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子后期诗歌创作的特色及其影响(附件)
目 录
1 绪论 1
2 海子后期诗观的矛盾与转变 2
2.1 海子后期诗观的矛盾 2
2.2 海子后期诗观的转变 4
3 海子后期诗歌的创作特点 6
3.1 独特的创作视角 6
3.2 个性化抒情的意象 7
3.3 “毁灭”与“拯救”的综合 7
4 海子后期诗歌的影响 9
4.1 海子后期诗歌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9
4.2 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论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海子是一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作对于后世影响极大。就我国目前对于海子诗作成果研究的项目考察而言,一般来说主要内容是对其进行论文以及文学批评两方面的剖析。自海子卧轨自杀之后,他的诗歌被广为流传,诗歌精神备受关注,通过搜集并仔细阅读国内学者对海子诗歌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对海子诗歌的研究,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是涉及到后期的诗歌研究并不多。以1987年海子写下的《土地》为界,可将海子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1984——1986年,共写下117首抒情短诗,后期为1987——1989年,其中的名篇有《太阳七部书》,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本文认为,海子在后期的创作与前期有较大的转变,后期父性艺术性人格充满了欲望与死亡的气息,诗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生命存亡的精神苦斗影响了许多读者。他总是在诗歌中歌颂构建出美好的家园,却不料被现实一次次打击毁灭,他不满于现状,不甘屈服于现实,他以“海子”般的理念,告诫着我们,感染者我们,勇敢的追求人生。挖掘海子后期诗歌的特色及影响十分具有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2 海子后期诗观的矛盾与转变
海子后期诗观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矛盾重重,他对诗歌抱有着理想般的想象。海子在理想的与现实的差距中备受打击,二者之间的不可统一性导致了他精神上的折磨,直接影响了他后期诗歌的转变。此外,他来自农村的观念与城市观念的碰撞,也让他备受煎熬。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农耕文化的淡漠以及人们对自身的怀疑性增加,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海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直抱有憧憬,虽说是乡村的朴实自然造就了他,但也有愚昧落后,生活与理想的距离一直阻拦在海子的视野前,他在诗歌创作中享受着这种快乐与痛苦并存的矛盾。当时含蓄委婉的诗风占据着主流地位,以舒婷、顾城为首的朦胧派诗人呐喊着自由,但他的对诗歌产生了新的想法,不再只是抒情[1]P2431。在《诗学:一份提纲》研究中可以看出,海子的诗歌组建成熟型感情诗歌逐渐开始向史诗转变,更加注重诗歌内在的人本主义,注重自我意识的展现与抒发,是其对理想化发展的一种展望,这也标志了他的观念经历了一个高潮阶段之后的再次升华,这对于后期诗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海子后期诗观的矛盾
海子的一首诗涵盖了他的生命历程,是他对自身的客观描述。那就是: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次幸福:诗歌、王位、太阳[2]P23
在海子三次“受难”中爱情上的磨难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从海子诗作研究中可以看出这对他的后期写作风格成就也是影响极大的,诗歌中都有一条“爱情”主线或明或暗隐藏在其中。海子的爱情满是波婉,海子视波婉为他唯一的诗歌皇后。海子《写给脖子上的菩萨》他与波婉热恋时写的,“呼吸,呼吸/我们是装满热气的/ 两只小瓶/ 被菩萨放在一起”[2]P102。热恋中的海子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他把自己与波婉比作是两只装满热气的瓶子,菩萨是播种姻缘的爱神,将他们撮合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有着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有菩萨为他们见证。他们的爱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归宿,是一种自由而又缠绵的羁绊。“两片抖动的小红帆/ 含在我的唇间/ 菩萨知道”[2]P112 这种身心合一的共鸣之感使二人之间甜蜜纠缠,紧紧的连着对方,海子的诗歌创作已经离不开她。海子对她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迷恋,但与此同时,作为诗人又是一个多情的人,他既专一又多情,在此矛盾之中与其他几个女子暧昧不清,产生了情感纠葛,此类矛盾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对初恋情人的真心投入,与另外几位女性的情感纠葛,两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2]P117157。这种矛盾影响着海子的诗歌创作,换句话说,这种矛盾其实是海子诗歌创作中最鲜明的标志。
海子的爱情和婚姻与他心目中追求的纯粹诗歌精神是互相排斥的,这种排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沉迷爱情与排斥婚姻,海子的诗歌爱情里只有爱情没有婚姻,他持的是一种绝对理想化的爱情观。他不懂现实也不隶属于现实的生存法则,他在每一次情感荡漾中付出感情,在诗歌中结婚生子。“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3]P192,这充分写出了海子在爱情中的内心体验,将其希望中燃烧的绝望展现的淋漓尽致,迷茫的前景,不可知的未来。海子在爱情绝望中出现幻象,在他眼里前途是一片渺茫。因此他走不出生活的枷锁,在爱情与诗歌交织的路上他注定是一个矛盾者。至于现实与诗歌之间的游离,他的爱情难以融合于诗歌之中,诗歌无法很好的展现出爱情。
他的“三种幸福”中最重要的是诗歌,诗歌是他的生命、是海子的唯一,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诗歌,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探求[3]P180。诗歌才是海子最终的追求,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以致忽略了生活,忽略了需要付出的感情,这种拼命式的写作使他在爱情面前永远失败。他的诗歌王国超脱于现实,注定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在海子眼中唯有诗歌的丰富多彩的意象以及象征的手法才能全面的、深层次的表现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他将饱含的热血与生命的原力寄托在诗歌中,“诗中有我,我中有诗”,一种大境界诠释在他后期创作中。他的这种抒情自我化被人称为个人化写作,对人生的终极意义进行质问与考量。海子开始了生命终极意义的诗歌创作,他企图寻找一个上下四方的终极目标,以天性为诗人,诗人即是他的本真,这正如西川所说,“他的诗歌已经融入她的生命中,合二为一”[3]P17422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4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