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边塞诗中闺怨诗风格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诗 2
1.1边塞诗的发展及唐代边塞诗 2
1.2边塞诗中的闺怨诗 3
1.2.1闺怨诗 3
1.2.2边塞诗中的闺怨诗 5
第二章 唐代边塞闺怨诗的内容 7
2.1闺怨诗的内容 7
2.2闺怨诗的意象 8
第三章 唐代边塞闺怨诗的艺术风格 10
3.1女性自己书写闺怨诗 11
3.2闺怨诗的繁荣反映的现象 12
3.3 闺怨诗给予历史的反思 12
第四章 唐代边塞闺怨诗的意义与价值 14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 言
从1924年徐嘉瑞先生在《中古文学概论》第五编第二章《唐代文学之分类》中明确提出“边塞诗派”的概念以来,对边塞诗的研究大概经历了90年的时间。大致可以这样归纳,边塞诗的现状是从唐代汉族诗歌中取材,而且在汉魏六朝得以开发,在隋朝年间才开始繁盛,在唐朝达到一定的峰值。其中闺怨诗,一般而言,闺怨诗包括这几种类型:商人之妇的闺怨、游子之妇的闺怨、征夫之妇的闺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征夫之妇的闺怨(即丈夫在外保家卫国,征夫之妻极度思念远方的夫君)。征妇怨诗作为闺怨诗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从古代大量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唐朝之前的边塞诗数量之少,但是《全唐诗》中边塞诗的数量较多,大概有两千多首。从《全唐诗》闺情题材中与征衣意象有关的统计可以看出“闺情”边塞诗歌132首,占整个唐朝边塞诗总量的6.7﹪,占整个与闺怨诗有关的唐代边塞诗作的62.6﹪。在漫长的探究闺怨诗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马兰州、任文京、刘洁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较多,能永远握住文学时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代的脉搏,研究者或将闺怨诗和边塞诗一起阐释、有的将目光定格在边塞闺怨诗的音律美和意象上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对闺怨诗的意象的研究得到拓展,而对其本身风格研究似乎不够,为此本文着重通过从边塞诗中探讨闺怨诗的美学风格及其意向分析,细说其蕴涵的现实意义、爱国精神、史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边塞诗中闺怨诗与史事间的关系,能很大程度上使研究者对“历史—文化”的多维视角研究方法熟练运用。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诗
1.1边塞诗的发展及唐代边塞诗
南北朝时期,边塞题材的作品数量之多,唐朝边塞诗的题名大多用汉代乐府的题目,而且作品中大多是南北朝诗人的诗名,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唐朝诗人并不是旧搬而是有所创新的。当唐朝诗人将前代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中最精华之处加以吸收融合后,甚至是推陈出新,接着将战争题材的诗歌从边塞诗诗中挑选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使得闺怨诗的创作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在《诗经》和《全唐诗》中整理出,唐朝之前的闺怨诗大约有200首,而唐朝这种题材的诗歌比唐朝之前的诗歌数量多得多,大约是两倍,一方面可见从事这种题材的作者数量是很多的,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唐朝似乎比前朝更加关注战争的情形。如果春秋至魏晋南北朝为盛唐边塞诗的远源,初唐边塞诗则为盛唐边塞诗的近源。可以说,南北朝以及之前的边塞诗为初唐乃至盛唐边塞诗的发展与繁荣在思想内容、主题、题材、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了重要的准备,奠定了边塞诗传承的基本价值与审美趣味的走向。
例如古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诗人一开始就给我们带来想象的空间,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跳跃”之感,但是全诗任然衔接的恰到好处,诗中前两句将边境狼烟烽火告急展现在读者心中,“牙璋辞凤阙胜作一书生” 后六句诗诗人用一气呵成的笔调描写了边疆战士决心将敌人一举歼灭的壮志豪情。从诗歌的对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后六句的对仗是句与句对,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感觉,需要提出的是,最后诗人将英勇无敌的战士和青春作赋的书生进行强烈对比,难道说诗人宁愿赶赴前线也不愿躬耕研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为国家尽显英雄本色,读来甚是让人钦佩。
说到边塞诗,不得不令人想到高适(701765)和岑参(715769)。诗人描写边塞诗歌的作品中,《燕歌行》是其代表,而《燕歌行并序》是其边塞诗杰出代表的极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此诗诗人擅长用对比等手法,来塑造一些鲜活的形象。将他们各自不同的外貌、形态、感情都详细地进行描绘,甚至是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能时刻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可谓立竿见影。诗歌中会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时刻关心,这条中心线始终在给人以鞭挞,都能给人以一种厚重前行之感。最后“忆李将军”结尾,仿佛给人一种言尽意无穷之感。读诗人的诗总能感觉给人有无尽的思虑。而岑参诗歌大略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但二人的诗作又有所不同:高诗侧重于对军队、将士、战争氛围的渲染以及对边疆的理想思考,更多地带有主观情感的渗透,岑诗侧重于对战争的场面、边塞的风情进行细致刻画,是对客观现实的艺术化展现。再者岑参最擅长用奇妙的语言描写边塞奇特风光。从作者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边塞诗的独特风格,正是由于这种独一无二的优美,使得闺怨诗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在边塞诗中渐渐领略闺怨诗的崇高美。
1.2边塞诗中的闺怨诗
1.2.1闺怨诗
从武则天在《苏氏织锦回文记》中“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之后“闺怨”一词出现,然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一般而言,闺怨诗包括这几种类型:商人之妇的闺怨、游子之妇的闺怨、征夫之妇的闺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征夫之妇的闺怨(即丈夫在外保家卫国,征夫之妻极度思念远方的夫君)。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很多男性文人拟作女音,这是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封建统治者为女性提供了一套所谓“三从四德”的礼教制度,使女性被笼罩在男性权威之下。《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因此反映女性情感的诗歌大多是男性代言之作,而到了大唐盛世,尽管女性的地位较之前朝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可以从种种迹象看出封建礼教的束缚仍然存在,因而唐朝闺怨诗的作者仍大都是男性。其风格是凄婉缠绵,耐人寻味的。闺怨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春思”和“秋愁”,春天万物复苏,所有的事物都孕育着希望,因此春闺诗歌也是如此,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全唐诗》中收集整理出闺怨诗歌如下:“青楼明镜昼无光,红账罗衣徒自香。妾恨十年长独守,君情万里在渔阳。”(崔液《代春闺》),“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徐彦伯《春闺》),“愁坐兰闺日过迟,卷帘巢燕羡双飞。管弦楼上春应在,杨柳桥边人未归。”(罗邺《春闺》),“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白居易《闺怨词三首》)。残酷的战争把“金闺”变成了空闺,彻底击碎了夫妻间的正常的生活。这些诗歌都是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借女子之口来倾述夫妻正常生活的不能如愿,更多的是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时间上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那个时代下,诗人们都是如此的强烈反对战争,但是最终是逃不过既有期待又有讽刺的矛盾心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4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