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狼性与人性狼图腾与重返狼群对比研究

2022-03-12 15:2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狼图腾》和《重返狼群》这两部“狼作”通过描写人与狼之间的故事来使人们重新认识狼这个神秘的物种,但所写的“狼性”和“人性”却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狼图腾》中作者着重从狼的尚情谊、善谋略等方面颠覆人们原有的对“狼性”的认知,《重返狼群》则从狼的兽的角度还原“狼性”本质;两部作品皆借助对狼性的书写,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两部作品通过对“狼性”和“人性”的分析,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借助推其产生碰撞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可以帮助为读者了解“狼”文学的出现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并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目 录
引 言 1
1 被颠覆的“狼性”与被还原的“狼性” 2
1.1《狼图腾》——被颠覆的“狼性” 2
1.2《重返狼群》——被还原的“狼性” 4
2 自私冷漠的“人性”与温情勇敢的“人性” 6
2.1《狼图腾》——自私冷漠的“人性” 6
2.2《重返狼群》——温情勇敢的“人性” 7
3 “狼性”“人性”产生碰撞的原因及意义 9
3.1产生碰撞的原因 9
3.2产生碰撞的意义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狼图腾》这部由姜戎所著的“狼作”以20世纪60年代末的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为背景,用陈阵的所见所闻来展现蒙古狼的神出鬼没和智勇双全。全书由几十个“狼故事”串联而成,主线是陈阵、毕力格老人与蒙古狼的恩恩怨怨,辅线是陈阵与小狼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两条线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以狂风过境般的速度迅速风靡全国,引起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各界人士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认可它的人对其大肆赞扬,认为“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1]P3“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狼的赞歌。”[2] 不认可它的人认为 “姜戎在《狼图腾》中‘信奉一种幼稚的生物主义决定论,偏执地认为狼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
而在《狼图腾》这部被称为“狼的挽歌”的作品问世10年后,又一部“狼作”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重返狼群》,作者李微漪,一位80后的画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作家。她去川西北边境的若尔盖草原写生,因而与小狼“格林”结下不解之缘。当“格林”稍大一点后,它的野性逐渐显现,繁华的都市生活自然而然成为它的牢笼。认清格林生存现状的李微漪决定带它回到草原,让它重返狼群。草原生活危机四伏,李微漪带领格林学会许多生存本领,让它学会怎样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最后在男朋友亦风的帮助下,格林终于得以野化,重返狼群。这部作品由《狼图腾》作者姜戎亲笔作序,对“狼女”李微漪养狼并使其成功重返狼群的行为十分欣赏,认为《重返狼群》是“世界狼文化中的第一部由女性当事人自述的纪实体小说杰作”[4]P1。作家张抗抗也认为《重返狼群》是非常好的阅读文本,故事精彩,具有“不可复制性”。
《狼图腾》和《重返狼群》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狼为叙事主体,着重描写狼和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打破固有的偏见,使人们重新认识狼这个生物,塑造了全新的狼形象和人物形象。在这两部“狼作”中,虽然都是以狼为故事主角,但在狼性描写方面各有千秋,在人性方面的描写也各具特色,值得论者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1 被颠覆的“狼性”与被还原的“狼性”
“狼性”是什么?在文学作品中,狼一般是邪恶、凶狠、残忍的代名词,背负着臭名昭著的“恶狼”名声。人们对狼的评价大多是贬义的,比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猛蜂毒”、“凶狠残暴”等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分作家却独辟蹊径,塑造出了不同的 “狼形象”,如邓一光《狼行成双》中伉俪情深的狼伴侣、贾平凹《怀念狼》中精变的狼等。
有学者将现当代文学中的狼形象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时期对“狼”形象的恶义传承和初次转变,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至今“狼”形象的继续转变和极大丰富。五四时期,狼形象的特征是:社会悲情的衬托者、开辟非负面形象的孤独者和彰显狼性战斗力的复仇者[5]。这时期狼形象的特征在鲁迅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比如,《祝福》里面叼走阿毛的恶狼,它在这部作品中扮演着凶狠、残忍的重要角色。八十年代后,“狼”形象继续进行转变和丰富。王凤麟发表在《人民文学》的《野狼出没的山谷》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善良、宽容的实体狼形象。邓一光的《狼行成双》塑造了一对伉俪情深、不离不弃的狼情侣。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狼形象的转变。
在这类“狼作”中,以姜戎所著的《狼图腾》和李微漪所著的《重返狼群》为代表。姜戎的《狼图腾》通过主人公陈阵在额仑草原驻扎时的所见所闻来着重表现草原狼的英勇、智慧和爱自由,颠覆了以往的狼形象;而李微漪的《重返狼群》则记叙了李微漪和小狼格林的温情故事,还原了狼这个生物真实的品性,引起人们对动物、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考量。作者姜戎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时说:“草原上真实的‘狼性’,虽然富于攻击性、杀戮性,但同时更具有自由独立、强悍进取、顽强竞争、聪明机警、善于团队合作、亲情友爱、富于家庭责任感等种种美德。我所发现的‘狼性’,早已脱离并超越了那种传统的陈腐理念、幼儿读物的认识水准,还原给‘狼性’一个公道的评价。” [6]
1.1《狼图腾》——被颠覆的“狼性”
尖碗性的长耳、锋利的狼牙、绿莹莹的狼眼睛、幽灵般的狼影等这些特征使狼成为凶狠、残忍、嗜血的代名词,即使五四时期、八十年代至今一部分作家致力于改变恶狼形象,却收效甚微。在此基础上,姜戎在《狼图腾》这部著作中,用充满“狞厉美”[7]的语言风格展现出有谋略、重情义、尚尊严的狼性,通过人狼对峙赋予了狼全新的意义,引发了人们对于狼性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为文学中旧有的恶狼形象做了彻底的颠覆,促使人们转变了对狼的印象。
狼性精神是作者着笔墨较多的一部分。旧有的狼性带着凶残、残暴的颜色,忘恩负义、残忍是其代名词,而姜戎笔下的“狼性”则显示出有谋略、重情义、尚尊严的特性。作品中的狼首先是以群体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它们以族群为单位,有组织、有谋略,狩猎时分工明确。在每次大型狩猎活动开始前,狼群会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运用多种战术来确保活动的成功。姜戎在作品一开始就以陈阵单骑巧遇群狼并从狼口余生的惊险遭遇来紧抓读者的眼球,随后,姜戎用充满狞厉美的语言描绘了狼群猎杀黄羊群、“飞狼”传说、狼群猎杀军马、狼群夜袭马群等惊心动魄的场景,凸显狼有谋略这一特征。在姜戎的笔下,狼群成了会开会、狩猎时制定作战计划的优秀物种。作品中也随处可见狼的重情义:狼为了能够进入石圈吃羊,用自己的身体为其他成员搭梯;在捕杀黄羊后留下几只给狼群中的老弱病残吃;老母狼见老公狼掉下山崖后慷慨赴死,这些事例足以说明狼极重情义。它们用行动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只想着自己。在姜戎的笔下,一个个紧张刺激的小故事将狼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颠覆了旧有的狼性和狼形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