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字数:9728】
Key words: death; euphemism; cultural concepts; communication enlightenment 目 录
引 言 1
1 汉语死亡委婉语概说 2
1.1汉语死亡委婉语的定义 2
1.2汉语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2
2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类型 4
2.1根据委婉内容 4
2.1.1表示等级的死亡委婉语 4
2.1.2表示性别的死亡委婉语 4
2.1.3表示宗教信仰的死亡委婉语 4
2.1.4表示不同年龄的死亡委婉语 5
2.2根据感情色彩 6
2.2.1 褒义的死亡委婉语 6
2.2.2 中性的死亡委婉语 6
2.2.3 贬义的死亡委婉语 6
2.3根据丧葬习俗 6
2.4根据历史时期 7
2.5.根据死亡原因 7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3 汉语死亡委婉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 8
3.1浓厚的等级观念 8
3.2虔诚的宗教观念 8
3.3正确的价值观念 9
3.4高尚的生命观念 9
4 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11
4.1趋吉避凶原则 11
4.2同情原则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委婉语是语言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并对后世产生影响。委婉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含蓄地表达本意,避免那些让人感到恐怖、惊吓、害怕、羞耻、自卑或者痛苦的事情。委婉语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来进行非直接的言语表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者降低说话人及语言理解接受者的痛苦[2]。
死亡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命终点,是每个人必须接受且无法回避的一个既定事实。为了避免直接谈论死亡带给人们的伤害,人们通过婉转的方式——即采用死亡委婉语进行表达。死亡作为人生之大不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人们避讳提及它,潜意识地回避它。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有意无意地回避“死”字,尽量用与之相关的词语代替它[3]。这也是汉语死亡委婉语数量庞大的一个原因。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谈及委婉语时曾指出“死”的别名最多[3]。张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一共收录与“死亡”相关委婉语 481条[4]。
草木荣枯,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死亡亦然。“死”作为生命的终点、人生之大事,历来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委婉语也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死亡委婉语是在民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心理历程等因素长期影响下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人们使用委婉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避讳,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委婉语产生的原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死亡”这个话题一直为人们所避讳。这使得汉语死亡委婉语得以产生,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语言体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重点研究汉语死亡委婉语的类型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民族的死亡观和关于死亡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能感受到汉民族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精神风貌,还可以依据有关死亡委婉语的知识,在交际中更为得体地使用此类词语,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语言现象,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1 汉语死亡委婉语概说
1.1汉语死亡委婉语的定义
死亡,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个人们不愿提及的话题。但是生死相依,没有生命可以永恒地存在,并且全人类拥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造就了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反映自身特征的死亡委婉语。在英语中,有关死亡的代用语达400 多种,如 sleep,depart,be with God,go to heaven等[4]。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则更为丰富多彩,仅张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就收录了400多个死亡禁忌的替代语[4]。
陈花学者在其《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中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言语语境的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人们不愿直接说出本意,而选用与“死亡”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4]。
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将委婉语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5]。
本文认为死亡委婉语,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有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死亡委婉语是为了减轻死亡带来的悲伤,婉转地表达死亡事实而采用的一种语言交际方式。它不直接提及死亡,而是通过一些与死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来间接地表达死亡,它具有隐晦性。本文中所研究的死亡委婉语是狭义的,即大范围内被人们熟知并且认可的,对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的关于“死亡”的词或短语。
1.2汉语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当人们谈论到不愉快或尴尬的话题时,往往采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言语间接地表达意愿或思想情感”[6]。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能避免或减少过于直白或刺耳的言语给对方造成的心理上及情绪上的消极影响,促使双方交际顺利完成[6]。死亡委婉语的产生有其现实的条件,但都基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性格内敛而含蓄,忌讳谈一些不吉利的现象,当死亡成为一种禁忌时,死亡委婉语也就随之产生。对于“死亡”或者与它相关的事情,人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提起,成为一种禁忌。当这种禁忌必须需要被表达或告知时,委婉语就代替了这种禁忌,在交际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既表达了意思,又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对死亡的禁忌为死亡委婉语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死亡委婉语自然也承载了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式来源”[7]。汉语死亡委婉语的产生源于汉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语言禁忌文化,而含蓄包容的民族性格又给它提供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5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