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当代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研究印象管理理论的视角(附件)

2020-12-22 22: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种基于真实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自我呈现方式不同于虚拟网络时代的角色扮演,已经发生了改变。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状态方面主要表现为:自我呈现动机的多样性、自我呈现方式的自主性、自我呈现内容的多元性。同时,结合印象管理理论和访谈调查,对逢迎讨好策略,能力显示策略,示弱求助策略这三种呈现策略进行了行为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环境、个性特征及人口学变量和网络使用粘度等会对呈现策略产生影响。关键词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印象管理目 录
1 引言 1
2 印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自我呈现 1
2.1 从现实社会互动到社交网络互动 1
2.2 从“熟人网络”到“熟人的网络” 2
3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状态 3
3.1 自我呈现动机的多样性 3
3.2 自我呈现方式的自主性 4
3.3 自我呈现内容的多元性 5
4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 6
4.1 逢迎讨好策略 6
4.2 能力显示策略 7
4.3 示弱求助策略 8
5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因素 8
5.1 环境因素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 9
5.2 人格特征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 10
5.3 其他因素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 11
6 讨论 14
6.1 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14
6.2 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4
结 论 16
致 谢 17
注 释 18
参 考 文 献 19
附录1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访谈提纲 21
附录2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 22
1 引言
“自我呈现”这一概念最早是源自于戏剧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社会学家Go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结 论 16
致 谢 17
注 释 18
参 考 文 献 19
附录1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访谈提纲 21
附录2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 22
1 引言
“自我呈现”这一概念最早是源自于戏剧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社会学家Goffman指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为达到“预期印象”而对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选择,就是对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1]。戈夫曼采用戏剧隐喻来更形象化的解释这种过程,在戏剧中,有表演者,剧班,前台和后台,观众等,在人生的这个大舞台上,处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个体或群体是表演者,在各个情境中,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隐藏真实的自我,运用各种道具、手段、技巧等进行表演,这中间就存在着前台与后台两个区域。前台是表演场合,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的表演做准备,前台和后台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有着明确的区分。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不再局限于实时实地的面对面交流,开始了非实时实地的以计算机为传播媒介的人际交流互动方式。这种网络技术的运用打破了现实社会互动中空间地域等的限制,人们进行自我呈现的舞台也拓宽到了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中。而起源于互联网中各类提供“社交”应用的“社交网络”,如国外的facebook、mysPace,国内的微信、人人网等,将隐匿于网络背后的“真实”暴露了出来,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之间“前台和后台”的界限被打破,并逐渐模糊化了。
社交网络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血缘、交易、兴趣、链接等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是“以熟人网络为主要使用人群,以日志、相册、分享、小游戏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2]。在这种基于真实社会关系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中,表演者们表现出来的自我呈现状态、策略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不同于传统的社交媒介,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基于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其内容和形式是否发生了改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2 印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自我呈现
2.1 从现实社会互动到社交网络互动
从现实社会互动到web2.0的社交网络互动,中间存在着一个web1.0时代的过渡,整个过程即:现实生活的社会互动——传统虚拟社区的互动——以自我 为中心的社交网络互动。社交网络融合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互动和传统虚拟社区中人与网络互动的特征,使社交网络具备了虚拟社交与真实社交的融合的特性[3]。在web1.0时代,网络社交多以匿名为主,虚拟性较强,网络用户运用各种方式技巧来控制自我呈现出来的形象,塑造一个虚拟的自我。而进入web2.0时代,基于线下真实的社交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关系,使得现实和网络空间前后台分割的状态无法延续,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进行着表演,而且将表演延伸到网络空间中,使其成为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4]。而戈夫曼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利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给别人的印象,即印象管理。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前台和后台”界限不断的交融过程中,人们对自我呈现进行印象管理的过程也被运用于社交网络中。
此外,基于现实真实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交网络关系,表演者在网络中的表演会逐渐趋向于和现实生活中的表演一致化,借助符号、文字、网络等搭建起来的虚拟的社会互动平台只是科技进步、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工具,并不能作为社会互动的最终目的。因此,随着现实生活与社交网络的逐渐融合,这种真实与虚拟也将逐渐融合,并实现从现实社会互动到社交网络互动的一致性,即印象管理手段、策略的一致性。
2.2 从“熟人网络”到“熟人的网络”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允许人们在有限制的网络系统内建立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页面;(2)允许人们清晰展示出一份与其共享互联的其他用户的列表(即“好友”列表);(3)允许人们在该社交网络系统内看到或追溯到与之互联的其他用户的好友列表[5]。这些特征构成了社交网络能够提供用户认识“熟人的熟人”的功能,即从“熟人网络”到“熟人的网络”的扩张过渡。
而这种“熟人网络”到“熟人的网络”的扩张,一方面基于网络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基于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对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毋庸置疑,上文中叙述的社交网络的特征正是便利性的表现。而在社交网络中对自我呈现进行的印象管理,也是是否能够进入“熟人的网络”的重要因素。就以大多数社交软件平台都会提供的好友推荐这一功能来说,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就读学校、入学年份等来自动匹配可能认识的好友,并将搜索到的用户名字和头像显示出 来。而用户是否会选择去添加这些推荐出来的好友,又会选择添加哪些好友就涉及到对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了。以头像为例,头像也是对自我呈现进行印象管理的一种表现,个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好友能够添加自己,可能会上传自己的真实照片作为头像,个体如果为了不让好友添加自己,可能会选择一些代表“阴暗”、“可怕”等信息的图片来模糊视线。
3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状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3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