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中汉代隶书特征的文化内涵分析【字数:12902】
Key words:Shimen song; Official script of Han dynasty;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onnotation目 录
引 言 1
1 汉代隶书的发展及原因 2
1.1 汉代隶书发展的表现 2
1.2 统治者对书法的重视 4
1.3 碑和摩崖石刻的风行 4
2 汉代隶书《石门颂》的特征 6
2.1 笔法特征 6
2.2 结字特征 9
2.3 章法特征 11
2.4 重复字特征 12
3 《石门颂》中汉代隶书的文化内涵 13
3.1 《石门颂》中的石刻文化 14
3.2 《石门颂》中的笔意文化 15
3.3 《石门颂》中的字意文化 16
3.4 《石门颂》中的书意文化 16
结 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引 言
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大批量遗存的典籍文字宝库中发现,隶书都不同程度的给予后代习隶者和创作者以参照、借鉴,是推动当代书法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也由于当代书法活动的频繁举行和书法文化信息的不断传播,给当代书法研究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模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拟古人技法、章法和学习今人创新之处两种作用力下,当代隶书便发展形成了一个范围极广的平台。
从当代书法的特点来看,可以用“多样性”来概括,而这种“多样性”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总结。一是思维方式和模拟学习的多样性,从这个层面得出了书法意境和韵味的多样性;二是笔法技术层面上的多样性,如:章法的多样性、书写材质的多样性、笔法墨法的多样性等等。而这种多样的取法与探索足以拓展隶书的表现领域、深化隶书的表现能力。
在当代隶书发展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隶书作品在全国综合性书法展览中,所占比例仍较小。以2015年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为例,“共收到书法来稿39961件,结合本届国展各书体的具体来稿情况,提出各书体的建议分配比例:行草书占55%、楷书占22%、隶书占13%、篆书占10%。最终,在入展的623件书法作品中,隶书为79件,约占总数的13%”[1]p166。由此,便可得出第二个问题,即主攻研究隶书的书法创作者数量还有待提高。
由此不难看出,习隶者之少导致了利用理论知识研究隶书的书法研究者甚少,从汉代隶书特征去分析其文化内涵者更是寥寥无几。如今,随着各地书法篆刻展越来越多,学习书法的人数也在与日俱增,书法艺术活动中作品数量的不断扩大给高质量书法作品的萃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再加上隶书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从汉代隶书的特征上去分析它的文化内涵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汉代隶书的发展及原因
汉代是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汉代碑刻的出现又将艺术多元化的特点又推向了新的征程。“汉碑以隶为主,魏碑以楷为主”[2]p396。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了一批像《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这样的新艺术、新形式的碑和摩崖石刻。它们的出现反映了书法艺术在汉代以及在后世的发展前景,然而这种空前盛景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必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及其时代背景。
1.1 汉代隶书发展的表现
由于汉代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由不断变化革新走向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汉代碑石书体较多,籀篆、章草、隶书、真书等书体流行于世,但是主要以隶书为主。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和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产生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衰败阶段、复兴阶段。
在产生阶段,“秦至汉初简帛发现之前,人们研究隶书局限于少量的铭刻文字,以往认为秦朝建立之后才出现了秦隶;通过对秦汉简牍文字的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了秦隶”[3]p89。战国到秦汉大量出土的简帛中为我们呈现了早期隶书的风貌。因此,从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的隶书便是早期隶书了,而秦朝末期到汉代初期是隶书的产生阶段。秦代,“涌现出大批篆书家,他们竭力恢复篆书的传统法度,并赋予传统篆书以新的审美内涵,篆书作品风格得以纷呈”[4]p9。由于这个阶段的书体处于秦篆与隶书中间,因此,将这一时期产生的书体称为“古隶”,这一时期便是“隶变期”。秦篆这种书体中字形多取纵势,转折处较为圆转,线条粗细均匀,讲究平衡对称。“隶变期”的书体多横向取势,转折处多取方笔,书写线条少取波动之势。从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和秦简中的《老子甲本》、《云梦睡虎地秦简》、《战国纵横家》篇等书中,便可以看到“古隶”的用笔特征:字形由纵势走向横势,转折由圆转发展为方转,横画有了明显的波碟。
隶书的成熟阶段主要处于西汉中后期,这一时期的隶书书体形态风格各异。从西汉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不难看出其左波右碟的笔势,因此,隶书字体取纵势较多,格局活泼古朴,转折方转自然,已然有了字形和结构上的规范和标准。意味着隶书的发展均已脱掉了篆书的原型,走向了固定与成熟,成为了成熟的隶书。
在东汉中后期,隶书发展达到了鼎盛。由于东汉的厚葬之风盛行,为歌颂功绩大兴碑刻和摩崖石刻,隶书在碑刻文化中大放光彩。而“这一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和结构十分严谨,体势多变”[5]p32。布局章法也古朴随意,清新自然。艺术水平达到了不可言喻、登峰造极的水平。“而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其主要成就表现为这一时期的碑刻篆隶作品”[6]p48。这一时期的隶书及碑刻作品无一雷同,各有千秋。其中就有字随石势、开阔自然的《石门颂》;劲拔健硕、灵动变化的《乙瑛碑》;端庄大方、仪态自然的《史晨碑》;清秀润朗、小家碧玉的《曹全碑》等等,都是处于黄金时期典型隶书作品的代表,让隶书呈现出了犹如百花争相开放的盛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5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