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2019-12-16 17: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论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20191216172524]
内容摘要:中国活字印刷术经过古登堡印刷术革新之后对当时欧洲进行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机器印书逐渐代替了中世纪时期流行的手抄书,书籍数量和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图书馆馆藏增多,这个时期的书籍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这个时期的印刷内容也开始突破传统的宗教题材,世俗性的书籍和艺术作品增多。所以,印刷术这一技术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人们获得和传播知识文化的方式,促进了社会文化变革的进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印刷术文艺复兴影响
目 录
引言 1
一、中国古代印刷术简介与西传 1
(一)印刷术的简介 1
(二)印刷术向西方传播及发展 2
二、 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书籍的改变 2
(一)手写书向机印书的转变 3
(二)书籍数量和种类的增多 3
(三)书籍质量的提高 5
(四)印刷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6
三、印刷术丰富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印刷内容 7
(一)宗教读物的印刷 7
(二)世俗读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印刷 8
四、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传播 8
(一)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传播方式 8
(二)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思想的传播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论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引言
中国印刷术以波斯作为传播的“中转站”,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传播到欧洲。古登堡印刷术借鉴中国传播过去的印刷术,对欧洲的印刷事业做出贡献。在国内,对于印刷术的解释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发明。著名学者钱存训在自己的书《中国印刷史研究的范围、问题和发展》中说到:“印刷术是以反体文字或者图画制成版画,然后着墨(或其他色料)就纸(或其他表面)加以压印以取得正文的一种方法。”在国外,印刷术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这么简单。恩格斯曾热情地讴歌印刷术:“你是启蒙者,你是崇高的天神,现在应该得到赞扬和荣誉。”美国学者卡特也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所以,学者们对印刷术的研究也不再囿于印刷术本身,更注重把研究重点放在印刷术产生的社会影响上。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一书中,更是提到“印刷术是欧洲中世纪和近代过渡期最重要的技术发明,由此引发的传播革命对欧洲近现代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不管是钱存训、马克思、恩格斯、卡特还是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不管是机械式地理解还是推动人类文明而高度歌颂式解释,都是在向我们诠释着印刷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还是承担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力量。本文拟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印刷术的传入和改进入手,深入探讨它在书籍的质量、印刷内容的改变、文化的传播方面对文艺复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印刷术简介与西传
(一)印刷术的简介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宋代印刷工毕昇改进的泥活字印刷术。毕昇在11世纪中期研究出印刷术的新技术,是以粘土烧成的泥活字,并且应用于书籍的排版。这一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印刷书籍的成本,而且原料来源广泛,泥活字受墨性好,有足够的硬度,这个新兴的技术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发现了1130年的《无量寿佛经》和1987年甘肃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都是活字印刷术在宋代传播广泛、对文化的推动的不可忽视作用的最好证明。
古代印刷术可分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因技术的日益成熟,突出成就包括了铜版印刷、彩色套印印刷和套色版画印刷。这三种印刷术的发明者,或者说是发源地,都在中国。比起这之前的手工抄写的手段,印刷术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印书效率,不得不说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二)印刷术向西方传播及发展
印刷术在中国以及周边迅速发展很快就被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带到欧洲。关于印刷术向西方的途径,法国印刷史家古斯曼(Pieere Gusman)认为,中国的印刷术在蒙元时期通过两个途径传入到欧洲:一是亚美尼亚人在与维吾尔人有过接触、后来在迁往卡斯特尔迪活动的过程中,将印刷术的技术传入欧洲;二是古登堡居住在布拉格时,学会了经中亚、俄罗斯路上通道传入欧洲的这种技术,然后通过自己的技术改革,研制出古登堡印刷术,盛传于欧洲。
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古登堡印刷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而有了新的发展。15世纪德国工匠约翰·古登堡研究源自中国活字印刷技术原理和基本技术程序,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在吸取、总结同代其他欧洲人在印刷领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欧洲、世界创造出了古登堡印刷术。此后,这种活字印刷术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1458年传播斯特拉斯堡,1465年传到科隆,1467年传道罗马,1468年传道巴斯罗那,1469年传道乌特勒支和威尼斯,1470年传到纽伦堡和巴黎,1471年传到佛罗伦萨,1473年传到布达佩斯、克拉科夫和墨西拿,1474年传到热那亚、1476年传到伦敦,1481年传到莱比锡,1482年传到维也纳和慕尼黑。
二、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书籍的改变
