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情况研究

2019-12-16 17: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情况研究[20191216172658]
内容摘要: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纳粹德国对德意志犹太人实施了阶段性迫害,导致其被迫外移。纳粹德国早期实行较为分散的反犹政策,德意志犹太人尚且抱有在德国生存的希望,主要移居地是中东的巴勒斯坦。纳粹德国在完成扩军备战之后反犹政策进一步激化,加紧了对德意志犹太人的经济剥削,德意志犹太人中的知识难民大多移民至美国,还有大量难民移民至中国上海。德意志犹太人的外移对移入国、德国以及犹太人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纳粹德国德意志犹太人外移
目 录
引言 1
一、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的原因 1
(一)希特勒的种族思想 1
(二)经济“雅利安化” 2
二、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的区域 3
(一)移居巴勒斯坦 3
(二)移居美国 4
(三)移居上海 5
三、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的影响 6
(一)对移入国 6
(二)对移出国 8
(三)对犹太人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情况研究
引言
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外移进程与德国的反犹政策息息相关。纳粹政府早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签订了财产转移协定,鼓励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在1937年完成充分就业后,纳粹德国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水晶之夜”后德意志犹太人的移民地主要集中在英美两国以及中国的上海。学术界关于德意志犹太人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关注德国反犹和屠犹问题,对于德意志犹太人外移情况的研究略显薄弱。尽管一些论著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但往往只是研究了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区域,未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问题。本文拟从受害者角度,结合不同时期纳粹政府犹太政策的调整所引发的德意志犹太人外移,分析纳粹德国反犹的残忍和血腥。
一、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的原因
(一)希特勒的种族思想
对犹太人的敌视和怨恨在德国根深蒂固,而纳粹元首希特勒相比于前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希特勒流亡维也纳期间,就形成了对犹太人极端仇视的想法。在1925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中,集中表现出希特勒的极端种族思想,他指出:“雅利安人是上帝选定的优等民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是寄生在其他民族身上的害虫,具有与生俱来的阴险与狡诈,”为了维护人类文化的民族,必须要征服犹太民族。从1933年上台后,希特勒就在种族优劣思想的推动下,积极推行一系列反犹政策剥夺犹太人的各种权利促使其向外移民。1933年4月,纳粹政府出台第一部反犹法律《重设公职人员法》,规定:“不具备雅利安血统的公职人员一定要退休。”除了在1914年8月以前就是公职人员或者父亲儿子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才能有所例外。“1933年4月17日在这项法律的第一号实施命令中对‘非雅利安人’的概念作了如下解释:本人或其父母、祖父母一方为犹太人者即属非雅利安人。这就是著名的‘四分之一犹太血统即为犹太人’的命题,”并且立刻导致了两千多名德意志犹太公职人员的失业,如犹太律师,医生等等更是成为首当其冲的职业。同年10月,纳粹政府还颁布了国家报刊法,规定担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具备雅利安血统,而且其配偶也不得是犹太人。1935年9月,纳粹政府又通过了《纽伦堡法》,它由《帝国公民法》和《德国血缘的荣誉保护法》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规定:“只有具备雅利安血统的国民才是德国公民”,这就把德意志犹太人排除在帝国公民以外,德意志犹太人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政治权利。在第二部分规定:“禁止犹太人与德国或与德国公民有血缘关系的人通婚、姘居;犹太人不得雇佣45岁以下的德国公民为佣人;禁止犹太人升挂、高举德国国旗等等。”这三项法律构成了纳粹统治时期反犹政策的基础,《纽伦堡法》带来的雅利安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差异,表明德意志犹太人只是生活在德国境内的贱民,被剥夺了公民权,其生存也失去了保障,德意志犹太人被迫离开了德国。
(二)经济“雅利安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而在1929年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更是使得德国的经济雪上加霜,在德国,一些企业纷纷破产,大量的工人失去工作,而此时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德意志犹太人却掌握着丰富的工厂和地产等资产,这自然受到了纳粹政府的敌视,纳粹当局肆意掠夺德意志犹太人的财产,把德意志犹太人的财产占为己有,试图实现经济的“雅利安化”,这是迫使德意志犹太人外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37年底,纳粹德国完成了扩军备战,犹太人在吸收失业人员方面的作用甚至有害了。纳粹政府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改变了早期分散,无组织的状态,剥夺德意志犹太人经济的反犹政策进一步激化。特别是在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之后,纳粹政府担心这样杂乱的反犹活动会影响德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推动政策向统一化转变。纳粹政府以犹太精神病患者刺杀驻巴黎公使为由,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犹活动,犹太人的教堂被烧毁,成千上万的犹太商店的玻璃被砸碎,大量的德意志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延续了几天的洗劫活动给犹太人带来了大约2500万马克的损失,德意志犹太人无辜遭受重创,却还要为此次纳粹政府的损失赔偿10亿马克的罚款,在12日的关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会议上,戈林等人讨论不再实行“经济上没有犹太人”的政策,在会后加速了对犹太大企业的雅利安化,没收了许多犹太大资本家的财产,德意志犹太人变得一贫如洗。在水晶之夜之前,许多犹太人在经济方面凭借自身的顽强斗争还能勉强在夹缝中存活,抱着继续在德国生存下去的念头,但在“水晶之夜”后,犹太人失去了唯一的经济保障,各个德意志犹太人都试图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纳粹德国。而此时纳粹政府还计划将犹太人赶出德国,1939年1月,在希特勒的示意下,建立“犹太人出境中央办事处”,海德里希负责“放逐犹太人”的工作,在柏林等地纷纷建立了移民办公室,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犹太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尽管犹太中心办公室主任艾希曼制定了“尼斯科”和“马达加斯加”方案,但是因为波兰总督的反对以及英国掌握制海权的原因,最终未能把全部犹太人赶出德国境内,而无力向外移民的犹太人则被列入了肉体上解决的最终悲惨境遇。
