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附件)
引言 1
1 多疑善变铸大错,情有可原 2
1.1 疑心铸错,出于自保 2
1.2 诡谲显天性,误杀留悔心 2
2 刺奸讨贼匡汉室,维稳恤民 5
2.1 具有宏伟的志向 5
2.2 注重收揽人才 6
3 笑中呈爱有大气,秉性坦荡 7
4 有妻有妾时势定,重情重义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罗贯中呕心沥血完成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述了东汉末年,权贵当朝,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黄巾起义是其势力最强的一股。汉室剿“黄”,各路诸侯将相趁机发展势力,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了北方。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吴国大将周瑜打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量侵犯长江以南,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是其长子,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改姓为曹。因为有父亲为官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结识宦官子弟,袁绍便是曹操少年时的朋友。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价人物的名士许劭,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要将曹操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南,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是其长子,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改姓为曹。因为有父亲为官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结识宦官子弟,袁绍便是曹操少年时的朋友。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价人物的名士许劭,曾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要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形象,奸诈、狡猾、多疑、残忍等都成了曹操形象的代言词。在读者们的潜意识里,曹操就是一个无恶不作,心狠手辣的大恶贼。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他就没有一点值得人们夸赞的地方吗?如果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再结合其他学者对曹操的研究,也许就会发现,奸雄是对曹操的片面概括,他应是位值得肯定的人物。从《三国演义》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过曹操的过人之处,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聪明才智,都是值得评论与称赞的。
1 多疑善变铸大错,情有可原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养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性格之间的差别往往决定人以后的发展与成就。曹操从小就古灵精怪,常以各种手段捉弄别人,长大后则更表现出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三国演义》中也确实写到曹操可以为了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甚至是牺牲别人的性命来取得,这样,在读者的眼里,曹操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但是,通过认真阅读,我感觉到,曹操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些残暴,有点让人痛心,可是如果从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分析,也是可以被谅解的。下面我就以人们所说的疑心重和奸诈残忍这两点上说说他的情有可原之处。
1.1 疑心铸错,出于自保
曹操生性多疑,在生活中,他往往以超乎平常的心境去考虑事情,既有多疑之嫌,又有谨慎之忧。通过小说可以看出,在曹操的心目中,几乎所有接近他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值得怀疑的。曹操经常担心有人暗中害他,因此对外扬言说他有梦中杀人的习惯,并且故意在一次假睡中杀了一名贴身侍卫。由此,人们几乎都以为曹操果然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他的意思。他明白曹操为了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而不惜杀害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以此来证明他在梦中杀人,为的就是给那些有意要害他的人一个警告。凡此种种,曹操就被人们冠于奸诈多疑、自私冷酷的恶名。但细细想来,曹操会有这样的行为也是出于无奈,以他当时的地位来说,难免会树立敌人,遭遇不幸,人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曹操也一样,所以,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自保,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性格的缘故吧。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曹操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
1.2 诡谲显天性,误杀留悔心
小说写到少年时代的曹操就已经显示出了其聪明睿智的性格,他曾“装疯诬叔”。小时候曹操特别调皮,他的叔叔很讨厌他,经常向曹操的父亲告状,曹操为了报复叔叔,“忽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1]P5显然,曹操这是以“栽脏”的手法使自己的叔叔在父亲跟前失去了信誉,从而挽回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形象。由此,曹操这样的行为在后人看来是诡谲奸诈。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做法无疑又是孩童时调皮捣蛋的表现,如果小孩子的这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活泼调皮的天性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奸诈的行为的话,我认为这是极为不妥的。而恰恰相反,曹操小时候这样的行为,正是他天资聪慧,思维活跃的体现,为他后来的成就伟大作了强有力的说明。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过失之行为,这是值得争议的地方。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与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中,吕家人磨刀杀猪曹操误以为是要谋害他,“遂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后又‘砍伯奢于驴下’。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2]P17读到这里,便可以看出曹操的残忍了。可仔细想来,曹操当时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他刺杀董卓失败,被全城通缉,稍有闪失就会丢失性命。因此在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他心中也是非常难过的。但是在逃命的前提下,他出于自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无法挽回悲剧的情况下,曹操的那句“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也是一自我安慰。
曹操有着过人的天资和不凡的气势,在战争中舍小我,保大我的做法,也有着明确的描写。官渡之战中,曹军粮草不足,如果按照正常量供给的话粮食就会不够用,但是克扣粮食又会使军心动摇,士兵们就不会齐心杀敌。所以,曹操便指使管粮草军官王垕大量的克扣粮草,发出的米粮还不到以前的一半。就这样过了很多天,部队中出现了躁动,曹操又忽然宣布粮草官王垕私自克扣军粮,论罪当斩。于是当着全军营的人斩了粮草官王垕,这才使军心稳定下来。曹操的这种做法,也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使其在士兵中的声望也大大提高了。正因为曹操有着过人的天资和不凡的气势,所以,在紧要关头,他总能淡定自若,做出非常的抉择,尽管这种抉择有失善良,但不难看出其正确理智。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他为了稳定军心,不得不将粮草管当众斩首,他这样做,是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3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