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叙事视角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影响
内容摘要: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创作过程中的叙事视角又对文章真实性有着第一位的影响。所以研究叙事视角对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影响很有必要。此外,报告文学在当下已逐渐成为边缘性文体,因此有关报告文学的相关研究就显得越加必要、迫切。从介绍报告文学与叙事视角的渊源着手,通过“叙事文体”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具体分析叙事视角与报告文学真实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通过结合具体的文本《哥德巴赫猜想》来验证并解析此种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叙事视角聚焦报告文学真实性客观全面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报告文学的基本概念 1
(一)报告文学的文体界定——叙事文学 1
(二)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三)报告文学真实性的三个层面 3
三、叙事视角的基本概念 3
(一)叙事视角的基本定义 3
(二)叙事视角的常见分类 4
1.弗里德曼八分法 4
2.茨维坦·托多洛夫三分法 4
3.人称分类法 4
4.集大成者热奈特——引入聚焦的概念 4
(三)对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的具体分析 4
1.非聚焦叙事视角(零聚焦叙事视角) 4
2.内聚焦叙事视角 5
3.外聚焦叙事视角 5
(四)三种叙事视角之间的转换使用 6
四、叙事视角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影响 6
(一)叙事视角在报告文学中的使用频率 6
(二)叙事视角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重要性 7
(三)叙事视角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影响——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例 8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浅析叙事视角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影响
一、引言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从这个特殊的文体诞生到发展至今,它一度在文学界绽放光芒,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如今报告文学常被冠以“边缘性文体”的称号,亦或甚者认为报告文学正在消亡,但我们绝不能否认它曾做出的贡献,它承载着太多的血泪心酸。它用自己每一段真实的文字,负责任地带给读者一篇篇真实深刻、发人省醒的文章,在思想上给人以震撼和觉醒。所以当报告文学在学界逐渐被忽视淡忘时,笔者认为对于报告文学的研究就越加的刻不容缓,对于报告文学缘何具有发人深省、启迪人心的“天赋秉性”的研究就越加清晰坚定。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文体,决定其文体特征的主导性因素,毫无疑问是新闻性,是真实性。”可见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正是一代代报告文学作家对真实性原则的坚守,才打造并捍卫了报告文学如此无上的荣光。而每一篇作品的诞生都源于作者对真实生活独到的视角选择。视角成了挖掘真实素材最直接有利的工具,而在有了最基础的创作素材后,作者怎样整合创作来保持报告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又是新的一轮对于视角的运用。从选材、整合、写作,视角贯穿着报告文学创作的始终,所以笔者认为报告文学的叙事视角对其真实性有着最直接且最深刻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叙事视角对于报告文学具有最本质的掌控,它不仅决定了表象的题材和内容创作,还决定了事件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所以此篇论文将从纯理论与具体的文章分析两方面来做一个叙事视角对报告文学真实性影响的探究。
二、报告文学的基本概念
(一)报告文学的文体界定——叙事文学
报告文学作为新闻和文学结合的产物,对于它文体的界定,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是纪实文学,可什么是纪实文学,又争论不一。在文学理论中也并不能找到关于纪实文学的一席之地。所以笔者认为报告文学是叙事文学。“从文体的本体看,报告文学无疑是一种叙事文学样式,它与小说的重要区别在于,小说是虚构性叙事,而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性叙事。因此,在没有了新闻性优势和外显的思想性阐释后,报告文学更需要回到非虚构性叙事的本位。”
“报告文学需要重新发挥自己作为叙事文学的优势,靠‘叙事信度’吸引读者,把技巧深藏于对现实的书写中。”所以怎样才能做到靠“叙事信度”来书写现实,这也是此篇文章所要探讨的。
(二)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定义
学界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定义,一般立足于对真实事件、人物的非虚构叙事。但是笔者认为这样比较笼统,而且也不够全面。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报告文学真实性做了定义:
素材来源的真实。大家都习惯强调在写作过程中秉持真实性,但是在最基础的素材上如果把握不好,那真实性就无从谈起。所以作者对于素材的搜罗要全面客观,而对于素材的取舍、整合就更加需要作者的客观。而贯穿这一整条线的正是作者的视角。
写作过程的真实。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作家的视角加工而成的,所以写什么、写多写少、先写后写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于事件本身的情感倾向,而这个倾向就可能会影响对真实性的判断。所以写作过程中用怎么样的叙事视角叙事又显得尤为重要。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最苛刻的,自始至终都要贯彻:全面、客观、非虚构。
2.真实性对报告文学的重要性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张德明在其著作中引用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事例,“苏联作家波列伏依到莫斯科的狄纳莫工厂去采访,在一个工人群众发言会上对发言的钳工组长——狄纳莫的老工人很感兴趣。回去后把他当做中心人物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过了几天,这位老工人来编辑部找他,波列伏依问道:‘那篇作品发表后怎么样?’老工人说:‘还好,工厂里都很受欢迎。’ 波列伏依看到他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又问道:‘那你自己以为怎么样呢?’老工人说:‘可是我个人不很满意,您写我回家,刮了脸,换上衣服,梳好头发。可是我怎么能梳头发呢?’老工人脱下了帽子——在工厂里他总是戴着帽子的——原来他是秃顶,一根头发都没有。老工人说:‘现在工厂里大家都在取笑我,那群小学徒们老远就喊我,库兹米奇叔叔,讲讲看,您是怎么梳头发的呀?’”
