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后世叙事文学中的流变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李、杨爱情故事在历代叙事文学中的呈现 2
(一)唐代——《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2
(二)宋代——《杨太真外传》与《骊山记》 3
(三)元代——《梧桐雨》 3
(四)清代——《长生殿》 4
三、李、杨爱情故事在历代叙事文学中的流变 5
(一)唐玄宗与杨贵妃形象及其评价的流变 5
(二)具体情节上的流变 6
四、李、杨爱情故事流变的原因探讨 9
(一)时代背景 9
(二)作者经历 10
(三)文学风气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一、引 言
叙述单部作品的文章居多。但是只有从时间轴上纵向分析李、杨爱情故事的体裁流变,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爱情故事产生流变的原因。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的爱情突出了一个“恨”字,这种“恨”是一种乐极生悲的恨以及至死方休的恨,而在《梧桐雨》中所描写的爱情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再看《长生殿》,作品中通过结局的“月宫重圆”使李、杨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不同时代的作品无论是体裁还是内容都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只有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不同作品中李、杨爱情故事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分析导致流变的原因。
二、李、杨爱情故事在历代叙事文学中的呈现
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到陈鸿的传奇《长恨歌传》,再到清朝洪昇的《长生殿》,自唐至宋至元至清,历代文人骚客对李、杨之恋无不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从盛唐时的歌颂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到中唐时的批判,再到晚唐时的平反,不同时期的文人都持有不同的态度。唐代之后的历代文人大多对李、杨之恋保持一个赞誉的态度,但又不可避免的认为杨贵妃是与安史之乱乃至李唐王朝衰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成功地助玄宗逃避了责任。
(一)唐代——《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在唐代,涉及李、杨之恋的作品主要有杜甫的《哀江头》、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等等,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最。
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以“情”为主旋律,高唱了一曲爱情颂歌。从文章的开篇来看,以汉皇比喻唐皇,叙述了唐玄宗虽然喜好美色,但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让他心向往之的那个人,这为下文杨贵妃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是写杨贵妃的得宠,写道杨贵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简洁而又生动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相遇、相知与相爱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本可有三千佳人围绕君畔,却只宠爱杨贵妃一人。第三部分主要叙述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场景以及爱情的终结。在这一部分中叙述的是兵临城下六军不发,若不赐死杨贵妃难以安抚人心,所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不得不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写的是杨贵妃死后得道成仙,仍对玄宗念念不忘。后来,杨贵妃以仙子形象出现并且表达出自己对玄宗的绵绵爱意和思念 。最后一部分中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四句有爱亦有恨,既寄托着李、杨二人之间无法割舍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无尽的遗恨。所以,后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彼此牵挂、念念不忘,表现了二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从凡世到天上人间,从人到仙,将二人之间的爱意描写的淋漓尽致,再以“此恨不绝”结尾,突出了“长恨”的隐晦含义。
陈鸿是中唐著名的传奇作家,一篇《长恨歌传》为陈鸿赢来了身后名。《长恨歌传》成书于唐代,因在篇末一句“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便与《长恨歌》之间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感其事”指的是作者对马嵬坡兵变有感而发;“惩尤物”与“窒乱阶”指的是认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杨贵妃,并且间接导致了李唐王朝的覆灭;“垂将来”既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也给后世以警示。整部作品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叙说创作的缘由,第二章主要阐释了什么是“长恨”,既有唐玄宗的“恨”,也有杨贵妃的“恨”。第三章主要从女性审美的角度出发,以杨贵妃为例探讨了“女性观”的问题。《长恨歌传》作为唐传奇名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文学史地位。白居易与陈鸿一个写诗一个作传,完美地演绎了一段帝妃之恋。
(二)宋代——《杨太真外传》与《骊山记》
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既有对史籍的继承,也有对小说笔记的引用借鉴。这部作品中包括了《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中涉及到的部分情节,并在这些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文学加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细节性的描写也更加完善。
《杨太真外传》与《长恨歌传》等前朝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第一次以杨贵妃的命运作为小说的主线来展开叙事。乐史广泛搜罗小说笔记中的情节点缀成篇,主要描写杨贵妃得宠后,杨氏一族权倾天下、豪奢淫逸的状况。乐史笔下的杨贵妃轻薄狠毒、魅惑君主、恃宠而骄。如玄宗旨令安禄山拜妃、杨氏奴误鞭公主衣、李杨勤政楼赏戏、杨氏家族骊山显贵等情节,所增加的每个故事都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负面化。这使得她除了骄奢淫逸外,还背负着“干预朝纲”的罪名。
《骊山记》是宋代秦醇的作品。《骊山记》围绕李、杨的爱情故事展开,这部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个失意文人张俞游骊山探寻古时旧事,在寻访的途中遇到了田翁,田翁为他讲述了前朝帝妃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文章从骊宫开始说起,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并不圆满,并且叙述了许多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丑事,整部作品是围绕田翁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往事的回忆展开的,这是作品的一个突破点。《骊山记》是由田翁与张俞二人的对话来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个故事都是在二人的问答对话中展开,一问一答,使文章显得条理有序,不会拖沓冗杂,这也是《骊山记》的成功之处。
(三)元代——《梧桐雨》
元代叙述李、杨爱情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这部作品取名自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雨》成书于元代,篇幅较为短小,全剧以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侧重于描写现实。王国维曾评价:“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绝,可谓千古绝品。”王国维先生高度评价了元杂剧中的《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这三部作品,其中对于白朴的《梧桐雨》用了悲壮二字来评价,可见《梧桐雨》的悲剧程度是极高的。
白朴的《梧桐雨》在中国的戏剧史上是一部较为特别的作品,它与同时代及后代的悲剧性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在悲剧主人公的设定上,一般的戏剧都会将柔弱的女性形象设定为悲剧主人公,如《窦娥冤》中的窦娥、《潇湘夜雨》中的张翠鸾等。但《梧桐雨》却做了大胆的突破,将悲剧主人公设定为拥有至上权力的男性形象。再者,中国古典悲剧中形成矛盾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力量,往往是由于命运的不公或是社会的黑暗,而且这种黑暗是悲剧主人公所无力对抗的,如陈世美与秦香莲,桃兀太守与窦娥,这些人物之间有着较为突出的矛盾,所以才形成了完整的故事脉络。而在《梧桐雨》中却没有显现出强大的黑暗势力,也没有突出的矛盾线索,在内容上也与其他悲剧有着较大的差异,它所展示的悲剧内容中最主要的不是杨贵妃生命的毁灭,而是面对杨贵妃之死唐玄宗内心的凄切与悲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