书籍是人类记录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印刷技术所引发的书籍文化的变革,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印刷术在传入欧洲之前,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就已经开始了。正如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所认为的那样,印刷术在德国美因兹开发之前,“文艺复兴”就来到了意大利,这一点可以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定论。所以,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这一技术引发的文化变革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这一时期书籍文化的影响。它使得机器印书逐步代替手书写书,书籍的数量迅速增加。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书籍质量也在提高。
(一)手写书向机印书的转变
在印刷书籍出现之前,西欧人用来传播知识的书籍是手抄书,主要包括纸草书和羊皮卷。众所周知,纸草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书写材料,后来传入古希腊罗马。学者程德林在《西欧中世纪后期的知识传播》中指出,纸草对西欧文明的影响至今犹在,这不仅因为西欧文明中含有通过纸草传播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而且从“纸”的英文单词paper、法文单词papier以及德文单词papier与“纸草”papyrus一词的渊源关系也可见一斑。继纸草书之后欧洲人使用过的书是把字写在羊皮做成的纸上然后圈起来收藏的“羊皮卷”。这种书籍,在8世纪之后的欧洲逐渐取代了容易损坏且做纸材料不容易获得的纸草书。虽然欧洲的书籍经历了如此变迁,但不管是纸草书还是羊皮卷都为保留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做了积极贡献。
纸草书和羊皮卷都属于手写书。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进行书写任务的主要是修士,因为他们能够接受教育。所以,修道院承担起中世纪时期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职能。誊写是当时修道士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学者汉斯-维尔纳·格茨在《欧洲中世纪生活》中提到,加洛林时期是誊写和提供古典文化遗产的黄金时代,珍贵的羊皮纸书简包含了大量的著作,有的事偶然的,有的是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书写被看做是值得称赞的事情,纽伊堡修道院的一位修道士想用他的手抄本帮助自己,也帮助所有的兄弟、前辈、后人和朋友们获得灵魂的得救。可以看出,手抄书是中世纪欧洲印刷书出现之前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就连当时各类学校特别是中世纪大学中使用的教材也是手抄本。当时的手抄书因为制作精美和稀少,所以价格特别昂贵。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播。
活字印刷技术随着古登堡印刷技术的改进以及印刷书的出现开始在西欧各地传播。正如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所描述的那样,“如果你在15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漫游,你却可以跨越各种欧洲边疆——从埃及特纳火山岛斯德哥尔摩以北,从大西洋海滨到东黑山——你都可以发现同样的现象:在主要的都市中心里,同类型的新建印刷所几乎都在用一切西欧语言印刷书籍”可见,短短几十年,大量的印刷所开始遍及欧洲的都市中心了。可以说,印刷时代到来了,手抄书时代开始结束。
(二)书籍数量和种类的增多
书籍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技术革新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对书籍需求的增加。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神学家、人文主义学者还是市民阶层,都表现出知识价值的认同。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虽然是经院哲学的代表人,但都充分肯定了世俗文化知识对神学的积极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受古典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世俗知识的价值,积极地倡导人们追求知识。彼特拉克、维多利诺、布鲁尼等人都曾热情地歌颂知识的价值。市民阶层更是从城市自治的需要、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以及子女世俗教育的需要方面,对世俗的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追求。这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就反映在对书籍的需求上,印刷术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被当时的欧洲人采用和传播,书籍数量随之增加。
印刷术与传统的手工抄书方法相比,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书本的价格也下降为手抄书的五分之一,而且书本的出版速度也加快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信息复制变得便利和快捷。此时,再加上社会上大量的需求和书本的利润巨大,印刷所便迅速建立起来。在15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各地几乎没有印刷所,然而到了1500年,每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必定会有伴随着机器印刷书籍的轰鸣声的印刷所。到了1465年前后,意大利有了印刷场和印刷工人;卡克斯顿于1477年在英国的威斯特敏斯特开办了他的印刷厂。1473年,匈牙利出现第一本印刷书;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也都在15世纪先后设立印刷厂,纷纷出版书籍,扩大书本的社会需求量和书本的普及。关于这个时期机印书数量的增加,很多学者都有曾提到。如彼得·伯克在《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中提到,到1500年,在250多个城市中心建立了印刷厂,印刷的书籍达4万版次,一次印刷就达两千万册,而此时欧洲人口仅略多于八千万人。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中,提到15世纪曾为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巴迪亚图书馆誊写200册书的书商韦斯巴西亚诺的经历。韦斯巴西亚诺生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正处于沦陷的危机。50岁的时候,韦斯巴西亚诺回顾他的平生时,他发现,这50年一共印刷发行了800万册书籍,也许这些书籍比君士坦丁皇帝在建立的君士坦丁堡以来,全体欧洲抄书人完成的手抄书籍的总和还要多。“在公元1400年,一个人100天可以抄写一本书,而到公元1500年,一天就能印刷100本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西欧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步世俗化,人们对知识及书籍的需求逐步增加。以追求利润为主的印刷商会投其所好,针对人们的需求来印刷书籍。这个时期,有关行为礼仪、宗教、教育、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被大量印刷出来。特别是有关行为礼仪的小册子,非常常见。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拉斯谟的《男孩的礼貌教育》广受人们特别是社会上层的欢迎。随着这些社交礼仪知识的传播,当时的欧洲人也开始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这类书籍的不断传承,也让我们了解到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lishixue/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