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问题
内容摘要:由来已久的民族宗教矛盾、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构建、希土战争与色佛尔条约的签订构成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实行人口交换的背景。根据洛桑条约,150万东正教徒被迫从土耳其迁往希腊,而约50万穆斯林从希腊迁往土耳其。这次人口交换不仅对希腊与土耳其的双边关系以及在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导致希腊、土耳其两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希腊土耳其人口交换
目 录
引言 1
一、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的背景 1
(一)宗教信仰与民族矛盾的存在 1
(二)奥斯曼帝国日渐瓦解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2
(三)色佛尔条约的签订与希腊土耳其战争 3
二、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条约的内容 4
(一)强制交换的人口 4
(二)免于交换的地区 6
(三)财产问题与混合委员会 6
三、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的影响 7
(一)对土耳其和希腊的影响 7
(二)对地区及国际的影响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论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问题
引言
1923年1月30日,土耳其与希腊两国在洛桑签订了一项关于人口交换的条约。这次人口强制交换作为20世纪中东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双边关系的影响至今犹存,而且其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意义深远,它开创了一个危险的为后世所仿效的先例。国内学术界对于该事件的关注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略显零散杂乱、片面不全。笔者拟结合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1923年希腊土耳其人口交换产生的背景,弄清人口交换条约的基本内容,阐述其产生的国际和国内影响。
一、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的背景
1923年希腊与土耳其两国实行人口强制交换,是希腊与土耳其两国矛盾由来已久的集中体现,又受到一战前后形势变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与民族矛盾的存在
希腊与土耳其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众所周知,奥斯曼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帝国,希腊独立前曾臣属于土耳其,宗教信仰与民族问题的矛盾是客观存在。
在希腊历史上,祖国这个概念和宗教一直是紧密相连的。而关于希腊的宗教问题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是希腊人就是东正教徒”。据史料记载,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希腊,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天主教,这就是希腊东正教形成的过程。在希腊,东正教享有着国教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东正教徒在希腊总人口比重中占据绝对的优势,而且东正教在希腊还享有一定的特权,以及教会在希腊政治生活中也拥有很大的发言权。
至于土耳其,这一词由突厥音转变而来,因此土耳其人的祖先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厥人。大约在6至7世纪,突厥人开始向西南大迁徙,进入中亚。8世纪在中亚的突厥人开始接受伊斯兰教。之后突厥人向西扩张并打败拜占庭帝国从而进入了小亚细亚半岛,最终建立了雄霸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所以说,奥斯曼帝国在从中亚进入小亚细亚半岛前就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一开始就是奥斯曼帝国国家与社会的主要支柱;它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机构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奥斯曼帝国更是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帝国统治者不仅是世俗权力的代表——苏丹,而且是广大穆斯林的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帝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这与希腊人对东正教的狂热信仰明显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便奥斯曼帝国实行“米勒特”制度,给予了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一定自治权,但是东正教徒仍然在许多领域受到歧视和限制。况且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统治者并没有将自己的帝国看做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元政治掺杂的混合体。他们更相信世界是由正教徒(穆斯林)和异教徒(东正教、亚美尼亚基督教、犹太教)组成。奥斯曼土耳其的这种看法更是加剧了彼此的矛盾冲突。
民族问题是希土两国矛盾由来的另一个因素。众所周知,爱琴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希腊民族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希腊民族在形成之后便自称为“希伦人”,也就是说希伦人构成了希腊的主体。而土耳其,本文说到土耳其的宗教时便提到,土耳其人的祖先是突厥人,因此土耳其民族的主体是土耳其人(突厥人)。两个不同的种族本应不会有何交集,然而11世纪开始,突厥人入侵小亚细亚,并在1453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统治了几乎整个希腊大陆,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奥斯曼帝国。至此,希腊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地,被帝国设立为一个省;而希腊民族也成为了被土耳其征服的众多民族之一。希腊族成为土耳其的臣民。
经济上,由于土耳其统治者的盘剥压榨,使得希腊族普通民众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按帝国规定,非穆斯林臣民必须缴纳人头税。农民要缴纳土地税,税率大概为收获物的1/3到1/10不等。商人要缴纳进出口税,基督徒所上缴的税额是穆斯林的两倍。军事上,土耳其人带来了本国的贾尼塞里制度:每隔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基督徒家庭出生的5个男孩中或每户出1人交给土耳其官员,送到君士坦丁堡,经过军事训练后培养成穆斯林,参加苏丹的近卫军。这无疑加深了希腊人对土耳其的仇恨情绪。这样的生活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受到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希腊人不堪压迫,起身反抗土耳其统治,并在英、法、俄等欧洲国家的支持下,于1830年正式被奥斯曼承认独立。
