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从遍地风流看阿城小说的世俗精神汉语言文学系

2022-05-15 16:4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内容20世纪80年代“寻根”作家开始把视线转向“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阿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阿城要寻找的“根”是自“五四”以来就遭受破坏且逐渐消弭的世俗精神,本文将从对《遍地风流》的文本分析入手,探究阿城小说所体现的独特的“世俗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遍地风流》的核心是“世俗”,这部小说集运用白描的手法及冲淡的语言,在对世俗之人普通真切的生存状态的描述中,充盈着阿城对于普通人在世俗社会中存在方式的关注,体现出俗世之人在抗争艰难命运时所彰显的民间智慧。阿城小说中所体现的世俗精神是对“五四”以来政治意识的背离,他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小说应回归“世俗”表达。在其文学观念指导下他以“立足民间”的观照视角进行了反“英雄”的创作实践。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遍地风流》中“世俗精神”的呈现 1
(一)人物普通化 2
1.形象选择 2
2.人物塑造 2
(二)语言冲淡化 3
1.使用短句 3
2.贴近人物形象特征 3
(三)叙述简单化 4
1.时隐时现的“我” 4
2.散文化情节结构 5
三、《遍地风流》中“世俗精神”的内蕴 5
(一)对“世俗”的理解 5
1.内涵 5
2.关注点 6
(二)对“世俗”的态度 7
1.“冷眼旁观” 7
2.“事事用心” 8
四、《遍地风流》中“世俗精神”的价值 9
(一)文化意识的复苏 9
(二)回归“世俗”表达 9
(三)民间立场的观照视角 10
(四)反“英雄”书写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从《遍地风流》看阿城小说的世俗精神
引言
阿城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家,“三王”系列作品奠定了阿城作为“寻根”代表作家的地位。他在90年代先后发表了《闲话闲说》等杂文集以及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其创作开始显现以表现“世俗精神”为核心的世俗文化小说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完整面貌。
针对阿城及其作品的研究与讨论,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 80、90年代中,对阿城小说的研究基本上以其“三王”作品中所体现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心展开。这一阶段对阿城小说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观念与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但仍具有时代局限性。90年代以后,从叙事学角度对阿城小说进行的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如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分析;“欲望叙述”等叙述策略以及叙事顺序的分析。这以一时期的研究者从多种角度扩大了阿城小说的研究途径,采用了新的研究观念和方式,开辟了多条扩充了阿城小说研究的内蕴的道路。
通过梳理对阿城小说的研究,我们会看到:80、90年代对阿城小说的研究,基本上关注的是阿城小说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蕴,获得了较大的成果;90 年代以后,研究者从多种角度扩大了阿城小说的研究途径,采用了新的研究观念和方式。 但目前对于阿城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王”系列小说,对于他其他的文学创作研究则不够深入与广泛,且对于其小说作品中所体现的“世俗精神”的研究偏少。
本论文将分为三章,第一章将从阿城的文学创作角度入手,通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阿城的创作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遍地风流》中人物形象、语言以及叙事中对于“世俗精神”的呈现。第二章将以阿城后期作品中对于“世俗”的理解为基础,对阿城小说中的“世俗精神”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阿城小说中的世俗精神的内涵以及阿城对于“自为空间”所采取的“无观的自在”的态度。第三章将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深入挖掘以“世俗精神”为核心的阿城小说的价值所在。
二、《遍地风流》中“世俗精神”的呈现
《遍地风流》是阿城自认为有些“腔气外露”的短篇小说集,由“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等三辑构成。《遍地风流》的核心是“世俗”,这部小说集运用白描的手法及冲淡的语言,在对世俗之人普通真切的生存状态的描述中,充盈着阿城对于普通人在世俗社会中生活方式的关注,体现出俗世之人在抗争艰难命运时所彰显的民间智慧。
人物普通化
《遍地风流》中的人物形象较为驳杂普通,“遍地风流”一辑多写存在于壮阔自然中野性生长的山野村民,“彼时正年轻”则表现“年轻”的下乡知青和红卫兵,“杂色”一辑准确表达出“杂”之一字的内涵,写尽世俗社会的众生百相。
1.形象选择
《遍地风流》中选择展现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有爱吃的,有喜欢打补丁的,有洁癖的,有想了解“厕所”历史的。他们的这些特征极其细微,但是每个人物对于这个特征的追求却极为执着,而阿城对于他们特征的展现时常带有“传奇”色彩。《旧书》中凭着善学的品质在书店混得风生水起的古书铺学徒吴庆祥热衷于嫖妓,后来离奇自杀了;《抻面》中写具有出神入化的抻面本事的铁良在那个残酷时代为自己的恩人做了一碗“断头面”;《提琴》中的老侯本是个木匠,无意中学会了整修西洋乐器,最后发现曾经修过的那把提琴最终成了盛放刷大字报浆糊的工具。
阿城以“以小见大”的手法,记述了普通人在苦难面前依旧执着坚守,以戏谑的态度抗争命运却依旧怀有热情悲愤的状态。阿城在表现知青和右派知识分子时,总是让他们的“小我”很快地融化于世俗的“大我”之中,成为凡俗人物的一员,展现出属于世俗之人的原始野气。他们对施加在生存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都能够以戏谑的态度乐观豁达地面对,他们依旧凭借着固执生活,执着理想的方式来与苦难进行抗争。无论是挖煤的北大学生,还是不愿平反的老毋,以及不愿意被婚姻束缚的林企,爱看一切的老关,都是那个时代中普通人的折射。
2.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方面,阿城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相较于花费笔墨来对人物心理进行临摹与描述,他注重把握人物的外部动作来体现人物主体特征。
在勾勒人物形象时,阿城不注重对于人物形象背景的描绘,而是通过对于人物的面部特征进行特写,突出形象主体特征,并且用词非常准确。例如《峡谷》中对于骑手的描写:“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干净利落的几个字就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粗犷且具有野性的骑手形象。
阿城除了善于外貌描写,他还习惯于通过抓住人物的外部动作的细腻描写来地刻画人物性格,而放弃对于人物内在心理的临摹,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结婚》一文中写道“老林坐下来,拿着笔,先在废纸的边上试试,然后再干净纸上确定位置,有起有收地写了一个‘企’字。”从“坐”、“在废纸边上试试”、“再干净纸上确定位置”、“有起有收写”这几处动作描写和后文中老林凭借其音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大刘肏人的性质方面这两处细腻的外部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老林作为音韵专业的右派知识分子的严谨、迂腐的形象,深入人心。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7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