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

2022-05-15 16: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内容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被誉为20世纪欧洲文坛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茨威格将自己最大的关爱融入到小说中,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从未间断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女性形象的形成背景。基于时代背景和作家自身经历分析成因,时代背景由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人道主义思想塑造三方面组成;作家经历由精神分析理论和家庭及情感生活两方面组成。第二部分是着眼于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具体表现。在爱情面前,有的女性谨遵传统爱情观,有的勇敢追求并捍卫爱情;在婚姻中,有的女性放弃婚外情回归家庭,有的挣脱婚姻离开家庭,有的婚姻中自主坚守家庭;对待性,有的女性是受害者却无能为力,有的借助想象满足性欲,有的将性视为掌握资源的工具。第三部分是归纳出茨威格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深远意义。从探寻爱情过程中呈现的女性解放、建构家庭相处中的女性主体、展现欲望中沉沦的女性悲剧美三方面来展示意义。
Key Words: Stefan Zweig;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女性形象的具体表现 1
(一)女性在爱情面前的选择 1
1.谨遵传统爱情观 1
2.追求并捍卫爱情 2
(二)女性在婚姻中的抉择 2
1.放弃婚外恋回归家庭 2
2.挣脱婚姻离开家庭 3
(三)女性对于性的态度 4
1.作为受害者而无可奈何 4
2.借助想象满足性欲 5
3.掌握资源的工具 5
三、女性形象的形成背景 6
(一)时代背景 6
1.男权社会下的女性 6
2.女性主义运动兴起 7
3.人道主义思想的塑造 8
(二)作家经历 8
1.精神分析理论的感染 8
2.家庭及情感生活影响 9
四、女性形象的深远意义 10
(一)推动爱情过程中呈现的女性解放 10
(二)建构家庭相处中的女性地位 11
(三)展现欲望中沉沦的女性悲剧美 1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
一、引言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早年求学柏林和维也纳,初时作为诗人和翻译家,作为传记作家被人所知。1934年纳粹崛起后流亡英国,之后在美国停留,最终定居巴黎,1942年自尽。
长期以来,读者和评论家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有不少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茨威格塑造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倾注了对女性的关心和同情。二十世纪出出现的女性解放新思潮更是让作者用笔书写着女性的魅力和尊严。本文从中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出发,分析女性对于爱情、婚姻、性的选择和态度,探究女性命运形成的背景,揭示女性形象的意义和内涵。
二、女性形象的具体表现
(一)女性在爱情面前的选择
深处父权制的困境,对于爱情的选择,女性走向不同的队伍,一部分接受了父权制下要求女性传统本分的规范;一部分在残酷的现实中绽放自我,追求充满激情的爱情。
1.谨遵传统爱情观
妇女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是言听计从,今后成为贤良淑德的家庭妇女。自由的爱情并不受主流价值观念认可,女性只能被动地错失向往的爱情。
《艾利卡埃瓦尔德》艾利卡在与男友的恋爱中总是“感到一种愉快的恐惧,其中既有道德的深渊又有无限的幸福”,对男友的爱情胆怯又恭顺,始终惶恐地渴望又害怕他的示爱,还提防在家人面前显示幸福。姐姐深居闺阁终日做针线活,无欲无求,听任命运地嫁给官员过日子。她们是麻木被动、深受男权社会道德规范压制的受害者,对爱情无所适从,无法正视情欲,虚弱而无力与命运抗争。
《夏日小故事》中的少女正是常做风流艳梦的年龄,年长的绅士写了一封炽热的情书,虚构的情人彻底让少女方寸大乱,苦苦找寻意中人,既渴求又害臊,终于断定意大利青年就是意中人,追上前去时,妈妈和姨妈沿着走来,察觉了此事。第二天,姑娘失去了脉脉含笑的神采,爱情激荡而起的美丽风韵消失了。向万恶的社会屈服了,回归了死水的生活。
原先自我主导的幻想是她们获取幸福的捷径,可现实是毫无自由,“她们的周围有一种不信任、经常被监视的气氛担心她们的肉体会做出某些罪恶的勾当”,这个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围绕着的若隐若现的男性始终支配着女性的灵魂。
2.追求并捍卫爱情
在茨威格的作品中,有这样的一个女性群体,她们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地耗尽生命、诠释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展示了“陌生女人”对R作家的疯狂爱恋。处心积虑的单恋给了她生活的信仰与方向,13岁一见倾心之后,靠近他成了女人苦难人生的最大安慰。这份爱情中,女人“不抱希望,低身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她用纯洁、真诚的方式捍卫心中的爱情,献出青春、肉体,而R作家在收到信之后才终于参与了这场瑰丽的爱情。在爱的火苗中,她自我燃烧,但在此境界里,“爱的力量使她的深层意识里不同程度地显示着一个自尊女子强烈的自我人格追求”。临死前的表白信件,为女人赢得了倔强的自尊。
《普拉特尔的春天》里的小姐投身于静谧的普拉特尔公园,漫无目的却充满活力,和汉斯的相遇使她重新体会到童年初游此地的热忱,这样的契机使她产生对爱情的渴望,看似不合时宜的爱情被莉泽牢牢抓住,这份勇敢使她如愿以偿,“爱情的灼热阳光照亮了这深沉的黑暗”。
《夜色朦胧》里的三表姐伊丽莎白对爱情的追求,一旦开启,毫不阻泥作态,勇敢无畏地付诸于实际行动,黑暗之中展露少女怀春的本质面目,狂热地亲吻少年波普。在波普生病时,无微不至地照料。女性身体中隐秘的冲动推动着她们神秘而曲折的精神旅程。
在爱情沦为商品,婚姻转为交易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她们依靠的爱情是获取勇敢、坚强、自我的源泉,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绽放了她们人性光辉,抚平了世事浮华。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7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