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向死而生论许三观的生存哲学

2022-03-12 15: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本文选题旨在以与三观的生存哲学为理论依据,从底层民众的角度重新阅读《许三观卖血记》,在对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文本解读中,首先关注的是余华赋予这位极为平凡人物身上的无所不尽其极的苦难,尤其是在面对这样的苦痛甚至是磨难时,进一步探讨余华中国式的生存意识,进而完成一种“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式的释然、洒脱与超然。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生存方式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诠释,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底层民众的生命意识,为阅读余华提供新视角,同时也有助于揭示余华“底层民众生存哲学”所独有的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
目 录
引 言 1
1 苦难——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2
1.1天灾的倾轧 2
1.2环境的逼迫 2
1.3蓬草的挣扎 3
2 忍耐——底层民众的生存方式 5
2.1生存的原始动力 5
2.2家庭的责任负担 6
3 释然——底层民众的生命意识 9
3.1“柔弱”地“活着” 9
3.2“柔弱”的内在价值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一个终极答案——“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所有人类乃至所有生物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抛开所有无私的牺牲前提下,人是畏惧死亡的,所以人们会避开“向死而生”这个话题,认为为了死的“生”是无意义的。当然,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一样,想要幸福的活着,一生之中没有天灾人祸和疾病,就是底层民众的人生目标,也是许三观的人生哲学——“向死而生”。
对生存深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是余华作品的出发点。余华将向往高尚和超越生存的真理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部小说呈现,并且体现了他对生存的希望 ,同时,通过余华的文学作品,读者能看出余华笔下人间生存的具体面貌,《许三观卖血记》带有当代意义,也为文学的真实反映提供了平台。在读过《许三观卖血记》后,发现作品给读者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许三观。原著中作家对人物细腻的描写,完全符合一个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荡时期小市民的形象;但同时,他又善良、感恩、对家庭负责,对妻子照顾,对孩子爱护,完全是一个新社会好市民的模样。这样多元的性格在一个人身上展现,却完全没有冲突的感觉。作者在创作时,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要做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这也许就是作者能创作出“许三观”这样鲜活人物的原因。
在余华笔下许三观这样鲜活的人,虽是个小人物,但是他却是那个时代普通穷苦民众的缩影,他们的生存之道、人道主义情怀、对生的渴望以及充满希望的“活着”,呈现了冲破人性之恶的枷锁与救赎。他通过爱与宽容在人间艰难地生存,享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并且以家庭的“顶梁柱”的身份为己任,善良努力的人生态度,引起了对“人应该如何活着?”的探究。
1 苦难——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许三观是那个年代里底层民众的一个缩影。通过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可以看出许三观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一乐是自己亲生的,妻子漂亮勤劳能干,三个孩子不惹事,没有天灾,吃得饱饭,孩子都有好出路,一家人都健康,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吃到炒猪肝喝到黄酒。这对于许三观来说,就是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是,许三观不得不面对许多苦难,因为他遇到了现实中底层民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苦难始终是与许三观相伴的,乐观的他没有在苦难面前抱怨,他选择默默忍受,并且以从容的态度面对苦难、对抗苦难,用卖血来解决遇到的种种“困难”,为了活着而活着——“向死而生”。
1.1天灾的倾轧
人所遇到的苦难大致分为两种:天灾和人祸。在许三观的时代,条件优越的家庭仅仅是能够解决家中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许三观的家庭并不富裕,面对天灾的倾轧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水灾过去后,荒年就跟着来了。到城里来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才真正觉得荒年已经来了。米价就往上涨了几倍丝厂停工了许玉兰也用不着去炸油条了学校也不上课了,城里很多店都关了门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荒年来得真不是时候,要是早几年来,我们还会好些;就是晚几年来,我们也能过得去。偏偏这时候来了,偏偏在我家底空了的时候来了[1]P113
以上,是作品中第十九章的内容,具体写出当时情况下许三观一家的饥饿与苦难:在那样的背景下遇上了自然灾害,水灾后是旱灾,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受到巨大损失,这给许三观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底空了,人口众多的家庭在天灾不知何时结束的情况下,只能缩粮紧食,想尽各种办法:用攒下来的粮食煮粥,到城外去挖野菜,买玉米棒子磨粉混在稀粥里五十七天的玉米粥让一家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扛了过去。没有办法,在许三观过完生日后,又去卖血了。但这只是为了不被饿死,为了生存,这是天灾的倾轧,也是现实的残酷。
1.2环境的逼迫
无法预料的天灾不只是苦难的全部,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也不只是只有饥饿。
“困境使人生存,顺境使人灭亡。”所以环境的种种逼迫,使得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用卖血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获得生存的希望。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大部分都是因为家人,因为环境的逼迫。一乐打破了方木匠孩子的头,家里所有的家当方木匠几乎都搬走了,许三观没有出路,只能卖血把家当赎回来。第四次是因为天灾造成的饥饿。第五次是因为一乐下乡回来为了让两个儿子好过点,给一乐钱让他捎给二乐。第六次卖血还没恢复的许三观为了二乐能够早点返城不得不卖血讨好队长,作为父亲,他为了孩子别无选择,不得不用卖血的钱来讨好队长,为了卖血,在李血头那脸都不要了的去求人,卖完血还要强忍不适跟着队长喝酒。后面几次卖血,更加能体会到许三观浓浓的父爱,明知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还要拼了命的去给儿子卖血凑钱治病。环境的逼迫对于许三观及其家庭来讲,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