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中国春节文化教学策略【字数:12051】
目 录
引 言 1
1. 春节传统文化 2
1.1春节概述 2
1.2春节传统文化内涵 4
2. 春节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7
2.1春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果 7
2.2春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不足 8
3. 春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10
3.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相关理论 10
3.2春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价值 11
4. 春节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及建议 13
4.1教材编写 13
4.2教师素养 13
4.3春节文化教学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 言
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有不同的传统节日。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不同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各国各界人士开始接触和学习汉语,汉语逐渐成为很多语言学习者喜爱的第二外语。中国有七大传统节日,而春节是其典型代表,中国传统节日折射着中国古代人民复杂的生活景况,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来源和寓意,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沉淀于这些节日中。因此,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教学活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春节文化的教学现状、理论基础,并结合相关问题分别从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教学方法方面为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中国春节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教学策略及建议,从而达到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春节传统文化
1.1春节概述
由古至今,春节都是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底,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我国历法的设定和计算,中华民族称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为“春节”。春节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举行隆重仪式,以庆祝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1.1春节起源
中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春节来源与农耕文化。《辞海禾部》中记:“榖一熟为年,故亦谓年为‘稔’,释为谷物熟了便为‘年’,‘有年’就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丰收”。[1]p187“春节”一词,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先秦称‘改岁’,唐代为‘新正’,宋代为‘元旦’,清代为‘大年初一’,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元的决定,即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2]p19在除夕夜与新年第一天的相交之际,男女老少会共同举行跨年仪式,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倒数新年的钟声,一起欢呼雀跃。
“从夏朝以前中国只有‘年’这一概念,那时候农业复种率不高,农作物一年一熟,古代的先民们在农作物丰收后准备开始新的耕作前,即在开年的时候会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以报答众神的恩惠,期待下一年风调雨顺,这就是春节的起源。”[3]p247中国古代,南方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北方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古代春节主要是为了举行庆祝谷物丰收的仪式,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种植品种繁多,现代春节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
1.1.2春节习俗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春节习俗活动大致相同,但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庆祝仪式,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包含着不同民族的特色歌舞,这些歌舞均代表着华夏子孙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凝聚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2.1节日活动
①贴春联
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4]p78诗中借用“爆竹、屠苏酒、桃符”这些特有的意象,描绘元日的热闹景象。《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即桃符也。”由此可知春联起源于桃符,指的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子。[5]p145春联,民间将其称为对联、对子,用毛笔所写,通常上联与下联押韵,是为了寄予美好的愿望。除此之外,在春节中国人也有贴“福”字的传统习俗。“福”是指“幸福”、“福气”。很多地区有把“福”字倒贴在门上的习惯,其寓意是“福到了”。红彤彤的“福”字,传达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每一个人也正是通过这种对小家的美好祝福,也展现出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烈期盼。
②祭祀祖先
俗话说“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除夕祭祖,是为了缅怀祖先,激励后人。在古代春节,不仅仅是要祭拜先祖,而且也要祭拜玉皇大帝、土地公、灶神等,并且程序繁杂。现今人民过春节祭祀先祖时一般由长辈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然后烧纸,祈求丰收,俗称“送钱粮”,由此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此外也会拜祭土地公、灶神,而且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者也会祭祀自己的神明。相传,烧纸钱起源于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去世后,由于其临终的遗愿是烧点纸就足够了,于是蔡伦的家人用凿子在纸上凿上些小孔并将其烧化,以此来悼念。自此,每到祭拜祖先之时,人们就会烧纸钱送给亡灵。
③放鞭炮
每逢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放绚丽多彩的烟花,使节日变得更加美丽耀人,可谓是“爆竹声声辞旧岁”,人们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来展现出对新年的喜悦。《燕京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6]p108中国古代有叫“年”的凶兽吞食牲畜并伤人性命的民间传说。后来,百姓发现“年”最怕红色、亮光和炸响声,于是就发明了爆竹,“桃符”也以红色为主,除夕夜放鞭炮、贴对联就成了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每到新年前夕,小巷、街道都会燃放鞭炮。
④拜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5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