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新型村落共同体的重塑与构架以苏北王嘴村为例

2020-11-10 22: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1 引言1
2 共同体、村落共同体和新型村落共同体2
2.1 共同体2
2.2 村落共同体2
2.3 新型村落共同体3
3 村落共同体面临的问题及重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3.1 村落共同体面临的问题3
3.2 当前村落共同体重塑的必要性4
3.3 村落共同体重塑的可行性5
4 王嘴村新型村落共同体重塑的过程7
4.1 重塑前的王嘴村7
4.2 王嘴村重塑的路径7
4.3 重塑后的王嘴村8
5 新型村落共同体的重塑路径与基本构架9
5.1 新型村落共同体的重塑路径9
5.2 新型村落共同体的基本构架10
结论14
致谢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中国目前大致存在着60多万个行政村,自然村落数量更是庞大,可以称得上“村落大国”。村落的良好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落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发面发展建设新农村。但是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乡村的空间结构、人口结构与数量、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受到影响,村落发生了空心化等现象,导致了乡村的衰退。村落共同体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如共同体多元化、动态性、离散性、异质性、模糊性等日益增强。[1]各种文化的冲击也使得维系乡村共同体的风俗、道德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农村居民对村落的认同度、归属感大大降低。传统村庄共同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和解体,因此我们要寻找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种新型的村落共同体,它优越于传统村落共同体,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学者对村落共同体的发展保持着不同的态度,有的学者认为因为迅速个人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忠诚和信任不断地弱化,村落共同体受到很大的冲击后很难回到正轨。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着积极的态度,认为只要突破地理界线,在村落内外寻求发展,并积极寻求有效联结社会,能够对村落共同体进行更好的重塑。关于新型村落共同体的构架,需要村民的参与,综合多重变量,社会各方面共同行动,从村落自然存在的地理、血缘等物理方面,然后提升到村民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的构架新型村落共同体。
现有的关于村落共同体的研究之中很少提及建设一种新型的村落共同体,大多是以村落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其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而本文则探究一种新型的村落的共同体。本文以苏北王嘴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如何从一个落后的村落,土地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庭的需要,农业的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村里面素质较高的村民和体力比较好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儿童,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经过集中居住后经济、文化等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成为争先模仿考察的对象。通过王嘴村的案例,探究其成功之处,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新型村落共同体重塑的路径以及基本构架。
本文以实地调查与典型案例法为主,文献调查法和理论分析为辅。对王嘴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王嘴村当地居民、对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不同身份的对象进行深入的访谈,力求从村落文化、风俗、社会资本构成、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了解王嘴村重塑的过程及其重塑之后新型村落共同体的构架。
2 共同体、村落共同体和新型村落共同体
2.1 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由一批背景一致,目标集中,又相互了解的成员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的共性对每个成员都具有吸引力,会让成员即使经历时间或空间的分离也会在共同体的召唤下迅速集合。[2]“共同体”的意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政治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治共同体”,是为达到某些善的目的所形成的共同关系或团体。但是19世纪社会学家们对共同体的理解却偏离了这种涵义。社会学关于共同体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他在书中对“共同体”和“社会”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阐述,前者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是一种依存关系即共同体状态;后者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是一种利益关系。[3]在腾尼斯看来,共同体主要是基于自然意志(情感、习惯等)以及血缘联系、地缘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家庭、村落等。共同体是人们情感需求的产物,它为人们提供了确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感。李远行认为共同体的一般定义是指:一些住户比较集中地住在有一定界限的地理区域内,这些居住者表现出坚固的内聚的相互作用,具有不基于血缘纽带的共同成员感、共同隶属感。[4]“共同体”也译为“社区”。因此,今天共同体与社区两词通用,可以相互替换,各人依喜好而有不同的选择。
2.2 村落共同体
村落共同体是指以村落为居住形态的共同体,有清晰的自然边界(corridor),是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向上组成行政村、乡镇,向下联系家族、家庭和个人。村落生活中,村民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信仰,拥有超越个别利益,并且在生命意义上的互相认同。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村落共同体,人们持有不同的意见。平野义太郎、清水盛光、韦伯、杜赞奇等认为中国存在村落共同体。而日本戒能通孝、福武直等认为中国农村不存在村落共同体。而贺雪峰的观点则是:村落共同体是否存在,能否形成,还有待更多的讨论。但同时他也认为一个村落同时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边界,那么这个村落就是一个共同体。[5] 本研究趋向于林聚任的观点,即认为中国乡村历来是一个共同体,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发展状况。
2.3 新型村落共同体
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受到城市化和市场化等冲击,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工业等进入农村,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各种道德、规范等失去了以前的制约力。村落的发展、社会秩序等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村民自治,另一种则是在领导下进行治理。林聚任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村落社会的“共同体”特性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道义共同体,一种是行政共同体,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一种公民共同体。[6]本文研究的新型村落共同体是一种更适合时代需要的,而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行政共同体、道义共同体亦或是公民共同体,而是需要三者的有效结合,我们需要建设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且包含了道义、行政、血缘联系等多种因素的新型农村村落共同体。该种新型村落共同体,不同于传统村落共同体,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宗族血缘关系、道义、习俗、行政、文化等各种因素为原则,政府、村民等各种可以影响到村落发展的主体共同参与村落的治理,互相沟通合作,使信息的传递交流无障碍,决策更符合村民的要求,构建一个让村民满意的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村落共同体的形式。这种新型村落共同体具有现实性、村民为本、信息传递无障碍、广泛参与等特点。
3 村落共同体面临的问题及重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并结合王嘴村的实地调研资料发现村落共同体正处在解体的边缘,各村落共同体不同程度上的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而市场化和城市化对村落共同体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2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