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西游记中土地神形象分析

2021-03-17 12: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绚丽多纷的神魔世界。其中人物除了取经团队外,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土地神了,他们在取经途中常常担任着助手或向导,就连齐天大圣有时也要求助于他,不过土地神的地位和形象,在《西游记》中却令人匪夷所思,他们承担着如此主要的职责,却法力微弱,还要听令于其它仙家,更有甚者还被妖怪压榨,苦不堪言。笔者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土地神进行形象分析,为《西游记》的研究增添一份新的色彩。
目 录
引 言 1
1 土地神的演变 2
1.1 妖形到人形的演变 2
1.2 神格到人格的蜕变 3
1.3 惟命是听的老弱形象 4
2 《西游记》中土地神的特点 6
2.1 积极向上 6
2.2 软弱隐忍 7
2.3 助纣为虐 8
3 《西游记》中土地神在取经中的作用 10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关注,研究从未间断。近年来广大研究者从多角度、多侧面探索对《西游记》进行探索,成果数量相当惊人。但是关于《西游记》中土地神形象研究却屈指可数,尤其是对书中土地神的具体形象研究更少。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对土地神略有提及,或是对土地神形象塑造原型进行分析,而并未对原著中土地神有过系统的梳理分析。
吴南滨在《<西游记>土地神形象的民俗考察》(《民俗研究》1994年第三期,总第三十一期)从称谓、绘像及年龄等方面分析出了《西游记》中的土地神形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塑就成的,乃是长期地、历史地发展、演变而来。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几千年来民间积淀的心愿特征——慈眉、鹤发、白髯、童颜的“土地公公”,可能是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土地神的原色和基调。司瑞江在论文《古代笔记小说中的民间土地神及其演变》(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中对土地神信仰的出现和土地神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做了分析,这一研究为土地神形象铺垫了基础,但确并未对原著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大塚秀高、冷秀锦和董皓在《保定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发表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文章《镇元子和太上老君——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中提到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大闹天宫的悟空原身,大概不是猴而是土地神,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可以确定在悟空走投无路(现出原身)变成土地庙,也就可以理解其原因了。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赵毅和王彦辉在《土地神崇拜与道教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一期,总期第一百二十六期)中分析了形成土地有灵的观念和土地神崇拜,以及土地神崇拜对中国道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只是停留在土地神的神格化和宗教的层面,并没有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以上研究对土地人物形象发掘并不充分,土地神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还是稍显匮乏,前人研究主要停留在人物起源、艺术手法等单个层面上,而对《西游记》中土地神这一人物具体形象分析并不是十分充足,并没有进行研究其在原著中起到的作用和其存在的特殊性,也未涉及作者创作这一人物形象的动机等,所以本篇论文意图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完善土地神形象,对明清小说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1 土地神的演变
黄土大地,累世受到人民的敬仰与崇拜,从最早的封土为社到后来的地祇神祠,都充分的表明了人类对土地的重视,而从社神到土地神更是度过了经年累月的变化。自人类出现以来对土地神的祭祀就从未中断过,但对于神明的形象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原始先民到明朝中叶,土地神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人民的生活,土地神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先天的神灵到最后的耄耋老翁,土地神的形象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妖形到人形的演变
原始先民,敬天礼神,他们将一切不可知的事物,如日月交替、四季变化、山崩洪水等,都归结到万物有灵上,既然万物赋有灵性,人们肯定就会祭拜,又因为早期先民的图腾不一样,生活方式不同,所幻化出来的神灵形象也是千姿百态的,如人身蛇尾的女娲和虎齿豹尾的西王母。早期的神灵大多都是以“妖”的外貌出现在壁画和古籍中的,随着人们认识力的提高才赋予早期神灵“人”的外貌。
自然对于负载万物、哺育百姓的土地也经历过从妖神到人神的演变。在《楚辞•招魂》中就已经有了对早期土地神形象的描写:
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1]P3181
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笔下的土伯(土地神),其身九屈,犄角非常锋利,主触害人也。其样貌则是,广肩厚背,以手中血漫污他人,驱逐闯入地下的人而且速度极快;土伯之头,其貌如虎,而有三目,身又肥大,状如牛也。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土地神形象还是一只四不像的“妖神”,它负责守卫地下世界安全,驱逐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当然,在那样列国纷争的大时局下,人民当然需要一位凶神恶煞、气吞山河的神灵来守护自己的家乡,让自己远离灾难,因为土地是当时先民安身立命之本。但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背景下,人们崇敬土地,是因为它能生长五谷、负载万物、养育百姓;而这时候的人民需要一位可以带领他们运用自然,使他们生存下来的人,《淮南子》载:
禹劳天下而死为社[2]P985
这段话为我们解释了禹的功绩,大禹治水,定九州、平天下,他去世以后人民为为了纪念他,将他供奉为社神进行祭祀;又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
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 [3]P1504
后土与大禹一样,善于治理土地,给当时人民的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虽然从上文不能直接的推断出大禹与后土的外貌特征,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土地神形象大多是以人的外形作为形象演变了。
这样的演变过程不仅仅是因为原始先民认识力水平的提高,更是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后,人民需要生活,所以加大了对土地的治理与开发,而在他们之中将土地治理的较好,又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到极大帮助的人,被大家视为英雄,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人们便为英雄盖庙立像,累世供奉,而这也说明了土地神开始由先天神灵的妖神形象转变成为部落英雄的人形形象。
1.2 神格到人格的蜕变
正是因为褪去了妖形的外衣,使得原先可怖的土地神变得与常人无异,再加上,在汉代,朝廷设立了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神的专门场所,使曾经高高在上的社神逐渐移步到乡间闾里,慢慢褪去了原有的神格,变得日益世俗近为常人,成为保民安宅,守护一方的土地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社神的地位也相对的被削弱,百姓也一改之前对社神的敬畏与崇拜。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木工蔡容”条记载: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