现在听来这是一则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但是对于报告文学这个文体来说,从前期选题、中期调查、后期写作,每一个步骤都要遵循“真实”的准则。因为这不仅关乎着一篇报告文学的质量问题,更关乎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信誉。
(三)报告文学真实性的三个层面
“所谓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即真实性),指的是一种‘全息真实’,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即现象真实、主体真实和本质真实,三者呈递进状态。”
1.现象真实:也可称作材料真实。即文章内容中叙述的时、事、人、地、物等具体的方面。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写作的前提,而材料的真实也是保证报告文学真实性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
2.主体真实:也可称作主观真实。古语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此时的视角就像一个筛子,将最基本的真实材料通过梳理做重新的整合。
3.本质真实:也可称作艺术真实。不论是报告文学还是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或事物的创作,人、事物有外在的形态,但在表象之下还有人性和事物规律,这些东西看不到摸不着,需要运用一定的文学加工将其呈现出来。
三、叙事视角的基本概念
(一)叙事视角的基本定义
在谈叙事视角之前,首先对叙事、视角这两个概念做个简单的介绍。何谓叙事?叙事即讲故事,讲真实的事实,也讲虚构的故事。何谓视角?对于这个概念,《文学理论教程》中有相关定义:“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所以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理解“叙事视角”的概念,就是作者在讲故事的整个过程中所站的角度。
(二)叙事视角的常见分类
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问题,学界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视角分类:
1.弗里德曼八分法
弗里德曼将叙事视角分为:编辑性的全知、中性的全知、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多重选择性的全知、选择性的全知、戏剧方式和摄影方式。
2.茨维坦·托多洛夫三分法
托多洛夫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3.人称分类法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分类,还有学者以人称为界定,将叙事视角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的变换。
4.集大成者热奈特——引入聚焦的概念
热奈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聚焦”的概念,将叙事视角分为:“非聚焦叙事视角(零聚焦叙事视角)、内聚焦型叙事视角和外聚焦型叙事视角。”
而热奈特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也是如今叙事学视角研究中的权威,在《文学理论教程》中也引用了热奈特的观点对叙事视角进行了定义。而当下不论对于何种文体的叙事视角的研究,学者们也都偏爱引用热奈特的观点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所以本文也以热奈特的观点作为研究基础,再加上笔者自身的一些观点进行补充。
(三)对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的具体分析
上文中也提到,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了以下三类:非聚焦叙事视角(零聚焦叙事视角)、内聚焦型叙事视角和外聚焦型叙事视角。
1.非聚焦叙事视角(零聚焦叙事视角)
非聚焦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人物的叙事视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知叙事视角”。何谓“全知”,即叙述者无所不知,这一般是从独立于故事外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事视角能在相同的时间段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能够了解过去并且预知未来。在叙述一些人物较多、关系复杂而且文本内容巨大的作品时,非聚焦叙事视角的“无所不知”,就如同在高处眺望,能轻松地把握全局。而且在非聚焦叙事中,由于是从基本独立于故事外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所以叙述焦点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用此种视角的叙事体现了客观性。这也正符合报告文学真实性中客观的要点。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