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酒国之门的钥匙酒的隐喻性解读(附件)

2021-01-10 13: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酒国》文本描写了两种空间,一是直叙丁沟儿的调查经历,二是对李一斗的九次书信《酒精》、《肉孩》、《神童》、《驴街》、《一尺英豪》、《烹饪课》、《采燕》、《猿酒》、《酒国》的叙事交流进行分析,增添了文本所蕴含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冲破一个空间的局限性,打破单一空间对作者想象力施展的裹狭、围困。文本从美的角度描述事物的丑态,把带骚劲的黑驴的外生殖器官写成酒国的名菜——龙凤呈祥;把阴沟里贵人们吃剩了的残羹剩饭和婴孩儿,写成饥饿者的美味佳肴;把沾着小叔脑浆的金丝燕窝写得弥足珍贵,同尿液混在酒里酿制出的十八里红如出一辙,让丑陋越发丑陋,更加刻骨铭心。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酒的历史性及其社会意义,深入探析酒的本质;第二部分从酒国物欲横流的社会丑态揭露现实社会人性的罪恶,主要从酿猿酒、采燕窝、全驴宴、婴儿宴四个事件反映社会现状;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以酒会友”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来探析酒中人性的善恶。
Key words: Mo Yan ; The country of wine ; Metaphor 目录
摘 要 II
绪论 1
1 酒的本质 2
1.1酒的历史性 2
1.2酒的社会性 3
2 酒的衍生 5
2.1 酿猿酒 5
2.2 燕 窝 5
2.3 全驴宴 6
2.4 婴儿宴 7
3 酒中的人性 9
3.1 酒的排异:丁钩儿与莫 言 9
3.2 酒的同化:丁钩儿与女司机 9
3.3 酒的较量:丁钩儿与金刚钻 10
3.4 酒的催化:岳 母与岳 父 10
3.5 酒的浸染:李一斗与莫 言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酒国》作为莫言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他曾自评道:“《酒国》虽然在中国无人知晓,但它是我至今最完美的一个长篇,我为它感到骄傲”。[2] 文本创作于1989年至1992年之间,它也是莫言第一次尝试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莫言小说集独有的“满汉全席”式创作方法,话语上充满了悖谬、戏仿、反讽,反映的意义,具有多面性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多重性、多层次性,读者理解各执一意,这正是莫言作品的魅力所在。文本探究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日常性堕落,是对现代个体自私和集体腐化的直接展示,也是对社会文化颓废性的自我反思,其深刻性不亚于拷问灵魂。
酒在莫言的作品中一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莫言个人嗜酒如命,其二因为他对酒文化的变异持批评立场。在文本中,莫言通过对这三个故事文本的描写和叙述,不仅表达自己对酒文化过度发展的独到思考,也对其以后的发展赋予了深切的期望,寓情于景,自然也就奠定了蕴藏于《酒国》的深刻基调。
《酒国》是“走不进的城堡”,在酒城里人类大量虐杀和虐食动物与婴儿,描写出饕餮者的贪婪及麻木的普遍情绪。笔者从“酒”的独特角度,通过寻找《酒国》之门的钥匙,以酒城中“酒”的隐喻性解读为叙事原点,在文本建构中渗透书写,从而对政治禁忌直抒胸臆,反思人类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危害性。
1 酒的本质
《酒国》文本中,酒这个线索始终牵引着小说的跌宕起伏。其中,《猿酒》中提到,“酒的本质是翱翔的精神”[1]P264。酒,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宴席上,不论是喜宴,还是丧宴,唯一不能缺少的东西,便是酒。
楚汉争雄鸿门宴、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群英会酒局蒋干中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贵妃醉酒等等,这些故事都反映着同一个主题,就是酒并不只是一种普通的饮料,它可以短暂地将人麻痹,人在饮酒后可以暂时忘却自身所有的束缚,使人回归本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制订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条例来制约人,捆绑人,致使每个人的欲望都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人的欲望一旦被长期地压制,势必会在某种条件下总爆发,而酒,却是可以使人短暂的麻痹,并让人暂时摆脱这些捆绑,得到真正的解放,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1.1酒的历史性
