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爱情诗的绅士风度书写
目 录
引言 1
1 徐志摩爱情诗绅士风度的缘起 2
1.1 学识修养使然 2
1.1.1 传统文化熏陶 2
1.1.2 西方诗人的影响 3
1.2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3
1.3 个人性情的驱使 4
2 徐志摩爱情诗绅士风度的体现 6
2.1 率真自然又个性十足 6
2.2 单纯执着又轻灵温柔 7
2.3 清冷寂寞又不计得失 7
3 徐志摩爱情诗中绅士风度的影响 9
3.1 增加新诗的意境美 9
3.2 奔放的情感充实新诗的内容 9
3.3 实现新诗的性灵美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他以惊人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创办了新月社,并因其瑰丽的诗篇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从新月社的成立至新月派的成熟和它的主要文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新诗的发展徐志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徐志摩是上个世纪文学界的一道风景,尤其是他的婚姻成为人们谈论徐志摩以其诗歌的一个重要话题:与张幼仪的婚姻使人们感到低落、与林徽因的情愫令人唏嘘、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多舛。徐志摩将这些人生经历和追求都投射到诗歌创作上,诗中体现了对爱情的追求与幻想。他的诗中都是充满爱情的浪漫美和灵动美,诗中也体现了其对自由、美和爱的追求,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佳作。
徐志摩的爱情诗有很多,较为有名的有:《你去》《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起造一座墙》《呻吟语》《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荡》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私语》《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月下待杜鹃不来》《我有一个恋爱》《再别康桥》《黄鹂》《沙扬娜拉》等。这些诗歌都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且非常受外国读者朋友们喜爱。但国内外关于他的爱情诗中的绅士风度的书写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多,为了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徐志摩爱情诗中体现的绅士风度:徐志摩爱情诗中绅士风度的缘起;爱情诗绅士风度的体现以及爱情诗中绅士风度对文坛的影响。我们认为徐志摩爱情诗中充满了绅士风度的韵味,而这绅士风度缘起于他的学识修养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徐志摩爱情诗绅士风度则体现在“率真自然又个性十足;单纯执着又轻灵温柔;清冷寂寞又不计得失”三个方面,这些特点给文坛造成了有益的影响,他的爱情诗中绅士风度的存在增加新诗的意境美;充实了新诗的内容;实现新诗的“性灵”美。
1 徐志摩爱情诗中绅士风度的缘起
绅士风度一词源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也就是行为举止优雅,待人谦和有礼,文明高雅的生活,而徐志摩出生在一个经商世家,家境富裕,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徐志摩父亲徐申如不仅为人有见地,有魅力,而且是个正义感很强的人,这对徐志摩从小到大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加上在英国的多年留学,在西方文化的学习中,他把绅士风度文化写在了他的诗中。徐志摩的诗中表现出的绅士风度不只是行为举止优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他内心更倾向于选择的高贵典雅的人生的态度,所以这种绅士风度在徐志摩的爱情诗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学识修养使然
民国时期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从小开始国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被送去外国留学接触新思想的也很多。徐志摩出生在大富之家,他的先祖徐松亭家居于硖石经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也是有名的实业家,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家企。有这样的家庭条件做背景,徐志摩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外国文学基础也非常扎实,这些外在条件给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和人生追求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撑和人生见识。
1.1.1 传统文化熏陶
徐志摩五岁入民办学校启蒙,开始接受老传统教育,十三岁有着良好的基础,写有《论哥舒翰潼关之败》,气势恢宏,铿锵有致,颇具中国古典政治色彩的论文。被学界称为文化巨人的梁任公,他不仅学术与思想集于一身,且传统文化学养也博大精深,所以深受徐志摩的仰慕和崇拜,后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徐志摩更是广承思泽、多方受益。自谓常读先生之书,“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爱情诗:如左右着他的外来文化—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P131以及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P98等诗句,对于从小学习古典文化的徐志摩来说非常熟悉,他也非常愿意这些优美的古诗句化用到自己的诗文中去,这也是徐志摩的最高理想。
1.1.2 西方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在海外留学多年。在这期间,接触了许多英国精英人士,有哲学家罗素,文学家哈代、萧伯纳、威尔斯、狄更生、卡本特、曼殊菲尔、福斯特;有文艺理论家瑞恰慈、奥格登、弗莱伊及经济学家凯恩斯;还有传记作家斯屈奇、汉学家魏雷、翟尔斯等,如果再加上他当时想见而终于未见(或后来得以交往)的外国作家,人数就更多了。所以他对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的接受程度相当广泛,再加上他个性热情奔放,有较好的个人机遇,所以在拓展西方视域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920年徐志摩去了英国,致力于研究和写作文学(尤其是诗歌)。他在英国期间学习了大量西方文化,接触了文学、文艺理论、传记作家、哲学家等方方面面的人物,这对于一个在海外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来说,这种经历却是罕见的;当时在国人眼里,西方文化是一种时代潮流,徐志摩在国外学习后,也崇尚西方的风土人情,写了一系列诚挚的诗篇。
留学期间,有一次徐志摩去找林长民,遇见了林徽因,第一次见她便被她深深吸引,后放弃了在剑桥的学业。1922年3月,他与张幼仪离婚,同年8月回到家乡追寻他的灵魂伴侣,他不顾父母劝阻,连对老师梁启超的回信也充满着骑士的斗志,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在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遭到世俗的唾弃,但他俩义无反顾的与现实做斗争,坚决在一起。可能这也是很多人提到他的单纯的原因吧。另一方面这里更多的展示了西方爱情的至高无上。因为他相信真爱是至高无上的,是无罪的。《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诗人高举无畏的旗帜,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整首诗充满了骑士精神。正是世界的怯懦使诗人从追求幸福中饱受苦难,因此彼岸世界在诗人的想象中更为美丽和珍贵。诗歌创作的氛围也充满了浪漫情怀。
西方浪漫主义传统深受骑士精神的影响,而李欧梵说:“最完整的自我实现,等同于获得爱的最大狂热,超越完全的自由、死亡和超凡,”[2]P156这正是诗人在爱的旗帜下,凸显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1.2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在徐志摩至高无上的爱情观里,爱情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对爱情的追求也应是执着的。他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所以说他对妻子张幼仪是不爱的,之后便不顾家族和世人的反对离婚,不顾一切的离婚,希望找到能与他的灵魂对话的人。追求的是“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2]P14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