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分析以四世同堂家财主底儿女们为例

2021-03-12 12:5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长子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是作家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类型,他们具有承载时代烙印和担负时代转型的意义。以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为例,对比三部作品发现,典型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据此,对其中典型长子形象做了如下归类——新旧文化对立中的高觉新,家国文化冲突中的祁瑞宣,中西文化斗争中的蒋蔚祖。这三种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呈现出的不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
二、 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小说中典型长子形象分类 2
(一)新旧文化对立中的高觉新 2
(二)家国文化冲突中的祁瑞宣 3
(三)中西文化斗争中的蒋蔚祖 4
三、 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小说中长子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小说中,长子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作家笔下一个个文学典型。“他们以其特殊的家庭地位、鲜明的形象表征、复杂的性格特点构成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内涵而又兼具时代价值的典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道奇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因此,国外很少有学者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因此,关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 而在国内,人们对现当代文学中长子的形象研究,无论思路如何,最后落脚点都会放在悲剧性的探讨上面。而且这种探讨基本上是通过比较几个典型长子的途径来实现的。如:《论现当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从高觉新、祁瑞宣到孙少安》(牛俊鹏,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分析长子情节的成因、探讨长子的性格特征,到考察长子形象的变迁、探求作家的文化心态,再到探讨长子形象的悲剧意义,贯穿始终的,便是对高觉新、祁瑞宣和孙少安等形象的比较;《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悲剧性》(杨凡,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从文化转型这一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他们悲剧的表现、特点、原因及意义等各方面的透视,探讨悲剧内涵,解决其悲剧生命的时代价值及意义。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二)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20初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的转型时期,大背景下的封建家族自然也会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新思想的入侵使得封建家族的分化更加严重,一方面是被唤醒的青年人,他们追求新文化新观念,要求民主和自由,渴望冲破几千年来封建家族的禁锢,但又具有不彻底性;另一方面是顽固老化思想代表的老一辈人,他们虚伪刻板,是封建旧思想旧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但也有本心为善者。大家族的内部冲突是大环境下新旧思潮斗争的结果,家族内部新旧两派的代表者,从家族长子典型形象来看,可以得到诠释。
纵观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这三部作品,不难发现,作为长子形象典型代表的祁瑞宣、高觉新和蒋蔚祖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之下的“长子矛盾体”——处于新旧文化对立中的矛盾体、处于家国文化冲突中的矛盾体和处于中西文化斗争中的矛盾体。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性格和人生际遇,发现其命运与所处时代的必然性,对于分析同类型现当代文学家族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具有借鉴意义和理论参考。
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小说中典型长子形象分类
以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为例,对比三部作品发现,典型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据此,对其中典型长子形象做了如下归类——新旧文化对立中的高觉新,家国文化冲突中的祁瑞宣,中西文化斗争中的蒋蔚祖。这三种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呈现出的不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旧文化对立中的高觉新
《家》中的高觉新,年少时有理想又好学,充满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天资聪颖又相貌清秀的好孩子,拥有双亲的钟爱和私塾先生等外人的赞美,在人们心中,一直成绩优异的他将来必成一番大事。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兴趣并打算继续深造下去,他的脑子里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然而这个积极向上的美好少年却被无情的毁掉憧憬,因为高老太爷想早日抱重孙的心愿,便惊醒了觉新的梦,毁掉了他的锦绣前程,于是他的人生便按照家族的指令踏上了“正轨”。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因为家长之间一次不愉快的口角,便失去了和意中人梅在一起的可能,后又和奉家族之命和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女子结婚,相伴终生之人的选择竟是通过父辈的抓阄来决定;因为父亲到了修养的年纪,要将家庭大小事务和生意交给孩子,便不得不放弃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回到家里帮忙料理家事。父辈们希望他成家立业传宗接代的两大重担责无旁贷的落在他的肩上,尽管他曾经为了自己畅想的未来破灭而哭,但是他还是丝毫没有反抗,默默顺从地接受了一切。长房长孙的身份,让他无力反抗,只能以自己的牺牲赢得长辈们的安心和家族秩序的稳定。
五四运动爆发后,觉新被报纸上的文章唤醒了青春的理想,但是他似乎成为了一位双重人格的人:在家族中,他恪守长房长孙的本分,听着有旧思想长辈们的训诫;在和两个弟弟在一起的时候,他高谈阔论新思想,又成为了一个昂扬激进的新青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F斯通在《政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深植于个人的信念和态度的网络中,通常是潜意识的持有某种意识形态,一个成熟的人很难有实质的变化”。即使后来妻子的惨死让他反省自己的顺从懦弱,他还是只把反抗腐朽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希望寄托在了三弟觉慧身上,他默默帮助觉慧出走,自己却没有对封建旧制度反抗的实质性作为。
这样,高觉新就在新、旧文化的对立当中挣扎着游走,他既无法逃脱禁锢于旧思想中的长辈们的训诫,又想要让自己的弟弟妹妹成为新文化时代下的新青年,并且还隐性地抗争着旧文化,接受着新文化。于是,新旧文化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就像是两把匕首,同时割裂了高觉新的心路。在这条断裂带上,高觉新感到压抑和沉重,他想要挣脱也需要挣脱。然而,可悲的是,在新旧文化的激烈矛盾对立当中,他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思想上羡慕新的,行为上执行旧的,一直保持着分裂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必须充当起拥有新、旧两种对立思想的两代人的调和者,以看似中庸却实则压抑的情感来面对这一切,他周旋在其中,并且,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类型的人物当中的一个典型。
(二)家国文化冲突中的祁瑞宣
“他有点女性,在行动上喜欢全盘的体谅。”《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房长孙,他体谅所有人,唯独没有体谅自己。他明白和向往着婚恋自由,也深知与自己不爱的女子共度一生是对两个人的不公平,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妥协,为了长辈们开心,还是娶了父亲为他挑选的能干的媳妇——韵梅。对别人的体谅使他不愿说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难过,每当他看见自己给祖父和父母带来的快乐,他便会感到骄傲和满足,即使他深知这都是用他的委曲求全换来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仅仅是单纯的个体,不同时代背景下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当日军的炮火打到家门口时,瑞宣产生了矛盾心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是继续“尽孝”还是保家卫国“尽忠”,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最终他还是选择自己承担长房长孙的责任,让三弟瑞全离开北平,为国报效,但他又为自己的软弱无力深深自责,看不起自己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