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中的通假字研究
目 录
引 言 1
1 网络通假字成因及特征 2
1.1网络通假字成因 2
1.2 网络通假字特征 3
2 网络通假字的分类 5
2.1 汉字间通假 5
2.2 汉字与数字间通假 6
2.3 汉字与英语间通假 6
3 网络通假字的交际功能 8
3.1 承载、传递信息的功能 8
3.2 补充、发展汉语的功能 9
4 网络通假字的发展趋势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通假字并不是一个陌生名词,在文言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愉快的意思。“通”指的是作者无意间写错的字或者印刷中印错的字来表示本字。“假”指的是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字代替其意义。
随着汉语的规范化发展,现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现象越来越少。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吸引了一部分语言工作者的关注。网络语言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用语和现代语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词语,是由语言、数字、字母、符号和网络语言结合而形成的。近年来,“丰度(风度)”、“水饺(睡觉)”、“油墨(幽默)”等网络通假词不断出现并得到公众的认可,甚至出现在各大报刊杂志上。
“网络通假字是指产生并流行于网络的音同或音近之间的通用和假借,区别于古汉语通假字,网络通假字经常以同音异义词的形式出现,表达简单、新颖、幽默,表达过程简单快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1]p4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巨大的压梨”、“点赞”、“竖起大拇指”、“正能量”等网络词汇,这些词汇已经被公众所接受;网络通假字中的语音字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符在语音上与原字符相同或相似,但在意义上却不相关。除了汉字与汉字之间的通假,还有汉字和数字间通假和汉字与英语单词的通假。
网络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第一,网络通假字和本字的发音是相同或相似的;第二,在意义上网络通假字和本字是没有相关性,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第三,网络通假字一般在青年人群中、在网络交际中被广泛使用,在中老年人群与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众所周知,出现在古汉语中、古代典籍中的通假字,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并且被收录到字典中供人们学习研究,那么,网络通假字,能不能像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一样被认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观察,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网络通假字在网络交际中已经迅速兴起并且快速发展。
“类似于通假字的通假词仍然存在并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1]p153。为什么这种不正规的用词现象能够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网络交际和日常生活交际之中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1 网络通假字成因及特征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的一种习惯,在文化不发达,人们的文字规范意识欠缺或不强的古代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2]p83。而网络通假字则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桥梁,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网络聊天成为传递信息和沟通感情的最佳平台。但网络交流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为了尽可能多地传递信息从而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流效率,当然也不乏有打字速度太快而一时疏忽打错字的原因,网民们开始频繁地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所想表达的本字,这就形成了网络通假字[3]p83。顾名思义,网络通假字,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为了幽默、为了搞笑、为了显得含蓄,而有意识地在交际中用别字代替本字,这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用字现象。与古代的网络通假字一样,网络通假字的理解也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它是一种临时性的借用,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它就会回归到词语的原意。例如,单独说“稀饭”,那么肯定是指一种常见的食物,但是到了网络语言中,“我‘稀饭’你”这句话中的“稀饭”指的可不是食物,而是“喜欢”的意思。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读者才能明白“稀饭”其实是指“喜欢”,“稀饭”比“喜欢”,少了一丝直接和大胆,多了一分含蓄内敛。
1.1网络通假字成因
网络通假字是网络语言中,使用者习惯性地用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传统汉字、字母、数字)的一种用字现象。网络通假字在语音标准、构成形式、使用材料、附加意义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古音通假有明显的不同。网络通假字是一种习惯性的借用。
“古代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当时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与古代文字的使用有关”[4]p72。而网络通假字的产生主要受使用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网络通假字的产生,是为了让网民更好的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从而对原有的文字进行创新,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如2009年和2016年,因民间流传的大蒜有抗甲流的功效及春节期间蔬菜供求紧张,大蒜价格一度骤然飙升,网友们面对吃不起大蒜这种平价蔬菜的窘境,别出心裁地利用歌曲《算你狠》的歌名,将歌词的本义进行延伸,改编为倾诉对蔬菜价格不合理的不满和抗议。“蒜你狠”称得上是网络通假字的鼻祖,之后的“社会人小猪佩奇”、“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家里有矿”“安排安排”等无数流行语的出现,是对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别样讨论,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达了无奈、自嘲、抗议等情绪。显然,网络流行词特别是网络通假字的产生和传播,充满了人为的动机和意图,不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人们有意识地将语言表达与现实联系起来而创造出来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