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以中日体态语为例(附件)

2021-01-08 10:2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非言语交际和语言交际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交际,它和语言交际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语言交际中,如果借助非言语行为则能够让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而在这其中,体态语又是人类开展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它的内涵也因为思维习惯、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和日本虽然同样处在亚洲文化圈,但在一些体态语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想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成功的、有效的交际,就必须了解和学习体态语在对方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及交际功能。本文主要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中日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常用的一些体态语,并对其做了一定的比较,同时对造成交际障碍的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归纳出相应的一些交际策略,以便人们在中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
目 录
引 言 1
1非言语行为基本概述 2
1.1非言语行为的内涵 2
1.2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2
1.3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2
1.4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3
2非言语行为与体态语 4
2.1体态语与非言语行为的关系 4
2.2体态语的内涵 4
2.3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4
3中日体态语的对比分析 6
3.1手势 6
3.2姿势 7
3.3面部表情与视线接触 7
3.3.1面部表情 7
3.3.2视线接触 8
4中日体态语差异的形成原因 9
4.1环境因素 9
4.2社会因素 9
4.3文化因素 10
5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交际策略 11
5.1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11
5.2增强对文化差异性的认识 11
5.3宽容对待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11
5.4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引 言
人类交际有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在交际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体态语又是非言语交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它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理性信息,用以重复、替代或者补充言语的部分信息内容,调节交际过程,参与礼仪交往。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往往可以达到言语行为所达不到的效果。上世纪20年代,Kretschmer的《体格与个性》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体态语研究的正式开端。Birdwhistell在其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中提出了记录体态语的一套符号。Fast的《体态语》,中文本译名为《体态与交际》则是将体态语介绍给大众并使之引起广泛注意的一本畅销书。Birdwhistell认为在意义和感情的表达中,65%以上是依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和姿势等体态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体态语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表达的意义,可见体态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占有额之大。但由于地域和交通的制约,使更广泛地认识和使用体态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特定的体态语长期以来只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人群等小范围内应用。由于体态语在跨民族、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不足,其跨文化交际功能也长期被忽略。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际日益频繁,对体态语的认知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而对体态语的深入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日常生活中中日常用的一些体态语为例,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两国体态语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找出相应的交际策略,以便中日两国能够实现更好的交流。
1非言语行为基本概述
1.1非言语行为的内涵
非言语行为指的是除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由交际者和交际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对于交际参与者来说这些刺激都有一定的信息价值或意义,当这些刺激被对方感知,便产生了交际意义。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体距、沉默语行为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以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同时也标志着交际者的社会关系或地位[1]。
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地辅助了言语行为的实施,有时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例如:在图书馆如果有同行的同学想要说话,你一定会做出“嘘”的手势,提醒她让她保持安静;在中国,迎接客人时面带微笑会让宾客感到温暖、热情、甚至会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中国人点头表示“是”或“肯定”的意思,摇头则有“不是”或者“不同意、不认同”之意;在日本,长时间的目光接触被看做无礼、威胁和不尊重对方[2]。
1.2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对于非言语行为的类型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法,鲁希和基斯最早在1956年提出了非言语行为的分类方式,他们根据非言语行为的功能将其分为三类:行为语言、暗示语言以及客体语言。毕继万于1995年将各种类型划归为四大类[3]:体态语(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副语言(包括沉默与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颜色、气味、衣着化妆、家具等)和环境语言(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即影响生理与心理的环境因素)。
1.3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往往同时进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会对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所隐藏,而这些被隐藏的部分是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或手段表现出来的。可见,非言语交际的功能是对应言语而言的。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对语言行为起补充和强调作用。胡文仲和毕继万认为非言语行为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的[4]P4:
重复。在说话的同时辅以表示相同意思的非言语行为。例如:某人告诉你,图书馆在教学楼的北面,同时用手指向北边予以重复;一边说要一瓶水,一边伸出一个手指,以此重复已发出的信息。
调节。交谈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以头部动作、眼神、手势或者停顿来暗示自己要讲话、已经讲完或者不希望被别人打断。
否定。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和语言行为相反。例如:甲对乙说:“你做得真好。”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当朋友问你觉得她买的衣服是否漂亮时,尽管你觉得不漂亮,但为了不使朋友失落,你还是违心地点头说好看,此时你脸上流露出的尴尬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补充。非言语行为能够修饰和描述言语行为,能够充分弥补言语表达的乏力和不足。例如:我们在迎客人进门时,一边说欢迎,一边热情地握手,这时,握手这一动作便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
代替。有时候不需要讲话,只用非言语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在篮球比赛时,裁判用大家都认可的不同手势动作代替言语示意犯规的类型,使得裁决更加简洁,信息更加突出,保证了比赛的连续性和观赏性;在公路上、飞机场和铁道边用指示牌来代替文字说明,可以用来指示交通、警示行人和司机,其作用多是言语行为所无法代替的。
强调。手和头的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说的话起到强调作用。人们在讲话时常常会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话语中的某一点。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4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