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反思与灵魂回归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探析
目 录
引 言 1
1 《饥饿的女儿》中的多面人性 2
1.1 善与恶 2
1.2 实与虚 4
1.3 美与丑 5
1.4 抗争与妥协 6
2 《饥饿的女儿》中人性的艺术化呈示 8
2.1 话语的灰色性 8
2.2 时空倒错的结构 9
2.3 叙事视角的转换 10
3 《饥饿的女儿》人性书写的价值 11
3.1 书写灰色人性 11
3.2 关注女性命运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引 言
虹影自1980年初登文坛便展示了自己出众的才华,除了拿到不少海外奖项外,还陆续发表了《天堂鸟》《沉静的老虎》等诗歌集,一时间在欧美及台湾声名鹊起,而真正是国内读者熟知的却是其小说创作。她的作品既有充满“先锋性质”的中短篇小说,也有如《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阿难》《上海王》《孔雀的叫喊》等长篇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一部最为特殊的作品,便是《饥饿的女儿》。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作品本身所带有的半自传性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作家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容的大胆和反叛使得虹影成为了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二是因为这段曾经的苦难和人性经历带给了作家一生的影响,使得她跳脱出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站在书写和生活的高度,对人性、苦难都给予深切的关怀。
虹影1962年生于重庆,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灾难漩涡中,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竟然饿死了3700万人。在这样的天灾人祸下,人性最深重的阴暗面使得她在看待亲情、爱情时都会产生抗拒,借由作品中历史老师的话来看,“别相信你的肉,别相信你的骨头,把石头扔进腹中。灰火喳喳作响时,我们就能抛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开天堂危险的重量。”自然,虹影对人性的理解也会异于常人。《饥饿的女儿》围绕女主人公“六六”及其母亲、生父、养父、大姐、二姐等人物的经历,讲述饥饿年代六六的家庭故事,作品带有强烈的历史感。评论家刘再复认为“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本文以《饥饿的女儿》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经历,探究作家对人性的反思和苦难的具体书写,并深入分析其人性书写的价值。1 《饥饿的女儿》中的多面人性
曾有人访问海明威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停顿片刻后,给出了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不愉快的童年”[1]P92。其实这个答案也广泛适应于中国绝大部分经历过苦难的作家。他们少年时期的动荡生活必然引起思想感情的动荡,一旦作家要进行创作时,这种不同寻常的经历会给予她勇气,去描述曾经的过往生活。虹影的青少年经历及其私生女身份,使她接触了更多异于常人之人与事,更能理解苦难而多变的人性。人性常是以善良和丑恶来划分的,而常人的人性通常都会据环境和时代而发生游离,或好或坏,不一而论,《饥饿的女儿》中也同样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1.1 善与恶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2]P78所以,雨果就说过:“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3]P10299通常文本在呈现善与恶时,总会突显对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而作家虹影的书写手法与之相异,是从文本的主人公六六身世被揭开的那天开始的。在18岁生日那天,六六得知了事关自身的两个重大秘密:一个是坐实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份,而另一个是得知总跟踪自己的陌生人原来是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两个秘密让六六如释重负,一直埋藏在心里的疑问有了解答。她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她的身份,所以从小就被父亲和兄弟姐妹们另眼看待。父亲对她态度客气得令人意外,像个外人,而兄弟姐妹总是对其持有敌意的眼光,因为她的到来使得孩子们在饥饿的年代更是雪上加霜。虹影在这部分着重描述了三个人:母亲、大姐和二姐。
母亲既是“恶母”也是“慈母”。“恶母”的形象主要是以母亲的冷漠来体现,她平日看六六的目光总是恶狠狠的,没有凝视儿女的温柔眼神,好像她就是个来串门的外人,出了差错不好交代;为了能让母亲关注自己,年幼的六六不停地讨好母亲,或是主动劳动,或是认真学习,可是这样并未换来母亲的笑颜,她总是容易发火。小时候六六去公共厕所倒尿罐,结果滑到跌倒在地上,屎尿泼了一身,尿罐也摔成几瓣。可是母亲却默然地站着,俯视浑身恶臭,满脸尴尬的女儿,毫无动作,甚至女儿走丢了一次,也并没好言安慰,而是恶语相加。在女儿的记忆中,母亲从未给六六过生日,对于自己的大学梦,母亲也是百般不乐意,一句“让你活着就不错了”,打碎了女儿所有关于母亲的印象,使得六六极度缺失母爱,才会转而向外界寻找关怀。可是在母亲身上又矛盾的存在着对于女儿未来的关心,有着“慈母”的表现。母亲退休后,造船工一直迟迟未发退休金,母亲为此跑了很多次讨要钱财,因为一大家子人都指望这笔退休金来维系生计,可是如此困难中,母亲也从未动过六六生父留给女儿的嫁妆钱。而当六六真正要离开,远赴他乡的时候,母亲却决绝的把所有的钱交到女儿手中。直到多年后六六自己当了母亲,才知晓当年母亲对她的态度为何如此反复多变。母亲为了照顾家里其他孩子的情绪,难免要有许多的考虑,而她忽略了母亲在冷漠下的无私,如果真的是漠视的话,她这个私生女完全没有活着的必要。
作家笔下的大姐和二姐是集善与恶于一身的。六六的大姐是母亲与第一任丈夫所生,性格像极了母亲,敢爱敢恨,但是容易记仇和抱怨,从少女时期就异常敏感。大姐偶然中她发现了六六是私生女的身份,她竟然不顾母亲的名声,选择告发她,这样做不仅使母亲在邻里街坊抬不起头来,也使得母亲在第二任丈夫及其所生子女面前无地自容。除此外,大姐还异常霸道,只要她回家,就要把家里仅存的一点好东西全部带走,甚至是小妹六六过生日时偷偷买的两个肉包子,都要毫不留情的扫到肚子里。这么多恶因素相加下的大姐,却也难得的保持着善意。在对待私生女小妹六六时,并没有完全的仇视,甚至愿意到寺庙去保佑她,更不允许外人念叨自己家人的问题,体现出她的善良和正义之情,“哪个杂皮﹑梭叶子﹑烂娼妇敢乱说”。尤其是当家人吵架涉及到六六的身世问题时,大姐总会把小妹赶到门外,不让她去听,这个小细节也体现出大姐的善良。而二姐看似聪明、善良和孝顺,却在背地里和明面上做着完完全全的恶事。在六六年幼之际,因为顶撞了二姐,二姐竟然毫不留情的横了心往死里打,让人为之心寒。六六生父和六六的奶奶想在临死前见六六一面,也被二姐残忍的拒绝,甚至都不告诉妹妹一声,丝毫不存在对于人的怜悯之心,使得妹妹一直活在悔恨和痛苦中。此外,她还偷偷地侵吞了六六生父每月在微薄薪资里省给女儿的十八元钱,似乎这个钱她收的天经地义,也没想着拿去补贴母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