(二)奥斯曼帝国日渐瓦解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20世纪初,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面临危机。这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持续了六个多世纪,其中前三个世纪是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强盛阶段,而后三个世纪则是其日渐衰落阶段。即便帝国后期统治者试图通过一些改革挽救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但终究以失败告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斯曼帝国只剩下土耳其本土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地,而一战更是成为压垮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天,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秘密缔结同盟条约,宣布加入同盟国一方对协约国宣战。大规模的征战使早已衰弱的帝国不堪重负。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被迫与协约国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奥斯曼帝国丧失也门和麦地那等地。1920年8月签订的《色佛尔条约》正式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一直以来的东方问题也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而烟消云散。从1912年开始,十多年来的战争摧毁了欧洲的几大帝国,然而帝国的瓦解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和平。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症结所在的民族问题并没有随着帝国的瓦解而得到解决,反而是进一步加深。而这十多年的战争也恰恰反映了民族问题的严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巴尔干地区政治的特点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在这几个瓦解的帝国土地上出现了几十个新兴国家。这些新兴的国家诉诸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而试图对邻国土地进行统治,然而,这些新兴国家内都存在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存在又使得各国想要以民族之名进行统治的想法化为乌有。理论上,少数应该被多数同化,从而实现均质。但是,很显然理论不符合现实,不同种族之间紧张、仇恨使现实变的不可能。因此,“种族净化”被提上议程。于是,强迫改信、集体处决等极端手段成为了各国以民族主义的原则对奥斯曼残余的清洗,导致了国际上数万难民的逃亡。土耳其人在基督徒面前逃亡,保加利亚人在希腊人和土耳其人面前逃亡,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在保加利亚人面前逃亡,阿尔巴尼亚人在塞尔维亚人面前逃亡。
(三)色佛尔条约的签订与希腊土耳其战争
《色佛尔条约》是最终促使希腊与土耳其进行人口交换的因素之一。希腊在亲协约国的首相韦尼泽洛斯的号召下,于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参战前希腊提出的进入拜占庭帝国安纳托利亚腹地并收复其都城伊斯坦布尔的要求,得到了英国的支持。维尼泽洛斯的泛希腊主义梦想随着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即将可能实现。也正是基于英国的支持,1920年8月土耳其苏丹政府与协议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满足了希腊方面的一些愿望。希腊获得了东色雷斯和从保加利亚割让出来的西色雷斯;从土耳其获得了大部分的爱琴群岛;在西安纳托利亚,希腊获得伊兹密尔(士麦那)及其内地地区五年的管理权。希腊迈出了其泛希腊主义梦想的一大步。
除此之外,《色佛尔条约》还规定:在东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将在以后根据威尔逊总统的建议划定的疆界内成立一个独立国家,而库尔德斯坦则获准成立一个自治政府。在土属阿拉伯领地中,叙利亚将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将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阿拉伯半岛,一个独立的赫贾兹王国得到了承认,并获准有保护默罕默德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之权。也就是说,《色佛尔条约》下的奥斯曼土耳其仅剩下安纳托利亚中部一小部分以及伊斯坦布尔周围地区,奥斯曼已名存实亡。
然而,协约国与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的《色佛尔条约》从未生效。此时的土耳其国内形势在发生变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复兴领袖凯末尔建立新政府。这个新的政治力量正组织土耳其事务,不承认该条约。随着奥斯曼的衰亡,苏丹政府也将终结,民族主义情绪在土耳其社会占据主导。但促使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高涨起来的不单单是《色佛尔条约》的签订,而是更早的希腊军队登陆伊兹密尔事件。
1919年5月15日希腊在英法的支持下,出兵占领小亚细亚第一大港伊兹密尔(士麦那)及其周围地区,揭开了希土之战。希腊这种轻率鲁莽的冒险是英法默许的,而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及其周围地区的耀武扬威的姿态,似乎是迫不及待想要完成重建拜占庭帝国的伟大蓝图。希腊这种不成熟的做法发生在《色佛尔条约》签订之前,而此时,巴黎和会还在进行中。土耳其人立即被激怒得跳了起来,决心反击那个被他们视为臣民、在奥托曼早期年代被征服了的民族的进攻。而且,希腊人登陆似乎意味着敌人完成了对土耳其故土的包围圈:联军在海峡,希腊人在伊兹密尔,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占领南方,东边还有一个新宣布独立的亚美尼亚。
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军队在安纳托利亚集合重组,与希腊军队激烈对抗。与此同时,国际上大国的立场在改变,而希腊却熟视无睹,继续在安纳托利亚采取军事行动。更不利的是,韦尼泽洛斯在连任的竞选中失败,这也为协约国取消对其的支持提供了很好的借口。1922年夏天土耳其军队重新占领这个地区后,发生现场杀戮和抢劫,许多希腊族居民和希腊军队一起撤退。希土战争的胜利成为土耳其取得洛桑会议成功的基础。
土耳其赢得战争胜利、《色佛尔条约》不被凯末尔政府认可、苏丹政府被废除等因素促使协约国被迫寻找新的解决方案。1922年11月,几大国齐聚洛桑召开会议,签订新的和平条约——《洛桑条约》。一方面,1923年7月签署的洛桑条约恢复了土耳其对整个小亚细亚和君士坦丁堡周围地区的统治权。这就为凯末尔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希腊与土耳其还签订了一项人口交换的补充协定,以求从根本上解决两国少数民族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lishixue/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