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从唐敖游记”看李汝珍的理想探求(附件)

2021-01-08 09:5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镜花缘》最吸引人的是有关唐敖游历生活的描写,主要记述的是唐敖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奇闻异事。本文通过李汝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唐敖游记”反应作者理想的途径以及“唐敖游记”对李汝珍理想的体现三个方面,去分析李汝珍的理想探求,描写看似诙谐幽默,实则幽默的背后都是沉重的社会现实的反应。
目 录
引言 1
1 李汝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1.1 李汝珍的生平 2
1.2 《镜花缘》的创作背景 2
2 “唐敖游记”反应作者理想的途径 4
2.1 奇特的想象 4
2.2 夸张的讽刺 5
2.3 巧妙的对比 6
2.4 戏剧性与真实性相融合 7
3 李汝珍理想的体现 8
3.1 唐敖游历国家及各国的特点 8
3.2 对男女平等理想的追求 9
3.3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11
3.4 对大同社会的追求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镜花缘》是清代李汝珍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唐敖跟随多久公和林之洋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后半部分主要写了唐女帝武则天举行科举选才女,由仙界的百花仙子转世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托生的一百位才女均考中,并且他们都在朝廷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本文以小说的前半部分“唐敖游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唐熬在游历过程中的见闻和经历的分析,来理解李汝珍的处世态度和理想探求。全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研究李汝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当时的社会动态,分析小说产生的原因;第二,分析“唐敖游记”反应作者理想的途径,寻找小说的主要特色;最后,通过对“唐敖游记”中各国不同特点的分析,了解作者在各个不同国家及现象中寄寓的理想及处世态度。
1 李汝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1 李汝珍的生平
李汝珍,清代小说家,据胡适先生在《<镜花缘>的引论》中考证,“他的生年大约在乾隆中叶(约1763年),他死时约道光十年(约1830年),已近七十岁了”,[1]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p395并且徐子方先生也考证出他“字松石,出生于河北大兴(今属北京市)”[2],主要生活在乾隆中期。“乾隆四十七年随其兄之海州任,因师事凌延堪,论文之暇,兼及音韵,自云受益极多,时年约二十。”[3]P181尤其对疆域沿革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李汝珍的知识渊博,但他却对八股文没有一点兴趣,在那个注重八股文的年代里,他的官途注定终生不达,据赵春辉先生考证,他“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4]李汝珍生性耿直,不畏权贵,不懂得为自己谋取像样的官职,所以他一生在官场没什么作为,中年以后便开始潜心钻研学问,不再过问官场中事。《镜花缘》一书是他从1795年至1815年这二十年时间写成的。
1.2 《镜花缘》的创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其中所涉及的题材,据学者考证“把《镜花缘》的题材背景定位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周’时期”[5]。武则天执政期间,首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和武举制度,对科举制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镜花缘》以科举制度的改革作为整个小说的创作线索,描写了武则天开设女科,各位花仙转世的女子参加科举并且有所作为的故事。
小说以《山海经》为引子,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人文地理创作而成。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文化上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再加上外交上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发展停滞不前,并开始出现衰败现象。《镜花缘》是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地方环境所产生的,描写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展示了乾隆嘉庆年间的社会生活状况,可以说是乾隆嘉庆时期海州地区的清明上河图,记载了鸦片战争前期的中国社会全貌。
李汝珍从小便机智过人,并且才华横溢,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官场可以有一番作为,可他为官多年却一直不得重用,加之当时清政府的腐败黑暗,让他早已产生的退隐之意更加强烈,作为当时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李汝珍不甘心看到社会如此腐败下去,于是便借助自己的文笔,将自己理想中的大同世界纪录下来,希望用小说在记录自己理想的同时也能惊醒世人,让世人看清当今社会的黑暗。因此,李汝珍在《镜花缘》的创作中更多的是寄寓理想,警示世人。
在整个小说中,我们会发现李汝珍笔下的国家各具特色,各有不同,有善良并且渊博的知识分子,也有狡诈虚伪的腐朽之人,这种种现象都是李汝珍对现实生活的感触,他将这些现象以幽默的语言赋予到各国之中,我们在品读小说的过程中,感受当时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在理解李汝珍的理想生活。
2 “唐敖游记”反应作者理想的途径
2.1 奇特的想象
在小说的描述中,唐敖等人在一路的游历当中,所遇之人、事、物皆与现实生活不相符。一路走来他们见到的各种仙草皆不存在于我们的真实生活中,比如书中提到的:
清肠稻,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陡长,一年总不思食;肉芝、灵芝,吃了便可得到成仙;祝余吃了人便感觉不到饥饿;掌中芥,人吃了能立空中;刀味核,人吃了可成为地仙;朱草,人若服了,皆能超凡入圣;秋葵,可治烧伤、败毒止痛。[6]P48
作者对这些神奇草药的描写都是采用想象的笔法,让人们明确感觉到书中世界与现实的不同。
还有书中对他们途经的各个国家的风俗和社会现象的描写都是作者奇特想象的表现。比如小说中对无继国人的描述:
从不生育,并无子嗣,并且无男女之分,死后其尸不朽,过了一二百年,仍旧活转。[6]P103
虽然无继国的人可以长生不老,但他们淡薄名利,其实这也是作者想警示那些穷其一生想要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想要长寿,必须学会淡薄名利,一切繁华都是过眼浮云,若是一味的追求长生,追求自身利益,必然是不能像无继国的人一样长生。再比如结胸国的人,他们“好吃懒做,吃了就睡,睡了就吃,消化不良就会变成胸前高起一块。”[6]P180小说中特意塑造出这个结胸国,读来虽然让人觉得滑稽搞笑,实则作者是想借这滑稽的现象提醒我们,人活一世,要勤勤恳恳,切勿做那好吃懒做之人,虽然不会变成像结胸国的人一样,但好吃懒做之人必会形容丑陋。还有毛民国的人:“吝啬成性,浑身长满长毛。”[6]P100看到毛民国的人,让我们立刻会想起“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本是用来形容极其吝啬之人,在此处李汝珍想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毛民国的人,因为太过吝啬,浑身长满长毛,让人见了感到啼笑皆非。以及翼民国的人:“他们个个身长五尺,头长也是五尺。此处之人最喜奉承,爱戴高帽,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6]P182其实翼民国是作者对现实中那些喜欢阿谀奉承的人的一个写照,借翼民国人这种令人发笑的样貌对现实中那些喜欢阿谀奉承的人进行讽刺。李汝珍还对那种两面三刀的人进行了讽刺,最具代表的当属两面国的人,小说中林之洋说过这样一段话:
俺同这人正说笑,妹夫猛然揭起浩然巾,识破他的行藏,登时他就露出本相,把好好一张脸变成青面獠牙,伸出一条长舌,犹如一把钢刀,忽隐忽现。 [6]P17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39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