二、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外移的表现
(一)移居巴勒斯坦
“德意志流亡者或是出于语言上的考虑,或是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或是出于交通费上的考虑,最初主要选择临近的欧洲国家。”但主要是因为纳粹政府在这个时期考虑到犹太人在吸收失业人员,摆脱经济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在经济领域未奉行反犹政策,许多人对德国仍然抱有幻想,仍然希望可以回到德国。到“水晶之夜”之后才有更多的德意志犹太人选择美国上海等海外国家最为自己的移民国家。
在纳粹早期,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域即巴勒斯坦。在犹太人心中,巴勒斯坦是一个精神凝聚的地方,甚至很多没有去过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秉持着巴勒斯坦是上帝赋予犹太民族永久的居住地的信念,把巴勒斯坦看做自己的家乡,其中以犹太复国主义最为典型,他们坚持只有回到巴勒斯坦,重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家园。纳粹政府认为与其达成一致有利于解决犹太人的问题,所以不断颁布反犹政策,试图将犹太人赶到巴勒斯坦。1933年,纳粹政府出于在经济上的考虑,与犹太复国主义签订了把德意志犹太人迁移至巴勒斯坦的《哈瓦拉协定》,该协定规定:德意志犹太人允许迁移至巴勒斯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把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抵押在德国,而要想获得自己的抵押财产,必须在巴勒斯坦成为德国货物的包销商人。尽管有许多犹太人表示要抵制德国的货物,但是犹太复国组织的“巴勒斯坦办事处”本着解救生活在纳粹暴政下犹太人的目的,还是接受了这一协定。通过该协定,有大量的德意志犹太人迁移至巴勒斯坦。1933到1941年期间,有50000多名德意志犹太人以合法的方式移居巴勒斯坦,是所有德意志犹太人外移人数的20%以上,占据了世界外移至巴勒斯坦人数的27%以上。大量涌入的德意志犹太人与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1937年,德国在巴勒斯坦的领事向纳粹政府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如果继续推行《哈瓦拉协定》,这将会造成阿拉伯人对德国的不满,而且还会形成一个憎恨德国的犹太国家,但是希特勒在一次次的演讲中却透露出对德意志犹太人移居至巴勒斯坦的鼓励,甚至在办理出入境,开办职业培训班等方面与犹太复国组织采取了一致的措施,当然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帮助建立犹太国家,而是把他视为劣等种族的犹太人全部集中在一个中心,利用德国的政策不断削弱这个中心来达到扩张的目的。与此同时,利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为英国在此的委任统治造成障碍。对此英国曾多次派遣人员进行调查,提出了分治建议,这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抵制,也引起了德国的强烈反对,纳粹政府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反对犹太国家的建立,但是考虑到外交和政治的需要,在公开场合表示不介入巴勒斯坦问题,与英国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但随着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计划在年底的完成,德国逐渐向外实行侵略扩张,改变了过去不介入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要求人们把眼光投向巴勒斯坦,并且暗中向阿拉伯人提供金钱和武器来支持他们的反英斗争,把英国的势力牵制在巴勒斯坦,分散其注意力,利用巴勒斯坦问题来配合他在欧洲的行动。而英国也在1939年发表了白皮书,关闭了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大门。在这场向巴勒斯坦的外移活动中,纳粹政府推行的鼓励政策是其争霸的重要战略,德意志犹太人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
(二)移居美国
在纳粹政府统治的早期,迁移至美国的德意志犹太人数量并不多,大约只有2.7万人,而当纳粹政府的反犹政策进一步激进时,能否迁移出德国越来越成为是否能生存的前提条件,有更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了海外国家,其中美国是收纳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从1933到1945年的12年时间中,接受的犹太难民数量高达9万以上,在1937年之前,每年移民至美国的德意志难民都少于7000人,而其中大多数是在“水晶之夜”之后涌入美国的。当有大量的德意志犹太人希望移民至美国时,为了平息巨大的国际压力,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8年7月在埃维昂主持召开了关于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但是德国政府却宣称这是德国的一个内政问题,因此此次会议在解决犹太难民问题上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在会议召开后的4个月,德意志犹太人在遭受“水晶之夜”的巨大损失后,迫切地想要获得美英等国的入境签证,可是当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排着长队想要取得一份移民签证的时候,却遭到了财产条件的种种限制。美国同情德意志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但是由于国内反犹主义以及国际环境等等的影响,美国政府依然执行《1924年移民配额法》:每年允许十五万人移民至美国,但是其中爱尔兰和英国占据一半以上的名额,因此留给德意志犹太人的数量是少之又少得。虽然罗斯福颁布了通过旅游签证的方法让德意志犹太难民入境的法令,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美国政府又收缩了政策,特别是1939年,当900多名犹太难民乘着 “圣路易”号从德国汉堡辗转到迈阿密时,其中700多名还没有到入境时间但是已经取得美国移民局通知的犹太人希望可以在美国上岸,但是美国民主党害怕这会使移民秩序遭到破坏,因此拒绝这次请求。随着二战的爆发,纳粹德国在被占领的地区对犹太人进行了驱逐,更多的犹太人向美国大使馆提出了办理签证的请求,面对日趋严峻的情况,美国政府虽然在公开场合把犹太难民的问题放在关注的位置,但是以犹太难民中可能有共产党间谍或纳粹分子为由,依然严格地奉行自身的移民体系。由此可见,虽然从1938至1941年底,有大量的犹太难民移入美国,美国也在1944年建立了战时难民委员会,但美国的外交政策总是把本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lishixue/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