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路径选择以八年级教材在s中学的应用为例

2023-01-02 12:0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内容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变大,现代的教育尤其重视学生智能开发,使得当代青年步入社会后面临着“怎样做人”这一重要课题。在初级中学开设的众多学科课程中,语文学科的一个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具有性格冲动的特点,但也有认知能力发展迅速,思维延展性比较强的优势,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放矢。在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尚未深入人心且人们对于有效的人格教育路径存在困惑的现状下,在初中部编版教材初步投入使用的背景下,挖掘八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因素,联系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文献研究和实践活动经验,在初二语文教学中采取翻转课堂、语言实践、叙事策略、榜样示范、群文阅读审美教学等较为有效的方法实施人格教育可以有效达成人格教育的目的。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语文与人格教育 1
(一) 人格与健全人格 1
(二)人格教育 3
(三)语文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4
三、人格教育现状 5
(一)受到的重视 5
(二)存在的问题 6
四、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路径选择 8
(一) 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8
(二) 语言实践,合作探究 9
(三)叙事策略,榜样示范 10
(四)群文阅读,比较研究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路径选择
——以八年级教材在S中学的应用为例
一、引言
从十几年前的云南马加爵案件到最近的高校投毒案、“药家鑫案”、“江歌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高学历的人才犯罪花样百出,骇人听闻,大多数人谈到“教育”都不会忘记谈“成绩”,优异的学习成绩只是加注在学生身上的一个符号,才华横溢也不能被神话到完全遮盖人格污点的地步,这样的人间惨剧面前,人格教育再一次受到了拷问。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作为重点,家庭教育在人格教育这一方面比较缺失,很多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作品也常常忽视语文教育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功用,或者,只是轻描淡写提到几笔,忽视了通过总结实际的操作和多样化的方法把语文的这一价值渗透在教育中,语文的人文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素养在古代传统文学教育中有很大的体现,现代也有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了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并著书发表观点,形成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力,很明显,语文教育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而且拥有较好的前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品格,进而让学生体会社会的丰富,理解生命的意义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大任务。
在新教材推行的背景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初级中学学生的教学实践等进行探索,使更多的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
二、语文与人格教育
这一部分涉及到人格、健全人格、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的内涵,是对定义的明确及其重要性的阐释。
人格与健全人格
人格与健全人格都是社会化的概念,其涵义具有较大的争论性。
1.人格的定义
“人格”这个词汇本来中文里是没有的,它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文,本义为“面具”,带有装饰、装扮的涵义。在《说文解字》当中,“格”是“木长貌”,即树木长出枝条,包含“分支”、“格局”、“规格”的意思,引申为社会推崇的规范。结合社会大环境,“人格”是一种通过人们自主选择后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公开的面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人格”曾在西方的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很多国外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林德吉、简奈特、艾德勒等都有自己的理论,我国在上个世纪的后期也掀起过“人格”研究的热潮,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派的专家及学者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心理学中,人格是个人内心面向外部世界的出于本能力求内外关系协调的一套适应和防御机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人格就是个人的道德素质,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是个体生存的价值取向;站在法律学的角度看即所谓的“人权”,此外,还有哲学等其他领域都对“人格”这一概念有各自的理解。因此, 在使用这一概念时, 要注意它的多义性,从比较接近教育的层面上说, 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成分是人格的最基本的构件,人格是一个包含道德品质以及性格、意志、思想、情趣、气质等心理特征的综合概念。
2.健全人格的要求
“健全人格”相对“人格”而言,多了“健全”这一层内涵,它同样涉及到教育、法律、心理、伦理等多个领域。
何谓“健全人格”?我们可以从反面来看,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出现偏离时, 就需要有意识地纠正它,于是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的情形就是人格不健全。反之, 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和谐状态就是“健全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健全人格是一个发展性概念。我们很难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谈及“人格”,经过了一定的学习后,教育者把社会对人的人格要求转化为教育目标,施加于青少年身上并使青少年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进而表露在言行中,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健全人格的含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完美的人格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如身体健康对个体而言也是一个暂时的状态,故人格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健全人格的结构也是多层次的,方俊明教授就把知、情、意三方面达到高层次的发展水平且协调配合的均衡高型的心理结构看作是健全的人格结构,是个体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具体地说,个体应当要具备客观的自我认知、理性的社会认知、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审美情趣、乐观的态度、坚韧的意志、正确的荣辱观等。
(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采取措施使受教育者人格趋向健全的活动,也就是关于做人标准的教育。
1.人格教育的涵义
人格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回溯到周朝,可以说是个非常古老的命题。人格教育是个体在外界教育、社会文化、自然世界等影响下促进人格建构的过程,如果以学校为背景,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人格素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情陶冶、心理训练、品格培养、意志铸造,使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日臻完善。现代学校教育要求五育并举,全方位发展,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也正是由于健全人格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层次性,教师能看到的学生的人格心理往往是冰山一角,这使得人格教育的评价机制难以建立,这就要求教育者细心观察,从学生的思想表露和行为表现中判断人格教育的成效如何,了解学生能否自觉地求真、求善、求美,关心学生是否存在隐性的人格问题,是否能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体价值,这是目前人格教育遇到的一大难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7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