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赵树理小说中农村女性的解放意识

2022-05-15 16: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内容赵树理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植根于农村,对农民的生活、思想和性格了解得更为透彻,在小说的创作中将农村的真实生活面貌用朴素的语言展现出来,因此也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笔下的女性思想历程都具有着不同的变化和影响,这些女性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生长经历和家庭角色也不同,因此就造就了其笔下女性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赵树理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开始争取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逐渐有了解放自我的意识,努力挣脱封建传统的禁锢,其中不免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虽然过程不同,但是最后也是殊途同归。赵树理小说将农村女性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农村妇女的命运给予更多的关注。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思想类型 1
(一)固守传统的思想 2
(二)紧跟时代的思想 3
(三)在新旧之间徘徊的思想 5
三、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思想成因 6
(一)民俗文化的熏染 6
(二)女性解放的号召 7
四、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解放意识局限性 8
(一)对旧式妇女的无情批评 8
(二)淡化妇女解放的主动性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论赵树理小说中农村女性的解放意识
一、引言
在我们这个数千年来“以农立国”的国家里,一代代辛勤劳作的农民是支撑整个民族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不论是从封建文化时期还是到如今的现代文明社会,都是靠着农民的血汗拼搏出来,然而,在历史发展中做出伟大贡献的农民却没有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拥有应有的地位。也有深知农民苦难的文人,为农民发出过同情的呼声,但是这最终仍是属于文学领域,而不属于农民自身。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新文化运动以来解放区文艺的发展作了系统的、科学的总结,不仅澄清了困扰革命文艺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也明确了文艺发展的基本问题,为解放区文学的发展和以后新的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指明了方向。延安整风后,文艺界显著变化就是重心由原来的对艺术的追求转移到作家立场以及观念的改造和转变上,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掀起了长时间的深入农村、深入部队、深入真实的群众生活的热潮。
二、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思想类型
每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受到新文化影响的仍然是知识分子,缺少与劳动人民的联系。最先接触农民,关注到女性解放问题的鲁迅在自己的作品《祝福》中细致刻画了祥林嫂这一女性人物,同一时期的李大钊、胡适、陈独秀也在女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次开始慢慢涌现出沈从文的《边城》中的翠翠、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等个性鲜明的女性,他们是作为知识分子来写农村女性,而赵树理是原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懂得农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需要,因此能够将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面貌向读者展示出来。赵树理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所处的时代特点不同,经历也不同,因此这些女性的思想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女性之间有很多的对立面,比如老少对立、新旧对立、善恶对立,在这些对立面中又可以把这些女性思想分为三大类,一是固守传统的落后女性思想,她们深受封建宗法制度的迫害,并一直将这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奉为圭臬,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封建思想的劣根性和顽固性。二是紧跟时代的进步女性思想,她们的“新”在于思想上的新,他们勇于挑战传统思想的权威,积极接受学习新思想。三是在新旧之间徘徊的女性思想,她们既受到过封建伦理宗法的荼毒,又在心理上痛恶着,在不知所措的立场上怯懦的反抗。
(一)固守传统的思想
赵树理作为最真实的农民作家,他扎根于农村,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性格等有着密切的了解,因而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更加活灵活现。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一味地沿袭着老祖宗留下的思想观念,深受封建迷信的荼毒,赵树理把这些典型的女性人物通过小说的形式向读者们呈现出来。
赵树理发表于1943年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也是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性。三仙姑婚姻的不幸决定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十五岁便嫁给了只会在地里死受的老实后生于福,作为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没有婆婆“教育”的三仙姑每日只有一个人留在家里,婚姻的寂寞致使她变得轻浮起来,和村里的年轻人们嬉闹,而在于福爹因此事发脾气时,三仙姑却大闹了一场,因为每月初一、十五要下神而得名为三仙姑,更因此增加了与年轻小伙嬉笑的机会,并以此来满足自己在婚姻上的创伤,用装神弄鬼来为自己的放荡行为做掩饰。这是传统无爱婚姻的恶果,也是三仙姑挣扎反抗的表现。在猜透青年们去问神的真正意图后,她便“衣服穿的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她转来转去”,“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依然要绣花,裤腿上依然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就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无论是在年轻时候还是在年老之余,三仙姑依然不改用浓妆艳抹来博取异性关注眼球的作风。当三仙姑知道她爱的青年们爱的是她的女儿小芹时,她着了急,并在自己女儿小芹和小二黑情投意合的恋爱中搅和,赶紧为小芹找婆家以此来满足自己日后方便与小二黑说笑话。三仙姑是受到封建婚姻迫害的受害者,在她接受自己的命运后将这一封建思想延续下去,在没有爱的包办婚姻中,三仙姑丧失了对爱的渴望,只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念想,因此对自己的女儿的婚姻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三仙姑是深受封建传统思想压迫的女性,用自己恶劣的行为来反抗的同时也在接受封建思想的熏陶。
1944年赵树理写了报告文学《孟祥英翻身》,这是一篇根据孟祥英、庞如林等人的真实事迹而创作。孟祥英的婆婆是典型的封建家长,赵树理在文中也提到“婆媳们的老规矩是当媳妇时候挨打受骂,一当了婆婆就得会打骂媳妇”,“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这些也是孟祥英的婆婆一直遵照的老规矩,由此可见孟祥英的婆婆在是媳妇时也被这一套老规矩毒害过,并且很乐意将这一套旧观念继续延续下去,用到自己的儿媳身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婆婆的威严和家庭地位,也有对之前自己作为媳妇时所受苦难的心理补偿。孟祥英的婆婆不仅有老规矩这一套厉害的武器,她还有个好嘴,因此对原本就命苦的孟祥英变本加厉,逼得孟祥英两次寻死未果,只得受下去。在孟祥英当了妇救会主席后,对她打不得也骂不得,在孟祥英提出妇女解放,追求自身的尊严时,孟祥英婆婆甚至在在暗地里商量把这个媳妇卖掉,计划失败之后,孟祥英婆婆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得一再忍着,由于无法在家庭里使用自己封建家长的权利,无法与新社会力量抗衡,又不愿意在心理上接受新思想,在逐渐丧失自己的家庭地位的过程中主动提出分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7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