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土耳其危机与冷战的起源

2019-12-16 17: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论土耳其危机与冷战的起源[20191216172837]
内容摘要: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美苏等大国在土耳其展开激烈角逐,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控制黑海海峡问题。美苏在如何修改1936年《蒙特勒公约》条款上发生分歧,矛盾愈演愈烈,最终酝酿出一场地区性的国际危机——1945—1946年的土耳其危机。此次危机作为冷战酝酿的催化剂,促使美苏调整各自的政策,两国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抗,加速了冷战的爆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土耳其黑海海峡危机美国苏联
目 录
引言 1
一、危机的背景:由来已久的黑海海峡争端 1
二、危机的开端:战时美苏与土耳其的关系 3
(一)苏联和土耳其的互不信任 3
(二)美国对土耳其的支持和拉拢 5
三、危机的焦点:黑海海峡管理权的争夺 6
(一)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大国共商海峡问题 7
(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对于海峡问题产生明显分歧 7
(三)美国提出黑海海峡管理的“三项原则” 8
(四) 苏联对于共管海峡提出新“五项原则” 9
四、危机的影响:加速冷战的爆发 10
(一)苏土双边关系日趋紧张 10
(二)美国接替英国,与苏联在中近东对抗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论土耳其危机与冷战的起源
引言
冷战,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直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才宣告结束。作为世界当代史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冷战成为二战后40多年国际关系中的主旋律,其起源问题一直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为二战后美国在中东战略支点的土耳其,与苏联一直存在黑海海峡与领土之争。二战初期,土耳其实行带有亲德反苏性质的“中立政策”,苏土关系步步走向恶化。为寻求帮助,土耳其慢慢便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苏联将对土耳其的不满发泄到领土主权和海峡管理权上,美英对苏联此种做法的态度也因战局的变化有了转变。因此,战后初期美苏两大国在土耳其展开激烈角逐,爆发了土耳其危机。
1945—1946年的土耳其危机,指的是苏联向土耳其提出归还领土的要求,并希望按照自己意志修改1936年《蒙特勒公约》,与土耳其共管黑海海峡,导致美苏等大国在土耳其问题上展开紧张对峙,由此引发的一场国际危机。这里的领土是指1921年划归土耳其的卡尔斯和阿尔达汗地区,两地曾在1878年并入俄国,因而苏联要求土耳其归还两地。而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海峡危机,焦点是黑海海峡的管理权问题,表现为修改《蒙特勒公约》。
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鲜有把土耳其危机危机和冷战起源单独做为研究对象,基本都是在伊朗危机中顺带提及,而本文重在剖析此次危机和冷战起源的关系,希望能加深对二战结束前后土耳其特殊战略地位的了解,进而更全面探索冷战的起源。
一、危机的背景:由来已久的黑海海峡争端
黑海海峡,全长375公里,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以及连接它们的马尔马拉海,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海峡极窄,地理位置极佳,形势险要,具有非常有利的防御条件。未凿通苏伊士运河之前,黑海海峡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商业通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的唯一出口航道。因此,其军事和经济地位显得尤为重要。1696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夺占亚速后,“俄国作为一个‘黑海沿岸’的大国出现,海峡问题更为复杂了,作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海峡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历史上关于争夺黑海海峡的记载很多,最早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本文对其就不一一论述,重点是从近代开始。总体来说,黑海海峡问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96年—1840年。彼得一世提出分三条路线的南下政策,其中包括通过征服奥斯曼帝国,以达到控制黑海海峡的目的,将势力扩张到地中海。经过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发动的多次战争,对奥斯曼帝国构成很大的威胁,在海峡方面,沙俄也占绝对的优势。
第二阶段,1841年至一战时期。1841年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 6国在伦敦签订《黑海海峡条约》,规定处于和平时期的黑海海峡,对外国的军舰都是封锁状态,土耳其可决定战时海峡的开放与否。这实际上就废除了沙俄关于海峡的特权,第一次以条约形式将黑海海峡置于国际共同管理之下。
第三阶段,1920年—1935年。凯末尔政府成立后,于1923年7月24日签订《洛桑条约》,作为附件的《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对海峡问题也有相关规定:土耳其作为中立国家,无论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通过海峡,但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有一定限制;但土耳其一旦作为交战国,其有权阻止敌国军舰利用海峡。海峡地区实现“非军事化”,设立海峡国际委员会监督公约的实施。其中有一条规定很不利于苏维埃政府,“任何一国通过海峡开往黑海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海军力量,不得超过黑海沿岸国家一个最强大的舰队”,也就是说,如果英法等列强将各自最大限度的军舰开往黑海,再联合起来对付苏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苏俄拒绝批准。
第四阶段,1936年—1945年。土耳其政府提出修改《洛桑条约》中规定的海峡问题,希望恢复对黑海的主权,于1936年6月召开蒙特勒会议,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和平时期,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在战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这就表明取消了海峡国际委员会,土耳其收回对黑海海峡的主权,确立了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控制地位。这对视黑海为内海的苏联无疑是不利的,苏联表示不满。1945年 8月,苏联再次提出在黑海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并且苏土共管海峡,苏联的无理要求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拒绝,而土耳其本身无力对抗苏联的军事威胁,只能求助于西方国家,最终导致美苏在海峡问题方面进行紧张的对峙,双方态度强硬。