“酒的起源应当早于人类历史”[1]P266,“酒的自然生成与地球上出现含糖植物的时间应该基本同步”[1]P266。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酒,是经风吹雨露日晒的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是发现传播,并不是我们人为酿制出来的。酒精是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叫作乙醇,C2H6O。作为酒精,它是通过各类物质的多种变化转变酿制成的。谷物中还含有淀粉,它是微生物在自然界通过酶的分泌作用而逐渐分解成酒精和糖分的,从而转变成谷物酒精。乳汁和水果同样如此,经过发酵酿制为水果酒精。人们受到这种天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步地发明人工酿酒。
中国一直被称为“酒之乡”。酒在我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中一直有着极高的地位。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2]P511,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或同朝为官。名人向来扎堆成群,所以他们八仙聚集畅饮就有较大可能。
作为一种酒精饮料,酒曾带给原始社会人们巨大的迷醉、愉快、痴狂的感受,所以先民认为,酒是一种含有极大魔力的液体,主要用以医病驱魔和祭祀祖先神灵,极少被人享用。但是过度饮酒会让人头脑不清醒做事不理智。而且在酿酒过程中粮食是耗损量大,在物质并不富裕的时候这是极其浪费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一些传统意义上是对昏君常用的道德指控的词语,比如“醇酒富人”“酒肉池林”等。早在殷周变革之际,周公就在《尚书酒诰》[3]380中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禁酒令,他反对商纣王时期的那种“庶群自酒,腥闻在上”的不良社会风气,又鉴于其亡国的教训,故规定民间不得无故“群饮”,违者则“尽执拘”,平时则只在特定礼仪场合、在遵守饮酒之德的情况方可畅饮。酒后失德,自然也是人们担忧的后果之一。《魏书刑罚志》[4]2331记载:“太安四年(458)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非但如此,这一禁令还前所未有地严酷,竟规定“酿、沽、饮,皆斩之。”明胡侍在《真珠船•酒禁》写到,萧何造律时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不但恐靡米谷,且备酒祸也。”此法令颁布后的影响之大甚至到了日本。中国是一个寻求现世福祉的社会,所以无论是因为政治、道德还是宗教信仰,严苛的酒禁管制是不可能长远的。因为在乱世里饮酒能安抚人心,所以人们对酒的需求始终是压制不下去的,所谓“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方时艰难,人各怯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5]432,这也阐释了为何在魏晋乱世中,会出现那么多人赞颂酒的好处,而那些对现世苦闷的隐士们则更是如此,无论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都曾被后世视为酒神,以至于鲁迅专门写了一篇《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
所以说,人的这种饮酒的需求,从远古开始就逐渐形成,直到现在,演变的更加的恶劣,让人难以掌控。
1.2酒的社会性
酒字,“酉日得水”。传说酒字的由来,是杜康梦中听闻神仙的话,把水和粮食泡在一起,在第九天酉时的时候,让书生,武士,傻子三个人分别滴了一滴血,然后它又是第九天酿成的,所以就读“酒”。细想书生,武士和傻子这三滴血,不正是酒的三重境界吗?刚开始喝,书生般彬彬有礼,几杯下肚便有了武士版的粗鲁,酒过三巡,就开始胡言乱语,如傻子一般了。
古往今来,酒都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不管是婚宴、丧宴还是普通的宴请等,唯一缺不了的东西,就是酒。酒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他可以短暂的麻痹人的神经,使人短暂的忘掉自我,所以在酒宴上谈事情就容易成功很多。在酒桌上交朋友,喝得越多,说的话就越多,互相了解的也就越多。不饮酒的人思绪清醒,不会多言语,透露给对方的信息就不多,对方也就不会告诉你太多的信息。我认为饮酒谈事情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识,浅尝辄止,慢慢试探彼此的脾气性格,以调整自己的会客方式,对方硬气我就迎合,对方客气我也客气,对方软弱我就主导。抓住对方的脾气,调整应对方式。第二阶段,选好方式,刺探底线。进一步试探对方的底线,敬酒喝酒,我做东,对方吃我的嘴软,拿我的手软,会尽可能的对我开放,忍耐,借这个机会,摸底,套话。第三个阶段,了解对方七八程度,停住试探,灌酒使其出丑,尽可能掌握把柄,以做退路要挟,并且观察他酒醉好的酒品,如果他酒后胡言,切不可对他告诉太多个人信息资料,机密事件,因为嘴不严实,自己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别人套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4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