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民俗对节日诗的影响
目 录
一、 前言 1
二、唐代的重要节日及典型诗歌 2
(一)店舍无烟宫树绿:寒食节的禁火习俗 2
(二)节分端午谁自言: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 3
(三)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思乡之情寄明月 4
(四)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的心声 5
三、 民俗与节日诗 6
(一) 展现时代精神 6
(二) 情感的多重叠加 6
(三) 推动诗歌的传播与接受 7
(四) 礼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8
四、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前 言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全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鼎盛局面,这一时期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如此一个盛世下,节日时的民俗活动也就格外的繁盛。
唐朝时期,寒食日在禁火方面有着严格的禁令,违令者要受到处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过后,皇宫内以绢布和碗为奖励,让小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规定先钻出火者有赏赐,钻出的新火会派人传送给各大臣,以显示皇恩浩荡,恩宠有加。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大麦粥和鸡蛋。“鸡球饧粥屡开宴”,(白居易《会昌元年春五绝句》)鸡蛋会在节日前一天煮好,寒食节这天不允许生火,只能吃准备好的熟食或者凉食,讲究的人家会在鸡蛋上刻绘图画。寒食、清明期间,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在长安是很受欢迎的。打秋千这种活动是最受妇女欢迎的,据说可以预防吃冷食伤及身体。秋千取自“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斗鸡。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逢节日的这一天,最普遍的食品就是“粽子”。唐代长安人会制作一种较为独特的粽子,叫“百索粽子”,用五色丝线来绑粽子,其意为五色吉祥。而皇宫内也会赶制很多粽子,用绳子穿起来,让人用小弓箭去射,射中多少就能拿到多少。唐代长安人也会在这一天身佩一种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也叫“五色缕”、“续命缕”。时至今日,在端午节人们也会给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带上五色丝线编织的带子,寓意保佑平安,身体康健。权德舆曾于此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赏月为其主旨。天上清朗的明月,象征家人的团圆,而清冷的月辉,又使许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愁绪油然生出,由此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百转愁思。唐代尚无月饼,在赏月时食用的是时蔬瓜果,有一种名为“中秋玩月羹”的美食是专为赏月时享用的。
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是出游赏景、登高望远、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酒等。在现代,人们在重阳节这天普遍都会去登高望远,其他的习俗活动举行的较少。
二、唐代的重要节日及典型诗歌
(一)店舍无烟宫树绿:寒食节的禁火习俗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者两天,在这一天主要的习俗就是禁火,只能吃准备好的熟食或冷食。寒食节的起源有两个。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二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至唐朝时,相比于其他节日,寒食节仍是一个较大的节日,有很多诗人在这个节日创作诗歌,内容有吟咏赞美寒食节的,如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繁华如二八,好月当三五。”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久,店舍无烟宫树绿。”
除了赞美节日,还有借寒食节表达其他意思的,思念家乡亲人有之,借节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的,或者讽刺时下现状的,比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绘的是寒食节时的扫墓情形,利用凄凉萧瑟的环境烘托出悲伤难过的氛围,借景抒情,点出谁家哭这一句。颔联写出人故去的时间之久,颈联点明此情此景是生死离别的苦痛和无尽的思情。这首诗是在祭奠亲人时发出的感慨,思念已经故去的人。也有诗歌是借节日来讽刺当时的某种现象,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中唐以后朝堂之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宦臣们权势滔天,他们扰乱、败坏朝政,排斥打压朝官,正直人士对此毫无办法,内心都极为愤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皇帝昏庸无能,识人不清,亲小人而远贤臣。这首诗所说的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讽刺。“御柳”是皇城中的柳树,象征着尊贵。“五侯家”是指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在这里指的是天子亲近宠幸的臣子。皇帝以御苑之柳赐予宦官近臣,突出皇帝对他们的宠幸,运用典故达到讽刺的效果。这是一首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仲春的景色,后两句暗寓讽喻之情。寒食节实行严格的禁火令,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可以违反禁令,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这是一种特权,讽刺的是宦官的得宠。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昏庸的皇帝为了表现他对宦臣显贵的恩宠,不惜破坏流传下来的习俗,让权贵们可以在寒食节点燃烛火而不受惩治,而昏君对宦臣的宠幸远不止于此,甚至允许他们干扰朝政,诗人韩翃借寒食节日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二)节分端午谁自言: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
端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而上”,因为阴历五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仲夏,第一个节日往往都是一个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地区有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他们为了举行图腾祭祀活动,在农历五月初五会进行龙舟竞渡,长此以往发展成为一种习俗。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跳江自尽,统治者为警示后人,让人们学习他忠君爱国的精神,将这一日立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诗歌,以龙舟竞渡为主题的居多,卢肇的《竞渡诗》描绘的就是端午时节龙舟赛的动人场景,鼙鼓震天,呐喊声阵阵,令人心潮澎湃。也有借竞渡的场面联想到别的事情,张封建的《竞渡歌》:“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由竞渡者的竞争和互不相让想到朝堂之上的朋党之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