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

2022-03-12 15: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精力所聚”之书,书中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作者笔下塑造出的天真无邪、机智勇敢、本领超凡的儿童形象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本文通过分析与解读作品中尽孝尽悌的儒童、天资聪颖的才童、知错就改的善童、机智勇敢的智童以及本领超凡的奇童,来描述《聊斋志异》儿童形象的类型;进而通过分析作者运用了个性的动作描述、生动逼真的传神肖像刻画、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真实而细腻的心理的技巧来探究儿童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最后通过分析作者对封建专政与黑暗势力的抨击来进一步揭示儿童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深刻理解作者寄托在儿童身上的人生理想与美好愿望。
目 录
引 言 1
1 《聊斋志异》儿童形象的类型 2
1.1 尽孝尽悌的儒童 2
1.2 天资聪颖的才童 3
1.3 知错就改的善童 4
1.4 机智勇敢的智童 5
1.5 本领超凡的奇童 6
2 儿童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7
2.1 富有个性的行为动作 7
2.2 生动传神的肖像刻画 7
2.3 风趣个性化的语言 8
2.4 真实而细腻的心理 9
3 儿童形象的意义 10
3.1 寄寓人生理想与美好愿望 10
3.2 抨击封建专政与黑暗势力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蒲松龄,毕生热衷功名,由于科场失意,他开始了近五十年的塾师生涯,近五十年的塾师生涯给了他充足的机会去观察孩子,记录孩子和教育孩子。让原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蒲松龄,有充沛的时间与勤劳的人民百姓们密切接触,且从中思索社会百态与人生追求,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口头创造中汲取优秀的精华。此外,在教育孩子以及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不仅让他更加地了解、熟悉并且热爱儿童,还为他塑造儿童形象提供了大量真实地生活素材。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相较于描写数量最多的人与神鬼怪之间婚姻爱情故事来说,以描写儿童为主的故事占全书比例不大,例如作品中的《贾儿》、《促织》、《细柳》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等文章都有描写儿童形象且十分具有代表性。在这些文章中,蒲松龄凭借笔下塑造的儿童形象抒发其对社会制度的不满,也有作者寄托在儿童身上的人生理想与美好愿望的深刻情感。
解读评析儿童形象,最先要处理的便是关于“儿童年龄”界定的问题。“在古代社会,男女达到成人的年龄分别为二十岁和十五岁,男的满二十岁行冠礼,所谓“弱冠”;女的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1]P3“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卫凡芃兰》中谓‘幼童’为:‘童者,未成人之称,年十九以下皆是也’。”[2]P136清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也认为:“古者二十而冠,凡未冠者为未成人,则曰幼曰童,不得谓丁也。”[3]P267根据中国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指出:“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4]P28,由此可见,古今关于“童”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童”指未成年人,即18岁以下的。
本文将结合如上观点把“童”界定为18岁以下,与当今成人相较而言,主要指古时中的未成年,本文主要以《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为切入点,拟从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进一步阐述儿童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深刻理解作品中作者通过儿童形象藉以抒发内心对封建政权与黑暗势力的愤懑,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美好愿望,为深入把握和理解《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角度。
1 《聊斋志异》儿童形象的类型
前人记载到:“《聊斋》之妙,同于化工赋物,人各有面,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5]P173《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儿童形象,本章把儿童分为儒、才、善、智、奇五大类型,分别展开论述。
1.1 尽孝尽悌的儒童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发扬的传统美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蒲松龄也不例外,而且在生活中他本人也是孝子的模范,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与影响的知识分子,从作品的开篇之作《考城隍》一文中可充分看出他对弘扬孝道的重视。
在《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儿童是以孝闻名和著称的。
《促织》中为了救父牺牲己命化为蟋蟀的孝童成名子。成名之子,年仅九岁,由于年少好奇贪玩意外弄死了朝廷让父亲驯养的蟋蟀而畏惧跳井自杀,成名之子并不是一死百了,弃父母于不管不顾,而是化身为躯小却善斗的蟋蟀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来挽救家庭,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去描写他化身为蟋蟀去战斗敌人时的细节。如它化身为蠢若木鸡的小虫,为了救父它拼尽全力地去制斗强敌大虫“蟹壳青”,只见它“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6]P146最后直龁敌领。
以及险些被小鸡啄食入口的惊险之举。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6]P146
他经历了险些丢掉生命的遭遇与大虫拼死一搏的挫折,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父亲免受朝廷的问罪与责罚,日后父亲不仅未被朝廷问罪,反而还因此得到了嘉赏。由此可见,他对父亲的一片孝心。
《珠儿》中为报转世之恩且还魂尽孝的儿童詹氏。男孩詹氏,年仅六岁,父母早亡,哥嫂不待,因被和尚施了妖术所害,常年受其驱使。恰逢遇到因被和尚施妖术而丧失了幼子珠儿之痛的常州市民李化,李化怒气之下将和尚告知衙门,和尚被处死,詹氏这才能超生,为报李化救命之恩詹氏借尸还魂,心甘情愿地做了李化的儿子“珠儿”,詹氏年岁尚轻,但知恩报孝的道理确是十分清楚,他是李化在痛失幼子绝望下的生活希望,让李化夫妇再次有了生活的精神寄托,他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心无杂念的为李化家的大小琐事阴阳两间的来回奔波着,数月后,父亲李化病危,寿命不保,只见他“昼夜哀之不去”,用尽毕生精力,撕心裂肺地哀求索命鬼不要带走父亲,一个本是与同龄孩子无忧无虑且嬉戏玩闹的稚童,却要承受着如此的重担,而这所有的努力与辛苦都是为了延长父亲李化的寿命,如此有孝心的孩子,也充分地体现了孟子所倡导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仁爱观。
除了以上描述的两个孝童以外,披荆斩棘、千里寻父的大男和真心祭奠家父的阿小,在他们的身上儒家所倡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7]P18的孝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部分儿童是以兄友弟恭的悌而闻名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6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