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峡两岸为例谈两岸评论员口语表达的异同(附件)
目 录
前 言 1
一、两岸语言的历史 1
(一)普通话的历史 1
(二)台语的历史 2
(三)语言面貌 2
二、两岸评论员在口语表达上不同点 3
(一)语言面貌 3
1.语音 3
2.语调 3
3.叠词的运用 4
(二)重音 5
(三)词汇与句法 5
1.词汇 5
2.句法 6
(四)语气 6
三、两岸评论员口语表达风格的不同 7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前 言
《海峡两岸》开播于1996年,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一档涉及台湾新闻的政论节目,节目分为了两大板块,一个是“热点扫描”板块,主要讲述海峡两岸的热点新闻,另一个是“热点透视”板块,主要形式是邀请两岸的评论员来讲述涉及到两岸热点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节目中的两岸评论员由于受到文化、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节目中的语言表达有所差异,以两岸评论员的口语表达作为研究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两岸人民口语表达方面的异同。在此背景下,本次论文通过对《海峡两岸》两岸评论员口语表达的分析,分析两岸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可以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对于台湾方言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对于台湾的语言文化与风格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对当今两岸的格局有一个更好地认识,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做一个好的推动。
一、两岸语言的历史
(一)普通话的历史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作为基础方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古人比较重视语言的统一,就将“雅言”作为统一用语,孔子讲学时所用的语言正是雅言。隋唐时期,产生了一种接近于口语的书面语言,即白话,汉族长期使用的文言本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的,但其后来与口语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于是就产生了白话。许多流行于民间的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都采用了白话作为书面语言,比如四大名著,虽然文中的语言也带有一些地方特色,但总的来看,这些语言基本上属于北方话,从而促进了北方话在全国的推广。“普通话”一词出现于清末,1909年,清朝政府将北京官话定位国语,到了民国期间,政府多次制定国语的标准读音;1918年,北洋政府发布了一套国音注音字母,主要是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而成;次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其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了差异,张士一发表了文章《国语统一问题》,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193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出版了《国音常用字汇》,为国语语音的标准化、统一化提供了范本;1955年,国家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由国语改为普通话,并将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对普通话的称呼不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用的。
(二)台语的历史
从1945年台湾光复一直到现在,台湾的语言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台湾国语的推行时期,这一阶段中,主要以推行国语为内容,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国语在台湾地区基本推行,各个民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国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推行国语的政策当中,国民党政府的语言推广政策也涉及到了其他的语言,主要包括了日语、闽南语、客家语等。锤荣富认为台湾当局采用的语言推行政策完全依据的是日据时代的三段式策略。简单来说,台湾当局采用了比较严厉的措施来清除日语对台湾地区人民的语言系统的影响,首先,在针对乡土语言方面,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相同的政策,前期政策相对较为宽松;其次,在1970年以后,台湾当局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用语政策;最后,1987年以后,台湾当局又对台湾地区的语言政策逐步放宽,这一系列措施都是在为推广和普及国语而服务。第二个阶段,乡土语言教育时期,由于在国语推行中采用了比较激烈的手段,台湾地区的人民开始反抗,乡土语言教育期间的语言政策就是倡导与实践乡土语言,1980年以后,台湾兴起了母语运动以及乡土语言教育,台湾一些党政也毫不掩饰地通过语言操作来达到政治目的,建议将闽南语作为第二语言,从此闽南语在台湾地区也得到了大范围推广。许多政党人士为了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在一些重要场合也采用闽南语的发音方式,部分团体将闽南语称为台语。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语言政策的推行,国语的发音系统和词汇体系在中国台湾逐渐演变成“国语+注音符号+繁体字”的格局。
(三)语言面貌
语言面貌也成为语言面目,指的是一个人在与别人的沟通交流中,间接表明个人的语言能力,立场观点等,也表明了一个人在语言上的归属。大陆采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大陆采用的语言体系为“普通话+汉语拼音+简体字”的形式,台湾地区采用的国语语言体系为“国语+注音符号+繁体字”的形式。普通话与台语在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表达有所差异。在音调方面,普通话里的阳平是一个中升调,而台湾国语中的阳平则是低升调;阴平在普通话中表现为高平调,在台湾国语中则表现为平调。台湾国语的阴平与阳平在音高上与普通话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台湾国语受了闽南语的影响而造成的。
二、两岸评论员在口语表达上不同点
(一)语言面貌
1.语音
在两岸的语言交流中,语音上的差异是最容易被感知到的。为了便于分析,本论文中将语音的系统的研究分为两部分,即声母和韵母,并以《海峡两岸》中的两岸评论员的语料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两岸人在口语的语音表达上的不同。
一方面,台湾国语的部分声母发音位置偏前,比如声母zh、ch、sh的发音部位略微偏前,有些翘舌音已经完全发成了平舌音,将声母zh、ch、sh的发音变成了z、c、s,在2018年4月27日的那期《海峡两岸》节目中,台北特约评论员游梓翔对赖清德的台独行为发表了评论,他说:“如果你居然不知道,你这样子的行为会为两岸关系带来的后果,以及两岸各种可能的紧张和冲突都会发生,那你实在是太对不起台湾的人民了。”在这段语言中,评论员将“知道”中的“知”发音为平舌音“zi”,将“紧张”中的“张”发音发为平舌音“zang”。针对翘舌音和平舌音的问题上,学者曹逢甫提出“女性在翘舌音的保留上要好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使用标准发音。”此外,台湾人民在将声母r的音发为l音,比如在前面提到的预料当中的“如果”一词,评论员将“如”的发音变成了“lu”,还有“不然”中的“然”发音成lan,“残忍”中的“忍”发音成len等等;发音位置偏前的声母还有j、q、x,有的人将这些声母的发音发成了舌尖音z、c、s,比如“谢谢”发音发成了“sie”,“新鲜”的发音变成了“sin sian”。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