同情。
(三)情节弱化
书信体小说叙事的独特之处还表现为“弱化情节的倾向,不注重曲折复杂的情节设计,而以展示细致入微的心路历程取胜。”书信体小说不像一般的叙事作品注重精巧完整的情节,而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喜欢挖掘人物潜藏在深处的意识变化。
在这部小说中,情节弱化首先体现在不具备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我们也可以看到茨威格对于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设计,故事讲的是四十一岁的小说家R在郊游归家后意外的收到了一份来自陌生女人的信件,信件里讲述的陌生女子对作家R的默默无闻、一生守候的痴恋。从少女时期第一眼见到R先生便爱上了他,并不断创造机会与他接触,然后在R先生不知情的情况在生下了他的孩子并独自抚养长大,为了与R先生再次相遇陌生女人一直保有自由之身,但是儿子流感而死,陌生女人也染病,在弥留之际,陌生女人用她饱蘸一生的痴情给R先生写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来表达她对他的深爱。故事就是以陌生女人和小说家为主人公,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封信件来推动的,而当小说家R读完信件之后,我们也无法预知他接下来要怎么处理这封信,可以说悬念不断。
其次体现在省略了相当多的人与事。从情节结构上看,这部小说并不像茨威格其他作品那么紧凑,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无名无姓,仅仅是用陌生女人、R先生这样的称呼来代替,也没有其他人物的描述。陌生女人在信件中没有回忆自己13岁之前的童年生活,对于自己朝夕相处的母亲、周边的邻居、同学陌生女人都没有描述。陌生女人成年后去维也纳寻找小说家,中间经历的曲折和故事她没有写在信件中。生下儿子之后,为了抚养儿子甘愿受苦去忍受屈辱,中间的艰辛和历练没有在信件中回忆。在陌生女人叙述下,都是以小说家R为中心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书信体小说就没有情节线索而完全由散漫的心理独白构成,而是说,相对于其它文体,这种小说重在揭示人物的心理世界和性格特征,而不是以情节的曲折精巧取胜。
最后体现在人物的叙述只是为激情所左右,注重细节描写,特别是人物细微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小说就选取了陌生女人人生几个阶段的事件,这些事件没有串联,往往是瞬间迸发的某种激情导致了人物行动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人物被某种神秘力量攫取,传统意义上的逻辑和因果联系并不突出。陌生女人13岁少女时期对R先生的一件钟情,接着是成年后陌生女人尾随R来到了维也纳,最后作为一名妓女抱着希望与R先生重逢,渴望R先生能认出自己。可以说陌生女人的所有一切都是以R为中心,她所描述的一切都是与R相关,而对于她自己的身世、家庭背景、周遭的环境仅仅是几句话带过,对于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童年生活和不和睦的邻里关系,陌生女人不想回忆。陌生女人在信件里只是向R倾听者她满腔的痴情,她对他的一见钟情,欢乐和喜悦,悲伤和希望。信件中也没有其他人物的介绍,就算是自己的儿子,她也没有介绍,陌生女人把所有注意力都聚集在R身上,正如信中所写:“你是我的一切,是我整个的生命。世上万物因为和你有关才存在,我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你连在一起才有意义。”从13岁时的懵懂到有了儿子不得不养家糊口,陌生女人从一个单纯天真的少女到一个坚韧独立的成熟女性。读者感兴趣的不是情节的未知发展,而是陌生女人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独特的思考以及她对R的感情的一成不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