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困境的悲歌玉米中玉米形象的分析(附件)
目 录
引言 1
1 生存困境的呈现 2
1.1 长女错位为“长子” 3
1.1.1 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3
1.1.2 专横的权力意识 4
1.2 恋人颠覆为“交换品” 6
1.3 妻子错位为“奴隶” 8
2 造成“生存困境”的原因 11
2.1 时代背景 11
2.2 心性好强的玉米 13
3 玉米“生存困境”的反思 15
3.1 不屈不挠地奋斗者和前行者 15
3.2 寻求生存的的尊严和自由 17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引言
《玉米》是毕飞宇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朴质、 生动的叙事,浸入潜匿而充沛的人性深处,将农村女性愚笨与骄横交错的生命图景呈现,从中可以剖析他对女性的一种解读。《玉米》描绘了三姐妹的人生历程,是一部中国式的青春成长小说,只是青春的花蕾还未开放,就已经凋落。作品予以读者的震动更多的来自于作家对笔墨的支配,他的文字充斥着张力,不露声色间就把人物的内心展示得波涛澎湃,出神入化地塑造了活生生的“这一个”,且这是一个最能动人心魄的、积聚无数人生精华的形象。上演着女性成长中撕破的疼痛、理想的破灭,萧条愚笨交织的守旧特定历史下的农村社会,造就了不可触碰的高压态势,让女性无从抗据。
1 生存困境的呈现
生存困境:莫言曾说:“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他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他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是担忧,他苦苦思考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1]当人来到世界上,不管是以某种方式存在,是生是死,生命能得以延续是人们共同的追求。然而,与迎面而来的挑战交涉更是生命自身就注定的,通常需要历经种种苦难,因此,所谓的生命理想要实现,就要碰壁,于是生存困境的出现,是无法逃脱的。矛盾朝向人们走来,人就必然要正视矛盾。“有鉴于人的根本性的无家可归的状态,对存在历史性的思想来说,人的未来天命就显示为:人要找到他进入存在之真理的道路,并且要动身去进行这种寻找。”[2]为着走出困境,找寻一种更为适宜和恒久的生命存在,这种走向挣扎与反抗的历程,人物已经开始了。
“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的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3]但眼前的现实世界却是纷纭复杂,好坏不分,对人的生命欲望进行残忍的压迫、异化、甚至歪曲。此状况下的人,不但身受内心的苦痛骚动,而且祈望得到温馨,抵牾的情绪予人更多的是精神残害,于是产生了过于凶横的心思。因为在中国,存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比如说,文革时期,这种精神上的打压离不开这个特定的时间段,而此时的精神上的压迫就远给人一个精神上的更加深刻的生存困境,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中国境内的数据来进行调查来看出这种生存困境在当时是一个多么惨痛的记忆。
而据统计,中国曾经在那个时间段,“在大跃进时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按照中国政府公布的中国人口死亡率计算,1957~1963年中国死亡人口为6424万。”[4]韩少功的《革命后记》中曾引,“‘文革’中共有34800人被迫害致死,而马若德和费正清的估计则为四五十万。”[5]通过现有数据表明,文革当中的扭曲和残酷行为,比如,冤狱而死的人,政治路线不符而死亡的人,都可以展现出生存困境。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某些人的进展中,这个文革时期,当时所带给人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精神上的困境,而这种精神上的困境导致它的的常年弊病。因为本故事中的主人公玉米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一家,她的自身,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存困境。而当时的王家庄也就成为它的一个缩影。
对于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恰恰处在这个“权力一手遮天”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爱情总是被男性的角色所控制与引导。从而突出了冲决权力困境中的人性失落。王家庄就是作者笔下同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个村庄里的人或事,即是当时文革侵害下的受害者。而这个故事中的玉米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玉米》中这个最懂事聪颖的农家少女,正是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享受父亲的强权带来的种种威严的世界里,因此带着她对生活的憧憬与奋争,从长女到长子身份的追求,视爱情为权力的更大炫耀,视婚姻为上位的捷径,玉米这一生从一个女儿、一个恋人到一个妻子带着她的血和泪,带着她对生活困境的思索一路向我们走来。
1.1 长女错位为“长子”
西周时周王施行宗法制,以嫡长子世代承继最高执政权。于是嫡长子继承就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所谓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就叫嫡长子。而通常把排行最长的子女叫“长子”。对于女儿的继承顺序在儿子后,或是无继承权。而由长女占有优先继承权的则是在部分母系社会中存在。
作为一族之长、一家之长、这个特别的社会存在的长子(嫡长子),在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家人的关注、在个人利益与家族利益爆发抵触时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对于长辈的哑忍等。主人公玉米身上对于这些范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显现。作为长女的玉米,尽管失去男性掌权的先天条件来自她女性这一性别,然而,她的家庭却为她的掌权供给了适宜的环境,爸爸的狂放与妈妈的庸懒。在诸多弟妹中间,她更多的是将自己当成大哥而不是大姐并且照“长子”这一身份安顿生活中的种种事件。
1.1.1 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对于这类比较特殊的角色,家庭的长子或是长女,一向被寄予厚望并且要求成为家庭的表率与楷模,包括孝顺尊敬老人与扶持帮助弟妹、绵亘延续香火以及振兴家业都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毕飞宇曾在《玉米》中提出:“二丫头玉穗只比玉米小一岁,三丫头玉秀只比玉米小两岁半,然而说起通晓世事,说起内心的深邃程度,玉穗玉秀比玉米都差了一块。”[6]p5玉米所具有的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来自她所朝夕相处的环境、家族带来的文化的熏染以及在家中的长女身份,因此玉米就有了承担家人生活的责任与光耀门楣的使命,以及振兴家族的义务。玉米毫无怨言地为家人做其所当做之事,尽其所应尽之责,从未期盼相应的报答。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4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