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石泉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为例(附件)

2021-01-06 10: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陕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衣食足而思文化”。本文以陕南的“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为典型代表,探讨石泉当地饮食文化,认为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鲜明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俗特征。文章从陕南人饮食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分析当地人的精神气质,认为这些精神气质都深深地打上了陕南文化的烙印,体现出了陕南人柔中带刚、温和内敛、性格细腻、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气质禀赋。 目 录
引言 1
1 石头与泉水:石泉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地蕴 2
1.1 自然环境 3
1.2 文化地蕴 3
2 舌尖上的石泉: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 5
2.1 酸辣子 5
2.1.1 色泽黄亮 6
2.1.2 气味香醇 6
2.1.3 口感酸美 6
2.2 五香豆腐干 7
2.2.1 晶体发亮 7
2.2.2 油润光泽 8
2.2.3 质地细腻 8
3 酸辣五香石泉人 9
3.1 从酸辣子看石泉人的精神气质 9
3.2 从五香豆腐干看石泉人的精神气质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陕南有物产丰富的土地,是陕南菜肴成长发展的摇篮,陕南的山、水为人们提供了绿色环保、健康放心、就地取材的食品。它们的质量和口味使得陕南菜肴后来居上,远销全国各地。这种令陕南人骄傲的饮食品,自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耕作条件、气候特征以及陕南人固有的传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是陕南的三大名产之一,酸辣子吃起来辣味十足,香味浓厚;五香豆腐干营养丰富、质地细腻。它们的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这两种食品,不仅是陕南人饮食的必备品,而且与陕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有密切联系。了解当地这两种特色饮食,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有利于传播饮食文化。学术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研究陕南地区特有的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等饮食还不是很深入。从另一角度上讲,认真研究陕南饮食,可以推动地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酸辣子吃起来辣味十足,香味浓厚;五香豆腐干营养丰富、质地细腻。它们的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这两种食品,不仅是陕南人饮食的必备品,而且与陕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有密切联系。了解当地这两种特色饮食,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有利于传播饮食文化。学术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研究陕南地区特有的酸辣子和五香豆腐干等饮食还不是很深入。从另一角度上讲,认真研究陕南饮食,可以推动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播,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民俗学的研究也不无益处。
1 石头与泉水:石泉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地蕴
饮食文化属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必然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形成和发展。研究陕南石泉地区饮食文化,就必须了解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地蕴,由此,我们不妨就从这几方面谈起。
巨栓科在其文章中说到: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石泉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石泉县是省级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称;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西部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也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在石泉县修炼授徒,又称鬼谷子故里。石泉县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沿岸劳动人民被历史学家划分为“仰韶文化”区域。[1]P156
元末政治家、军事家蔑里乞脱脱在其主编的《宋史》中也讲到:
夏代,石泉属梁州。春秋时,庸国被夹于楚、巴、秦3个大国之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汉水中、上游为汉中郡,辖西城等6县。石泉属西城县。汉代沿袭秦的政区划分,设汉中郡,并在今安康地区分设5县:即安阳、平利、旬阳、锡县和西城县。安阳县所辖,即今石泉、汉阴、紫阳3县。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雄。民国初,石泉县归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撤销道制,后在省以下设置行政督察区。石泉县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安康地区)所辖。1949年11月30日,石泉解放,建立县人民政府,属陕南行署安康专署。1958年12月,石泉、汉阴、宁陕3县合并为1县,称石泉县。石泉县人民委员会驻石泉城关镇。1961年10月,恢复原来的石泉、汉阴、宁陕3县建制。[2]P123
陕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陕南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从客观上也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1 自然环境
石泉县地处陕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石泉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3]P170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
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北高南低,多呈“U”字型和“V”字型峡谷,海拔高低差异大。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由西向东贯穿于石泉县,南北重峦叠嶂,中部河流纵横,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秦岭山高坡陡,南部巴山山势稍缓,多呈浑圆状山脊,中部沿汉江两岸及池河下游系在第三纪断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称“坝子”。[4]P180
石泉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季少雨,气候较温和,夏季气温较高,秋季湿润多雨。自然条件具有南北过度色彩明显,又有显著差异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和湿润,灾害性天气频繁。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明显,常有寒潮、霜冻和大风等天气,晚春多阴雨;冬季天气较冷,降雨量少,多干旱;夏季降水集中,常有伏旱和夏旱发生;秋季阴雨连绵,常伴随低温,10月份后,温度降低,降水量减少。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饮食文化也必有它的特定特色:就地取材,酸辣驱湿。
1.2 文化地蕴
历史记载,石泉县属于移民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饮食独具特色。汉水文化、移民文化、古子午道等文化与秦巴山交界于石泉,而此县的民俗文化南北贯通,主要有民舞、民歌、民间美术。石泉县的民舞有舞狮子、舞龙灯、彩莲船、踩高跷、打连响等。其中火狮表演集舞蹈、杂技于一体,更集勇气、智慧于一身。
石泉县的民歌有小调,曲调优美,蕴藏量很大,民歌分有山歌、小调、花鼓子、孝歌、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3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