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汉英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分析

2021-03-18 13: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本文将侧重于动物词汇来举例进行中英词汇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分析。动物类词汇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着相似的意义,但深究其中,又大不相同,原因是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引起了文化冲突。文章首先分析了语言和文化的联系,然后从三个方面举例对比分析中英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最后通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启示来解决中英词汇文化冲突的问题。
Key words: animal words associative meanings crosscultural analysis 目录
引言 1
1.文化角度看词的联想意义 2
1.1文化与词汇 2
1.2汉英词汇联想意义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 3
2.汉英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对比分析 4
2.1 汉英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共性 4
2.1.1同一动物词汇间有相近的联想意义 4
2.1.2 不同动物词汇间有相近的联想意义 5
2.2 汉英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6
2.2.1 同一动物词汇件有不同的联想意义 6
2.2.2汉英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空缺现象分析 7
3.汉英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异同的成因分析 9
3.1历史与地理 9
3.2生活方式 9
3.3风俗习惯 10
3.4审美角度 10
3.5宗教信仰 11
4.跨文化交际的启发 12
4.1教学方面的启示 12
4.2商务交际方面的启示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引言
语言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使得其语言也带有这种独特的文化气息,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就是文化的反映。另一方面,文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语言,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提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有很大区别,所以相应的词汇也就具有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不同的联想内容,进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是指那些在自己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总结他们对某些词汇的认知,并将该词的文化意义内化而形成的一种暗含意义。”[2]。即它与词汇的字面意义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特定的文化圈中就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意义,所以这类词就拥有了丰富的附加意义。本文从动物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差异性来进行跨文化分析。
此前,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词汇的跨文化分析,如在动物词汇的研究上,2011年,郑军在《中西“龙”文化之比较》中着重研究的动物词汇是“龙”,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两种文化之间龙的具体差别,如起源、象征意义以及文化衍生意义等。 [3]在词的联想意义方面,王美玲在《通过词的联想意义看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中,提出不同民族在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同一词汇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圈内的文化意义也是有差异的,它与词汇本身的概念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却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4]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都是对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词汇、联想意义、动物词汇等,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完善,并在结尾处巧妙地将文章研究内容与跨文化交际相联系,通过对汉英动物词汇差异性的研究总结出在跨文化方向上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实际运用。
1.文化角度看词的联想意义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会有大量词汇是用动物作为喻体来使用的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动物词汇的隐含含义也大有不同。这些动物词除了直接的本意外,还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甚至同一个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都会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本文通过大量举例,从动物词汇这个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甚至深究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根本差异,从而提升我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后文章通过教学和商务两个方面再次证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也表明了跨文化交际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1.1文化与词汇
英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哈德森(Hudson)认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也可以说,学会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掌握了那门语言所相关的文化[5]。”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不仅能够传递和交流基本信息,同时它还是不同民族之间最根本的文化载体,映射出这个民族的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及文化形态中的差异。所以,语言和文化不能互相独立存在。如在汉语中,用“吃饭”代表一日三餐,但是在藏语中则用“茶喝”(即喝茶)来表示。这就说明了“饭”和“茶”在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E.萨丕尔(Edward Sapir)曾说,“语言的词汇一般都会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6]p45,比如在社会变革时期所出现的新生的词汇也使得语言词汇本身的时代印记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年间,“下海”、“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等一系列词汇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不同民族的文化赋予了一个民族语言以不同的文化含义,加上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使得不同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中西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而词汇也不再只是表达粗浅的字面意义,而是分别隐含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方方面面地体现着语言文化联想意义的不同。如桑德拉瑞
安在《中德文化差异》中研究颜色词汇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文化的不同会使得词汇也具有不同的暗含意义。以“红色” 为例, 论述了中德的语义异同, 揭示了中国和德国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也再次体现了文化与词汇密切相关[7]。
1.2汉英词汇联想意义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内涵大相径庭的两个文化圈,东方和西方文化在语言使用方面也有着显著差异。在东方文化中代表国家,如中国、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其文化具有含蓄、内敛、注重礼仪等特征。而西方文化中,由于西方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他们崇尚的是自由、坦率、真性情。同样的场景,朋友邀请自己去吃饭,吃完之后朋友问到今天的饭好不好吃。如果好吃,那么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会很开心地说“好吃”。但是如果朋友的饭不好吃的话,这两个文化圈的人的反映就会截然不同。对于东方人来说,朋友请自己吃饭就已经很好了,无论饭好不好吃都是朋友的一番心意,于是会说“恩,好吃”;而西方人不同,会很直接指出来“不好吃”。所以,在同样的情况下,东方人的“好吃”不一定是它的表面意思,可能还有“不好吃”的隐含意思[6]P24。学者海因兹(Hinds)认为汉语是读者责任型语言,即读者需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作品的逻辑与内容,而英语是作者责任型语言,就是作者要在读者无法理解文章的情况下帮助读者解读作品。这种观点与低语境观点和高语境观点相对应,(Satoshi Ishii)认为日本是高语境国家,每一句话都会有多层含义,不需要每一层都解释得很清楚;而美国是低语境国家,所有需要表达的意思都会直接表达清楚 [6]P71。总而言之,西方人语言表达较为直接,东方人表达相对委婉,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各自的语言当中,尤其是在词汇中较为明显。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