黑海海峡历来是是兵家必争之地,诚如王新在《黑海海峡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所言,近代海峡问题的实质就是“大国( 主要指英国、俄国、法国、奥地利、德国) 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凭借自己的实力,把海峡关闭或开放原则强加给海峡的主人——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也就是说,海峡的开放或关闭是由强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它们作出决定的重要条件。二战结束后,美英苏等大国在土耳其再次展开激烈的角逐,最终爆发了土耳其危机,对冷战的进程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危机的开端:战时美苏与土耳其的关系
从沙俄到苏联,苏土不和谐的外交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土耳其人对苏联存在传统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表现更为明显。1945—1946年爆发的土耳其危机,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苏联。早期美国在中东也有渗透,但不是很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土耳其进行文化渗透,影响才慢慢扩大。到二战时期,美国势力大规模进入中东,积极拉拢土耳其,美土关系进入“蜜月期”。战时美苏与土耳其截然不同的外交关系,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在土耳其问题上形成对抗,最终加快了冷战的爆发。
(一)苏联和土耳其的互不信任
二十世纪初,受沙皇专制制度和本国垄断资本的影响,俄国进入带有鲜明侵略性和扩张性色彩的帝国主义阶段。就黑海海峡而言,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失败后,又三次试图夺占,分别利用奥地利、意大利和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达到控制黑海海峡的目的,但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被列强瓜分和肢解,土耳其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斗争的高潮。此时,苏维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土耳其革命进行支援,革命领导人凯末尔高度重视苏维埃政府的支持力量,并积极发展与其友好的外交关系,因此,当时两国关系得到从未有过的改善,并缔结1921年《苏土友好条约》和1925年《苏土中立与互不侵犯条约》。
1933年希特勒夺取政权后,德国慢慢恢复了实力,向中东扩张,土耳其政府领导看到了纳粹德国的实力,出现了亲德的倾向。因此,土耳其与苏联的关系有了隔阂。为消除隔阂,两国试图对盟约问题进行谈判,希望能恢复二十年代的友好关系。1939年,苏联政府特地派遣专员与土耳其政府进行谈判,但由于出发点不同,没有成功。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再一次打破苏土关系和谐的可能,引起土耳其对苏联居心的猜测,苏联也担心土耳其会加入英法一方,导致双方互不信任。9月,土耳其外长再次赴苏试图谈判两国友好盟约,同时借机窥探苏联的外交态度。然而,苏联却提出土耳其对英法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条件,土耳其担心苏德联合落得自己牺牲的下场,完全拒绝,谈判无果而终。
显然苏联已靠不住,土耳其为了寻求自身安全,便向英法靠拢,希望能得到支援和帮助。1939年10月,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土、英、法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土耳其遭到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侵略,一旦爆发了战争,英法都要提供帮助,此外还得为土耳其提供经济上的援助,这引起苏联的不满。在德国突袭苏联的前夕,即1941年6月18日,土耳其与德国缔结为期十年的《土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对希特勒是很大的支持,也是苏土关系的又一次打击。土耳其在苏联、德国和英法三方极力斡旋,不开罪任何一方大国,其本质上就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即奉行所谓的“中立政策”,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后来的苏土关系。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土耳其虽然对外宣称中立,但有明显的亲德倾向。经济方面,加强与德国的合作,与之签订《克洛迪乌斯协议》规定,其规定德国向土耳其供应军火,同时,土耳其也要向德国出售重要战略物资。舆论方面,为德军的胜利欢呼,鼓吹希特勒的反动言论,在公众舆论上抨击苏联。军事方面,土耳其不仅没有履行国际协定所承担的义务,反而一次次允许德国进出黑海海峡领域,执行军事任务,侵犯南俄,让苏联蒙受巨大的损失。如在1942年秋,德国准备进攻斯大林格勒,土耳其军方却拟定向俄国人“收复失地”的计划,在苏联边境集结25万兵力,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处于水深火热的苏联的趁火打劫。土耳其的目的就是希望德国的“闪电战”能迅速拿下苏联,而后与之合作,保证自身利益。
苏联对土耳其的海峡和领土也是虎视眈眈,早在1940年11月,苏联拟议的德、意、日、苏“四国同盟案”中,有两项是关于土耳其的,“德国必须要承认,苏联有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在巴尔干地区,必须承认苏联对保加利亚的领有权。”①由此可见,苏联一直觊觎黑海海峡的管理权。如果土耳其对苏联控制海峡存在非议,四国便可对其采取军事行动。当土耳其表现出明显的亲德意图时,苏联大为恼火,一方面在苏土边境驻扎重兵加以防范,另一方面又希望土耳其能与德国划清界限,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借助保持两国友好关系,以保证苏联南部的安全。
苏联把对土耳其的不满发泄到海峡问题上,海峡问题又一次挑战了岌岌可危的苏土关系,成为苏联中东政策的关键点,加剧苏土之间的不信任感,双方关系起伏曲折,最终一步步走向恶化。
(二)美国对土耳其的支持和拉拢
凯末尔掌握土耳其政权后,推行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的社会改革,美国慢慢对土耳其进行文化渗透。据记载,伊斯坦布尔的美国罗伯特学院为土耳其政府培训大批人才,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学家、公共卫生等各方面。政府也聘用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来土耳其工作。美国为了加强对土耳其的影响,在1930年建立了美国——土耳其友好协会,甚至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支持。这些都表明,美国高度重视土耳其的战略地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lishixue/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