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表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字数:12617】
目 录
引 言 1
1 对外汉语课堂中微表情的识别 3
1.1 从面部表情体察学生状态 3
1.2 从肢体语言观察学生想法 4
1.3 从声音言辞推测学生学习专注度 4
2 对外汉语课堂中微表情应用情况 6
2.1 学生的微表情反馈 6
2.2 教师的微表情使用 6
3 对外汉语教学中微表情的作用 8
3.1 营造心理环境和课堂氛围 8
3.2 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9
3.3 建立有序的课堂纪律 9
4 对外汉语教师的微表情应用能力及培养 11
4.1 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的微表情能力 11
4.2 对外汉语教师的微表情训练 15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引 言
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言语性行为,表情同时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言语性行为,并且,它还是一种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行为。早在1872年,达尔文就在其著名的《人与动物的表情》中首次讨论了面部表情。
英国心理学家Haggard和Isaacs于1966年声称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人们觉察的面部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他们认为这种表情“非常快速,持续时间仅为1/25至1/5秒”[1]p3。但他们的研究当时并没有引起其他研究者的重视。
1969年,一位精神病学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委托美国心理学家Ekman和Friesen研究一段录像,而录像中的人则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们注意到有两帧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生动又极度痛苦的表情,“他们将之命名为‘微表情’,并进行了早期的微表情识别研究” [2]p7。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人们在做一些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的表情时,在不同表情的切换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3]p3。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 1/25秒至 1/5秒,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4]p1。
虽然微表情在新领域的应用是可行的,但是鉴于其传入国内时间有限,理论与实践不甚成熟,还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其很多的研究与应用大多依赖于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再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应用于医学、刑事侦查等多个方面。
临床是微表情研究的重要区域。而研究者也更加着重研究临床上微表情识别的应用。而“中国的医学临床领域的研究则主要借由Russell,Elvina和Mary发起的微表情识别研究”[5]p2。
Ekman于2002发明了METT,从而引起研究微表情识别的热潮。2006年,Russell,Elevina和Mary率先在临床领域进行了微表情识别相关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发现,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微表情识别训练,能有效缓解其社会功能的损害”[6] p8。
而经过METT训练后,通过识别患者的微表情,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达到缩短治疗过程并提高疗效的目的。
国内的语文教学课堂在过去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并负责全权掌控课堂,学生只负责认真听讲。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许多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语文教师逐渐失去对课堂表情的缺失。“他们积极地改变过去的教态,开始研究语文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体态语与手势语” [5]p108。
基于对外汉语课堂与传统中文课堂的更多不同,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类似于国内语文教学课堂状态。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参与度更高,对教师的课堂反应与活跃度的要求也更高,而教学观、师生观更加不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也不再在课堂是以为的传授知识与经验,学生开始更多地参与课堂练习与讨论,成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学生,对情绪、感知的反应是相同的,从而给出的微表情和身体语言同样也是相同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交流用语,可以更多的通过识别学生的微表情与身体语言来协助教学,更加快速地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微表情和身体语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流畅,从而与学生打成双赢局面。
对外汉语课堂中微表情的识别
对外汉语的课堂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应激情绪,是很好的可以识别学生反应的环境。国内对于微表情的研究,经常与肢体语言、声音言辞相关联,三者大多在一起研究,肢体语言又称微动作,声音言辞又称微语义,这两者与为微表情统称为“微反应”。而微反应在心理学领域的对应词汇也是“微表情”(microexpreession)。因此在课堂中,可以从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言辞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解读。
1.1从面部表情体察学生状态
古有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最能准确表达人类情感和内心的介质。一个人的心性善恶、行为正邪、为人忠奸,都能通过眼睛反映出来。
心理学认为,要想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首先要看的是他的眼睛。
在确定基线表情之后,“通常将人类主要拥有的微表情划分为七类:高兴、伤心、害怕、愤怒、厌恶、惊讶及轻蔑。而这七类微表情则可根据面部、肢体、声音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6]p2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5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