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梅花意象解析
目 录
一、前言 1
二、宋代之前的梅花意象 1
三、宋词中梅花意象内涵的提升与发展 2
(一) 梅之姿态——美人风韵 2
(二) 梅之品格——君子情操 4
(三) 言志抒情——高洁志向 5
(四) 注重理性——主叙事少含情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前言
通过对宋之前关于梅花意象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和宋词中梅花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来进行比较,分析梅花意象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原因,进而总结梅花意象在宋词中的几种类型,分析宋词中梅花意象所代表的思想内涵,运用文学研究的理论、知识、方法与技巧进行解析。宋词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意义和内涵不断被挖掘解析。通过进一步对宋词的分析研究将历史与文学真正联系起来,分析宋词中梅花意象转变的原因。不断传承以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宋词之前的梅花意象内涵
梅花作为岁寒三友之一,更是位居花中四君子的首位,以其清新脱俗的外表,芬芳馥郁的香气,不畏严寒的品质等特点一直被文人雅士津津乐道,更是他们的诗中物、词中物、画中物。在我国古代诗词当中,写梅花的作品不计其数,但起初梅花并不是诗人描写的主流意象。各朝各代的文人雅士表达的方式不同以及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对于梅花的表达意蕴描述也不尽相同。直到宋代,在社会大背景的渲染下,文人不得志的情况愈来愈多,词人使用梅花作词的频率也不断提高,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郁郁不得志或者高洁品质。梅花的意蕴也由单一到多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独特的审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美意象。
梅花并不是最初就被人所喜爱,不像牡丹生来就被歌颂,梅花被人发觉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出现梅花的身影,这时的梅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形象,梁简文帝萧纲就有《雪里觅梅花》一诗对梅花进行描写“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寒风呼啸,梅花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含苞待放。这个时候词人们发觉了梅花的自然之美,梅花已经被赋予美的审美意蕴,不再似从前只是因为梅果的味道而受到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割据混战,朝代更迭频繁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也对文人雅士们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六朝之时文人们虽已经赋予梅花独立的审美意象内涵,但是描写梅花高洁品质的诗词基本没有。到了唐代,政治清明,文化开放,兼收并蓄,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到了盛唐时期,张九龄所作的《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春天的芳信难以早早到来,孤独的花朵高高矗立。娇弱的花蒂惹人爱怜,但是也不畏寒风的压迫。早雪不嫉妒梅花的芬芳,但是冷风还是不断地侵袭。馨香依旧萦绕,花朵已然飘零。这首《庭梅咏》写于作者受挫之时,作者借助此诗来表达内心怀才不遇的低落心情,但在感慨自己不得志以及身世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那种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在这首诗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作者借助梅花这个意向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继而用梅花的特征来表达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品质。
中唐时期朱庆馀的《早梅》中已经有梅花高洁品质的体现: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梅花天生奇异,世间万物都不能陪它一道开放,它自古以来就早早地承接春气,在寒冷的冬天冒着风雪开放。冷艳的气质和雨露相配,幽冷的香气不染尘埃。它最适合和松竹搭配,一起培植在大路旁边。《早梅》中描写出了梅花傲雪开放的情景,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从这首诗中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在唐诗中我们就能看到梅花已经被赋予了高风亮节的品性,同时也有部分的言志诗,诗人用梅花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自己的内心志向,只是这一时期相关类型的梅花诗在数量上并不多见。
三、宋词中梅花意向内涵的发展与提升
到了宋代,统治者重视文化,重视儒学,通过不断完善科举制来选拔人才,这就使得更多的人甚至平民都有资格参加仕途考试。使得文人雅士们在此大背景下仕途不得志的情况越来越多,词人们更是跟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释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纵观《全宋词》,写梅花的词的数量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桂花,咏梅词在全宋词中位居第一位。词人们对于梅花也有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其内涵。
梅之姿态——美人风韵
梅花的外观、芳香均为人们所不断称道,一直以来梅花意象也是词人创作的重点,这在词中也有所体现。从辛弃疾的《念奴娇梅》中就能看到词人对于梅花这种天性美的夸赞:“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稀稀疏疏的花影,淡淡的梅花香,试问啊,这天真的颜色有谁能够与之相争。可笑的是东君妄自以为占尽了春机,多少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儿 ,都不及梅花一分一毫。梅花傲雪开放的温柔,在水边生长的明丽,都不需要借助春天的力量。梅花的骨骼清香奇异,它的香气沁人心脾,梅花的气质浑然天成,天下一绝。这首《念奴娇梅》的上阙对梅花的外观以及风韵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描写。第一二句中梅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儿的万紫千红,没有它们的芳香扑鼻,但是梅花稀疏的花影,淡淡的香气就足以媲美其他艳丽的花儿。第三句中赞赏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品质,不需要借助春的力量在水边就能生长。它不骄不躁,不攀比,自己淡然生长,仍能冠压群芳。梅花的这种骨骼清香奇异实在是一绝。
苏轼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一词,词人从梅花初放,客人赏梅并为之心醉的角度来传达梅花的美丽姿态: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满是麻雀的篱笆上,小麻雀们争着飞到梅花树前,欣赏白玉一样的梅花。忽然看见一群吃酒的客人来到梅花树下,惊飞了小麻雀。踏散了梅花,梅花落到酒杯里。既能让君痛饮一杯酒又能作诗,醉后的客人坐在地上,就连座毡没了也不知道。花已经赏完,酒也已经喝尽兴,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繁盛的树上,已经有了青梅的影子。
词的一开头就写到,小麻雀都争相飞到梅花树前欣赏含苞待放的梅花,更凸显出了梅花的独特之处。下一句中客人的突然造访,“惊飞”了“欣赏”梅花的小麻雀,“惊”字将整首词表现的栩栩如生,仿若读者都能置身之中,亲眼所见飞起的小麻雀一般。麻雀飞起导致梅花散落,而落下的梅花恰巧落到了客人的酒杯里。词的上阙将麻雀和梅花相结合来写,一动一静,用麻雀的“动”衬托出“静”物梅花,动静结合,更鲜明体现梅花的静态美。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