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教学研究以海安县曲塘附中为例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分析 1
(一)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统计 1
(二)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分析 2
三、南通市海安县曲塘附中咏怀类古诗词教学情况调查 4
(一)曲塘附中教学情况概述 4
(二) 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6
四、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教学策略 8
(一)注重教师的课前准备 9
(二)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10
五、结语 11
附 录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部编初中《语文》咏怀类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以南通市海安县曲塘附中为例
一、引言
2016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基于新教材面世时间短,目前学者们对于新教材中古诗词的研究还在少数,许多教师不了解教材中古诗词选编的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新教材古诗词展开及时的教学策略研究。由于诗词题材不同,针对提出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研究众题材中占比最大,质量最优的咏怀类古诗词。
从屈原忧国忧民的一曲《离骚》开始,咏怀类古诗词在士人阶层的不断壮大下应运而生。现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质咏怀类古诗词,对此展开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生活的反思。同时初中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引导关于人生目标的深度思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脚踏实地的实现目标、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发展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基于咏怀类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探寻既符合咏怀类古诗词特点又符合初中生身心发育的更高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古诗词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分析
咏怀类古诗词有狭义与广义的层面之分:狭义层面是指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魏晋易代之际,受险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打压摧残,用血泪谱写出的一曲悲歌——82 首《咏怀诗》组诗;广义层面是指从先秦到清代,诗词曲创作者抒发对个人人生经历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国家兴亡的忧思、对腐朽政治的讽刺等诸多情感的一种抒情诗。本文研究的是广义层面上的咏怀类古诗词。
(一)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统计
本研究所统计的是2016年9月第1版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6册教材共涉及84首古诗词,课内古诗词36首,其中咏怀类古诗词有22首,占比61.1%;课外古诗词48首,其中咏怀类古诗词 27 首,占比56.3%。具体统计见附录。
(二)初中语文教材咏怀类古诗词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其一,新教材中咏怀类古诗词在数量上占有极大优势,6册教材共涉及84首古诗词,课内古诗词36首,其中咏怀类古诗词有21首,占比58.3%;课外古诗词48首,其中咏怀类古诗词 27 首,占比56.3%,可见新教材中咏怀类古诗词在课内和课外都占了大半壁江山。其二,咏怀类古诗词在质量上也更有优势,在所选咏怀类诗词中,课内共22首,其中唐诗有10首,宋代7首,共占总数的77.3%;课外共27首,唐诗有11首,宋诗/词10首,共占77.8%。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是诗词的鼎盛时代,且教材所选皆为其中翘楚,可见咏怀类古诗词在初中古诗词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进一步了解部编教材选取的咏怀类古诗词,以便结合咏怀类古诗词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实现高效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将对教材所选咏怀类古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部编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咏怀类古诗词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三类:
(1)踌躇满志与壮志难酬
踌躇满志,形容从容自得,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希望概括地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境:一是表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朝气。如编入七年级上册的《望岳》,现存最早的一首杜诗,当时只有25岁的杜甫进士落第,望着巍峨泰山,写下激励无数后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之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同样七年级下册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年且三十的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诗人正值壮年,前途大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其宽广的胸怀,也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其二,对自己当下的成就感到满意既而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如七年级上册中的《观沧海》,一代枭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碣石山,只见水天相连,日月星辰都仿佛融进了汪洋大海中,于是即兴作诗一首,抒发了一代枭雄曹操如大海一般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
其三,虽遭挫折打击但依旧从容,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许。如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陆游在罢官闲居之时,被美丽山村中古朴的民风所感染,燃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同样激励人心的还有九年级上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刘梦得遭遇贬官后又重回洛阳,途径扬州遇到同样遭遇的白居易,白作“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相赠,表达对刘禹锡才华的赞美和怀才不遇的惋惜,刘禹锡反倒安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其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豁达,半百老人却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诗句又暗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值得后世学习。
其四,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如八年级上册《龟虽寿》中开篇写道“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长生之论从战国时就有记载,孔子的“自强不息”,老子的“清净无为”说开始为益寿延年提出理论步骤,唐代李白,宋朝苏东坡都在此方面颇有研究,而人们常说“权力越大,野心越大”所以对长生需求最迫切的,就是站在权力巅峰的帝王将相了,其中不乏有秦始皇汉武帝不惜一切求取长生之法的,唯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何其可贵,更难得的是,即使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无法停止的,曹操也没有发出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悲叹,而是引亢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间会流逝,美人亦会迟暮,但真正的英雄,他们胸中激荡的万丈豪情将得到永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7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