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分析(附件)
目 录
引言 1
1 朱老忠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
1.1 强烈的反抗意识 2
1.2 侠义豪爽的性格 3
1.3 坚忍不拔的意志 4
2 朱老忠形象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6
2.1 时代政治——阶级斗争 6
2.2 地域特征——地理人文环境 6
3 朱老忠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8
3.1农民形象 8
3.2传统侠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长篇小说《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经典。这一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塑造了朱老忠这一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近现代农民的革命道路及其心灵历程,同时地也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历史画面,取的了极高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在它完成之初就如狂风般的席卷了五六十年代青年读者,给他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小说中的朱老忠继承了中国革命农民的优秀品格,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色彩,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大革命时期。自近代以来,国家主权沦丧、土地被侵略,中国逐步的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的剥削中国农民,而农民手中的物品也越来越不值钱,这种形成日用品越来越贵、农产品贱的“剪刀差”现象还在不断的扩大。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红旗谱》后期主要写了汪精卫、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或镇压,严运涛也因此被捕入狱。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方针,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从而揭开了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新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时期。
1 朱老忠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1.1 强烈的反抗意识
从小说开篇我们可以知道,朱老忠是出生在一个深受压迫又富有反抗斗争精神的贫苦农民家庭。亲身经历了父亲对地主冯老兰的反抗过程,最后看到自己家破人亡,仇恨从这一刻开始在朱老忠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奠定了朱老忠走上革命道路的反抗意识。作品中的朱老忠是具有高度的革命主义和革命理想的革命者,他立足于农民革命斗争的现实,而又比现实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也就坚定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意志。
“出水才看两腿泥”是 朱老忠的一句口头语,这正表现出他的性格中的反抗精神。例如:老朋友们和冯兰池打官司输了,他安慰说:“目前他在马上,咱在马下。早晚他有下马的一天,出水才看两腿泥!”[8]P12由于现实的限制,朱老忠的反抗精神在这里表现为‘韧’,虽然这是他所不甘心的,但是他自己就像火药一样等待机会,有一点火星他就会去将敌人炸的粉身碎骨。朱老忠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他知道光靠个人硬拼是不行的,他希望能找到大的“靠山”,而朱老忠找到的‘靠山’是共产党,在闯关东时他就听说过共产党,共产党是和他们一样的穷苦人,是与他自己有共同的敌人。他在严运涛谈起地下党员贾湘农时说,“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了前程了!”[8]P27。共产党在朱老忠的思想里和打倒冯老兰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封建势力、土豪劣绅、军阀,而且有着共同目标。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党的活动从地上转入到地下,一些革命者认为党已经失败了,而朱老忠始终坚信党的理论,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不是有什么神力在保佑着他,而是朱老忠的反抗意志从何来没有改变过,也不会改变。
当个人的反抗意识向阶级反抗意识转变时,主体的角色会渐渐消融于阶级群体之中,这时朱老忠的反抗意识会也有质的变化,这不仅是个人意识的转变,还有能力的变强。这在朱老忠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当他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时,他的一切都将属于党。因此,他的一切决定都听从党的指挥,坚决服从党的决定,这也促使他成为一名坚强不屈、勇敢果断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2 侠义豪爽的性格
作者不仅让他继承了先辈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传统美德,又赋予了他新时代的精神。
作品中朱老忠侠义豪爽的性格表现在他对朋友同志的关怀。他为对抗地主,为了推翻封建势力给大家带来的苦生活,便走访了亲戚朋友,对他们嘘寒问暖,不时给予精神与物质的帮助。当朱老忠看到朱老明状告地主不成功,反落了个一贫如洗的下场时,他表达了深深地同情。“朱老忠见不得这么可怜的人,眼上闪着泪花说:‘大哥,你甭发愁,好好养病吧,养好了再说。有朱老忠吃的,就有你吃的,有朱老忠穿的,就有你穿的,你虽然是个庄稼人,是有英雄气的!’”[8]P13 最后把自己身上不多的一些钱都给了朱老明。朱老忠的豪爽性格还主要体现在他对严志和一家的情谊。因为严志和性格软弱,缺乏斗争的信心,所以严志和深受地主的欺压。为反抗地主朱老忠针对他这种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开导,“朱老忠红着脖子,把胸膛一拍,伸出一只手掌,举过头顶,向他表示:‘这天踏下来,有我朱老忠接着,朱老忠穷了一辈子倒是真的,可是志气了一辈子。没有别的,咱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朱老忠的脑袋,就有你的脑袋,行不?’”[8]P8 接着他又对严志和说了今后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从而坚定了严的胜利信心,鼓舞了他的斗争意志。朱老忠以他豪爽、侠义的性格带动了一大批的革命者,也坚定了他们反抗封建势力、土豪劣绅的信念。
朱老忠侠义豪爽的性格不仅是对待大人,对严志和家的两个孩子运涛和江涛也特别的好,比对待自己的儿子还要好。江涛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想去学习,但因家里太穷,父亲想让他在家里种地,朱老忠听说了,急忙找来严志和,对他说“无论怎么说,不能耽误咱这一文两武。要只有武的,没有文的,又唱不成一台戏。” [8]P44严志和家出了一系列变故后生活更加困难,实在无力供给江涛继续上学了,在这关键时刻朱老忠帮助他们,最后为支持江涛上学,他不仅自己出钱并亲自送江涛去保定师范去学习。他认为人没念过书没有知识是受欺辱的根苗,而且在对付地主冯老兰上,还应该有个枪杆子的来为他们自己撑腰。因此,他不断强调要有用“武”来对付冯兰池。运涛离开家乡前往南方参加革命后,朱老忠天天想着,听到运涛好消息的时候,他就像吃了蜜一样,比任何人都开心。大革命失败后严运涛被捕入狱以后,他痛苦万分,好像是自己在监狱里一样。对于严运涛和春兰的婚事,朱老忠是坚决支持的。朱老忠侠义豪爽的性格在去济南探监的情节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严运涛被捕入狱关在济南,消息传回来后,严运涛奶奶惊气而死,严志和又患重病卧床不起。但因情况严重并且家里人心急,需要马上派人前去济南探监了解情况,去晚了或许面都见不到。严志和正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朱老忠又一次地挺身而出,毫不迟疑地分担了严志和家的痛苦和灾难。朱老忠向严志和表示:“志和!这码事好说,天塌了有地接着,有哥哥我呢。说什么时候去,咱抬腿就走,这有什么难的!” [8]P47严志和没有多久死了,朱老忠又替严志和办理了丧事,连秋收也顾不得,就前去济南探监。在临行前,朱老忠分别对运涛他娘、春兰和朱老明等做了周详而具体地叮嘱。从他这一些真心的言语中和顾全大局、见义勇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为兄弟姐妹的安危费尽心思,什么都想到了,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妥帖。随后朱老忠便带着一身的勇气,含着满腔的辛酸,迈开矫健的脚步和江涛一起一直向东走去。朱老忠到监狱中看望运涛, 特别是当他看到看守们毒打运涛时,他是难受的“比刀子剜心还疼” 。他回到小店迷迷糊糊的蹲在炕头上,不吃饭也不说话,抱着脑袋趴在膝头上,昏迷地睡了一觉。朱老忠能为朋友两肋插刀,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又见义勇为,注重团结,救危扶贫,刚直不屈,这些都体现了朱老忠侠义豪爽的性格。朱老忠性格贯穿小说的这条线在后期越来越鲜明,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个不平凡的革命战士的因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3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