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长安情结

2022-03-12 15: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身上,往往都有着一份长安情结。对于长安,古代文人总是显得很执着,这是因为长安与他们的政治生命休戚相关。不论是李白的“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还是杜甫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他们或多或少都表达了对长安的眷恋之情。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本文从白居易的长安诗歌入手,第一章节通过分析白诗,对长安景物的描绘,对政治生涯的回顾,以及对朋友之情的追忆,挖掘诗中所呈现的长安情结。第二章节从诗人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对生活的追求着手,讨论诗人对于长安的情感变化。第三章则是从诗人的写作技巧入手,通过分析诗人的铺陈描写以及追忆手法,感受诗人对于长安的感情。
目 录
1 引言 1
2 长安情结的表现 2
2.1 描绘长安景物 2
2.2 回顾政治生涯 3
2.3 追忆朋友之情 4
3 长安情结的变化 6
3.1 青年时期对功名的向往 6
3.2 中晚年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7
4 长安诗呈现的表达方式 9
4.1 铺陈描写的表达方式 9
4.2 追忆叙述的表达方式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长安作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是当时文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同时也是文人实现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地方。身处书香世家的白居易也不例外。研究白居易不难发现他身上具有一种长安情结。所谓的长安情结是指诗人对于长安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长安的追求、眷恋。这种感情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诗人的追求、仕途相互交织。前期体现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都城长安的留恋,后期更多地是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这种情结体现在诗人的经历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从此开启了他的长安之旅。贞元十九年,书判拔萃科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六年母陈氏亡故,退居下邽。元和九年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归长安。元和十年左迁江州司马,离开长安。元和十五年四十九岁的白居易回归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长庆二年任杭州刺史,离开长安,至此诗人再未回过长安。白居易对长安抱有深厚的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情,无论是在长安,还是贬谪、外任,他屡屡吟咏长安景物,追忆长安生活。长安城有其经历和体验。其政治理想、功名追求、仕途顺逆、人生起伏、友情以及生活情趣等等都与长安相交织。他的生命已经融入了对长安的丰富情感,呈现在诗中。
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围绕白居易在长安的经历,结合他所作有关长安的诗歌,对其长安情结进行研究分析。第一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通过研究诗人的诗歌分析其长安情结,以及诗人对于长安感情的变迁。最后一章是对本篇论文的延申,通过分析诗人长安诗歌的写作技巧,进一步研究诗人对于长安城的思想感情。全文通过对白居易长安诗歌的分析,探求诗人身上所具有的思想感情。 2 白居易长安情结的表现
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深刻反映出了对于长安的热爱,这种热爱体现在对长安景物的描绘、对政治生涯的回顾、对朋友之情的回忆。
2.1描绘长安景物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对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总是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白居易来说也不例外。他对于长安的情感具体表现在对长安风物的热爱,在这些景物中,最让其留恋的莫过于曲江。据统计,在其诗歌全集中,光是描绘曲江的诗就有六十多首。这在整个唐朝来说,都是很少见的。对他来说,曲江是长安的代名词,不仅仅是游览胜地,更是诗人心灵上的圣地。不论是在人生得意时期,还是在受挫之后,他对于曲江始终保持着热爱。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他对于曲江的描绘,看出他对于长安的感情。例如《酬哥舒大见赠》:
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
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1]P724
此诗是白居易应试高中后到曲江游玩时写下的。人生得意的白居易像其他文人一样到曲江游览,参加曲江宴集。在诗中,诗人在春天这样一个温暖的季节到曲江西岸上的杏园里赏花喝酒,欣赏花下美景,感受季节带来的惬意。也是因为自己被曲江美景所吸引,才会忘记回去的时间。全诗充满了欢快的基调,表现出了对曲江风景的喜爱,以及自己金榜题名之后的得意之情。通观整首诗不难看出此时的诗人对于长安,对于曲江是无限留恋,无限热爱的。在此之后,白居易写过很多关于曲江的诗,更有甚者,举家迁入曲江畔。之后元稹奉诏入京,二人更是经常同游曲江。每每都是都是到净街鼓响才回城入睡。有白诗为证“更劝残杯看月影,犹应趁得鼓声归”。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曲江的热爱已经达到很深的程度了。
此外,他还写了一首《曲江》来描绘曲江的风景,内容如下:
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
楼台在花杪,鸥鹭下烟中。
翠幄晴相接,芳洲夜暂空。
何人赏秋景,兴与此时同。
此诗几乎整篇都在描绘曲江景色,“细草”、“酒旗”、“楼台”、“鸥鹭”、“翠幄”、“芳洲”等等景物构建出了一幅秋季曲江图,将曲江的事物融入到诗歌当中,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在诗尾,诗人简单的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使得这首诗体现得更加的完整。
众所周知,诗人的人生没有实现一帆风顺,而是接连被贬,逐渐远离朝政。在他被贬江州时期也曾写下《湓浦早冬》一诗,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曲江景物所作。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1]P357
诗人被贬江州之后,对于长安城是留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勾起了诗人对于昔年美好景物的想念。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下了“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人独自望着江州的景物,自然而然的想到曲江,把这儿当作长安想。湓浦无异于曲江池。由此不难看出,长安的景物已经融入到了诗人的心里,融进诗人的生命里。尽管诗人早已离开长安,早已告别了长安美好的景物,在他的心中仍透露出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那些美好的事物于诗人而言是割舍不断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