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弟子规对小价值观形成的路径探究【字数:14587】

2024-01-16 14: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采取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说理,对儿童在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出了规范。《弟子规》强调孝悌精神、自我反思和循序渐进。本文通过对《弟子规》中道德养成教育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探究《弟子规》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路径,使之为新时代小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Keywords:“DiscipleRules”;primaryschoolmoraleducation;senseofworth. 目 录
1《弟子规》概述 3
1.1《弟子规》中的道德养成思想的主要内容 3
1.2《弟子规》中的道德养成思想的发展目标 4
1.3《弟子规》中的道德养成思想中的教育方法 6
2.《弟子规》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8
2.1《弟子规》是对《论语》的继承和发展 8
2.2《弟子规》是对《童蒙须知》的继承和发展 8
3《弟子规》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10
3.1《弟子规》在学校的使用情况 10
3.2《弟子规》在培训机构的使用情况 11
3.3《弟子规》在家庭中的使用情况 13
4.运用《弟子规》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正面影响的主要方式 17
4.1学校方面 17
4.2培训机构 18
4.3家庭教育 19
5.小学生学习《弟子规》达到的效果 21
结语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引 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1]P11。因此道德教育已成为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2]P2《弟子规》中有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丰富的德育思想,是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对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重要作用。
《弟子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继承了中国多家经典思想的结晶,若《弟子规》进入小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服务,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全社会兴起“学传统,悟传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3]P1。
本文主要通过《弟子规》德育对学生的影响的内容及方法,探究《弟子规》对当代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及途径,进而提出《弟子规》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思考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得出其对当代小学生德育的启示和影响,对怎样用好《弟子规》,使之更好的为培、塑小学生价值观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和实践探究法等方法,通过仔细研读和分析《弟子规》一书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内容,找到《弟子规》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处理矛盾困难等方面具有的指导意义,并将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促进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和谐和发展[4]P2。在指导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加强了个人品德修养,有利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在社会层面,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这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1《弟子规》概述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蒙学经典,共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而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5]P1。本章则主要阐述《弟子规》中道德养成思想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和培养方法。
1.1《弟子规》中的道德养成思想的主要内容
1.1.1孝悌思想
《论语》有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6]P19。在传统儒学思想中“百善孝为先”,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把孝的道德地位牢牢树立起来,而《弟子规》作为一部童蒙经典,其主要作用就是教化和影响儿童,教会他们从小树立孝的观念、养成孝的习惯、更基础的是让他们从儿童时期就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从而产生一定自律意识,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用讲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衡量善恶,从根本上达到培养良好习惯、培育道德行为的目的。
《弟子规》开篇便讲“入则孝、出则弟”,体现了“孝”在这本书中的重要地位,把“孝悌”放在首位,既阐述了该书的主要道德修养目标,也揭示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孝”的思想主要教会儿童要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和体贴,履行自己作为儿女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与我国宪法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孝”既是古代礼法对子女的要求,也是现代法律对公民的要求。“弟(悌)”主要阐述兄弟姐妹之间要和谐相处,保持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弟(悌)”映射的则是对骨肉亲情的重视和和善和睦的道德要求,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是一致的。《弟子规》全书以“孝”和“悌”二字开篇,体现的是孝的首要地位,反映出对培养小学生“孝”的这一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1.1.2仁爱诚信思想
《弟子规》中把诚信作为仁爱思想的一个分支,把它作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法宝。这既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靓丽名片,也是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7]P1中谨信就是要谨慎恭敬诚信,谨,要求严谨务实、谨慎;信则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谨信作为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思想的一个分支,强调仁爱是个人交际的重要名片。同时诚信又是维持人与人和谐交往的重要纽带。“人无信不立”就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仁爱思想作为《弟子规》的核心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一脉相承,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博爱的胸怀去接待每一个人,用无私的付出和关怀去爱每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凡是人,皆须爱”,即在社会中只有用心去爱每一个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才能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这句话体现的是仁爱思想对个人事业、社会事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作用,其奠基石的地位不可磨灭。如《弟子规》中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7]P68。这便是要求身体力行,即在做事前先想想若是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如何,然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帮助他人,从实际出发,从自我做起,不断去赢得他人的关爱,在利益诱惑面前敢于牺牲自我,时时刻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5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