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样式实证研究以王嘴村为例

2021-04-17 15:5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生活样式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个人日常生活领域的普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主要包含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本次研究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样式,以王嘴村为例,从生活方式、居住方式、风俗习惯三个维度对王嘴村的村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村民的生活方式变的越来越注重品质,居住方式变的越来越现代化,风俗习惯越来越简约化,村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村民对于集中居住后的生活还是存在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对于村子的环境、村子的治理等等,这表明村民对于王嘴村的归属感增强了,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开始提高。针对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样式的变化,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样式变化的一般趋势,引导农民的生活样式进行转变。关键词 生活样式,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风俗习惯
目 录
1引言1
2 生活样式理论研究回顾1
3 研究设计3
3.1 核心概念3
3.2 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样式的分析维度3
3.3 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4
4 王嘴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样式6
4.1 王嘴村的集中居住6
4.2 王嘴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样式7
5 王嘴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样式的变化10
5.1 王嘴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10
5.2 王嘴村集中居住后居住方式由熟悉向陌生转变11
5.3 王嘴村集中居住后风俗习惯由繁缛向简约转变12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16
附录:王嘴村村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样式调查问卷18
1 引言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村人口大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约为13亿,其中农村人口约为七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所以如何对农村人口进行管理,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也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务农转向非农职业,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城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对农村的规划进行重新设计,将农民从以往的散落式居住向集中式居住转变,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
对于农村农民的生活样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便有学者对于农民的生活样式进行研究,马克思最早提出生活样式一词,随后韦伯、凡勃伦、齐美尔等人也先后对此进行研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最早是于光远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樊平认为农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础设施,要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一要想办法提高农民的收入,二要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系。崔如斌,徐荣祥通过对C村进行研究,发现外出流动对青年农民的生活样式和价值观有巨大影响。
以上的研究表明农民的生活样式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并且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果,这给本次的研究调查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研究的内容相对较为分散,选取的角度各不相同,研究的对象选择不够典型,不能代表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所以得出的结论相对显得片面。本研究以王嘴村村民为研究对象,在整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农村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活样式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村民的生活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村民生活样式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进一步探讨了积极改变农民生活样式的路径,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关于农民生活样式理论研究回顾
生活方式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期,最早是马克思在1846年提出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名词。到了20世纪,韦伯、凡勃仑还有布迪厄又先后对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生活方式的定义为: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国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则开始的比较晚,通常认为中国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最早是1981年于光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四期上发表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在此之后,中国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农民生活方式的研究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崔如斌,徐荣祥通过调查,发现由外出务工引起的社会流动对于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具有重大影响 [1]。谷中原,余成普认为农民的闲暇时间、活动、感受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指出当前农民的生活方式随着农民的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活动方式不断丰富,山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分化[2]。
居住方式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社会学术语,是哲学、社会学、建筑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国内才开始出现多学科研究的现象,迄今为止研究成果显著,在知网上搜索居住方式可以检出6529条记录。但是以集中居住后的居住方式来搜索,发现记录很少,目前国内对农村居住方式的研究成果很少,关于集中居住后居住方式研究成果只能从一些研究论文中找到散落的成果。通过笔者文献调研,在集中居住方式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研究者有费孝通、虞晓芬等。
费孝通对城市社区建设指出,社区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社区建设软件比硬件更重要。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具有对社区具有居住、生活、文化、道德、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和共识[3]。虞晓芬认为居住方式包含居住空间、自有化率、房屋结构、配套设施等方面 [4]。
风俗习惯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内容,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风俗的形成具有浓厚的历史原因,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自从周代以来,婚姻礼制就开始逐渐确立起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婚姻礼法制度也不断变迁,吸引了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万建中对于哭嫁的习俗进行了研究;辛银美对明朝的婚姻内容进行了研究;张永健是以亲属网络作为农村的婚礼的研究视角对此展开了研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与此对应的还有农村的丧葬文化,丧葬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所以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王夫子的《丧葬文化学》便对中国的殡葬文化及理念进行了研究;郑小江的《中国死亡文化大观》也对人死后千奇百怪的安葬方式进行了研究。而本次对于王嘴村的风俗习惯的研究也主要是从村民的婚嫁习俗以及丧葬习俗入手进行调查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0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