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从社会文化根源看中西方日常用语的差异(附件)

2021-01-07 12:0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日常交际用语陪伴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自然中西方的日常交际用语也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分析交际用语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原因与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与文化矛盾冲突。 目 录
引言 1
1 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 2
1.1 招呼语的差异 2
1.2 询问个人情况的差异 2
1.3 称谓语的差异 3
1.4 称赞语的差异 3
1.5 邀请语的差异 4
1.6 告别语的差异 4
1.7 关切语的差异 4
1.8 馈赠与接受语的差异 5
1.9 道歉语的差异 5
2 差异的成因 6
2.1 文化背景不同 6
2.2 价值观不同 6
2.2.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6
2.2.2 无私奉献与自我中心 7
2.3 民族性格 7
2.4 隐私观的差异 8
2.5 人际关系的影响 8
3 文化交融的其它原因 10
3.1 政治推进 10
3.2 经济强大 10
3.3 交通便利 11
3.4 文化传播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人际交往中,当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时都自觉地遵循约定俗成的日常交际用语。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会产生不同的交际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由于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交际策略,潜意识里以本地文化的交际用语和礼貌规则作为标准去衡量或批判其它文化中的交际用语及行为。本文以招呼语、称谓语、邀请语、告别语、关切语、道歉语等为例,对比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进而揭示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这种差异对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1 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
1.1 招呼语的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见面时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关心都会友好地打招呼。但是中西方的招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作为标准去衡量或批判其它文化中的交际用语及行为。本文以招呼语、称谓语、邀请语、告别语、关切语、道歉语等为例,对比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进而揭示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这种差异对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1 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
1.1 招呼语的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见面时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关心都会友好地打招呼。但是中西方的招呼语却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双方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很容易造成交流障碍,产生文化冲突,甚至误解对方。
在中国,人们见面打招呼非常热情,通常会问,“吃了吗?”、“吃的什么?”、“干什么去呀?”等等,这种问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有时候明明看见对方在看书或在买菜,也会说一句“在看书啊”、“在买菜啊”。他们在说的时候并没有期望对方给予回答,也不认为这是无用的话。“很难说他们之间传递了什么实质的信息,因为事实显而易见。这时的语言主要起的是人际互动的作用。” [1]P9说话者双方感到彼此的关系友好,并且通过这样的对话保持了友好关系。如果彼此什么话也不说,两个人都会觉得尴尬、不自在或者感到对方有敌意。我们日常见面时所用的问候语,其主要目的不是传递客观信息,而是为了进行人际互动,维持友好的交际关系。
在西方,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令其感到唐突、尴尬甚至不悦,他们认为这些话是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探问他们的私生活,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有时候认为中国人甚至在说一些无用的话,明明看到别人在买菜还要说,“在买菜啊”。西方人见面时习惯用“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进行简短的问候,此时他们只是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如果双方是初次见面,大多数西方人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友好会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即使他们有足够多的交流时间,他们也不会聊那些涉及隐私的话题,通常会聊一些保守的话题,比如天气、交通、食物、服饰
1.2 询问个人情况的差异
中西方都重视人际交往,但他们交往的方式和理念有所差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交往中常常嘘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提问的问题越是隐私,越能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学习经历、家庭成员、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以往过失等等。我们常见这样的提问:“多大年纪了”、“结婚没有”、“昨晚干什么去了”、“月薪多少呀”、“这个背包真好看,多少钱”等。被问的人也不会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往往会因为这些提问而感到高兴并且如实回答。而在西方,人们认为这些问题触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权,拒绝回答这类问题。哪怕是父母都不能过问,而且这些个人私事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提问关于隐私话题的人也会受到指责和批评。
1.3 称谓语的差异
在中国,称谓语种类繁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如:
1、用职业作称谓语,例如:宿管阿姨、警察叔叔、门卫大爷
2、用职务作称谓语,这种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比如王校长、李老师、张经理
3、亲属称谓。中国人不会直呼长辈亲属的名字,通常会用爷爷、奶奶、外婆、姑妈、姨妈、大伯、舅舅、堂哥、表姐等来称呼对方。
4、“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2]P28如,称父母的朋友为张大伯、王阿姨[8]P8
5、有时在特别的场合下为了表达对相熟长者的尊敬,当他们的年纪在七、八十岁时,我们常用“姓氏+老”的方式来称呼对方,“孙老”、“刘老”、“李老”
6、有时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常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媛”等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直呼其名。如果遇到陌生人,人们常用“先生”、“小姐”来称呼。在中国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或者长辈对晚辈才可以直呼其名。
1.4 称赞语的差异
中庸恭敬,谦虚含蓄是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被誉为中华美德,更是文明的表现。所以当中国人受到称赞时,虽然他们心里已经接受了称赞,但嘴上往往还会委婉地说“您过奖了”、“不行,我还差得远呢”、“哪里、哪里”。当有人夸赞某一中国女士穿着漂亮时,她为了表示谦虚通常会说:“哪里、哪里”。事实上,这位女士心里已经接受了这种称赞并且十分高兴,但她不会把这种喜悦表露出来,而是口头上含蓄地表达谢意。她们表达谢意的这种方式往往会把西方人搞得一头雾水,西方人以为是要他们说出衣服具体哪个位置漂亮,所以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这段对话甚是尴尬,也很容易造成交流障碍。
西方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地接受并会说声“Thank you”以表谢意。
1.5 邀请语的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举办一些聚会活动,难免会邀请别人或被别人邀请。但中西方的邀请用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活动被认为是牺牲自己的时间给别人面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3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