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粹极权统治下的希特勒青年团
内容摘要:希特勒青年团作为德国青年活动的重要组织,在德国法西斯主义运动以及纳粹极权统治建立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过程就是纳粹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在简要介绍纳粹势力兴起的基础上,对希特勒青年团进行分期研究,叙述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同时理清希特勒青年组织关系、教育和宣传,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纳粹极权主义希特勒青年团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希特勒青年团成立的背景 1
(一)纳粹势力的兴起 1
(二)崇拜领袖的文化氛围 2
三、希特勒青年团的发展阶段 2
(一)1933年以前:逐渐追随元首 3
(二)1933年-1945年:逐渐纳粹化 4
四、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教育和宣传 5
(一)组织 5
(二)教育 9
(三)宣传 9
五、希特勒青年团的影响 10
(一)对团员自身的影响 10
(二)对德国的影响 11
(三)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12
六、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论纳粹极权统治下的希特勒青年团
一、引言
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盟国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战犯进行了审判,其中就包括全德青年领导人席拉赫,他被判处20年徒刑,但其领导的希特勒青年团组织未被列为被告。青年运动是纳粹发展群众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作为支持纳粹最重要的青年团体,对了解第三帝国的社会政策、文化教育以及德国民众的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学术界对希特勒青年团的专门研究不是很多,主要散见于德国历史、教育和文化的论著中。本文拟在国内外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当时德国的社会现状和历史背景,分析希特勒青年团的产生和发展、内部的运行和操作及其对纳粹德国所产生的现实作用.
二、希特勒青年团成立的背景
(一)纳粹势力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德国被要求割地赔款,军事力量受到限制,殖民地被列强分割,这是一份带有掠夺意味的和约。面对如此苛刻的条约,日耳曼人强烈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被激发。
1929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美国依赖性很强的德国经济也深受其害。德国许多银行自1931年7月以来相继倒闭,整个德国的信贷系统处于崩溃和瘫痪的边缘。德国的大垄断组织和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工农业举步维艰。在工业生产中,煤产量、生铁产量、钢产量、汽车产量、机器制造业产值、船舶吨位量、发电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危机同样惨重,农业产量急剧下降,依赖农产品销售而获得的收入只有原来的一半,于是农民卖出大量土地后破产,导致佃农人数增长迅速。另外德国失业人数剧增,国家财政出现严重的赤字。经济危机还导致魏玛共和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统治危机,其标志是社会民主党人赫尔曼·米勒大联合内阁的垮台,而后“总统制内阁”确立,德国进入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
当国家以及人民处在彷徨时,纳粹党脱颖而出,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希特勒的演说才能、组织能力以及纳粹党的宣传力度、成员的信仰等共同吞没着其他的政党。1930年9月14日进行的选举,使得纳粹党成功跻身国会第二大党的行列。面对纳粹党的不断壮大,德国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表现出的是软弱和对法西斯的依靠。法西斯政党影响力的增强为青年团组织的壮大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接下来的数年内,青年团与法西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崇拜领袖的文化氛围
青年追随希特勒,其动机不容忽视。希特勒的追随者有三种类型:出于信仰、出于社会经济的自我利益、出于机会主义或者赶时髦的动机。青年追随希特勒,基于第一或第三种类型。除此,外部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希特勒青年团之所以能够将德国的大部分年轻人团结在希特勒的周围,与德国的领袖崇拜文化是分不开的。德意志领袖崇拜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爱国主义及英雄主义的理论和观念息息相关,而黑格尔、华格纳和尼采的影响尤为突出。
黑格尔是位哲学家,亦是位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家,他的王权理论在德国影响深远。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黑格尔的王权理论是“朕即国家”的逻辑加工,黑格尔认为王权是“意志最后决断的主观性的权力,它把区分出来的各种权力集中于统一的一个人,因而它就是整体即君主立宪制约的顶峰和起点”。音乐家华格纳拥有“德国精神”的思想,他的歌剧及其著作都充斥着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英雄人物是德国精神的象征。华格纳寄希望于“领袖拯救”,认为德国人必须寻找能够拯救日耳曼民族于水火之中的民族英雄。尼采的“超人论”在纳粹德国掀起了尼采热。作为以集权主义政治为基础的超人,是可以凭借个人意志制造历史的英雄,是神真正的儿子,是人类的先知,是具有任意性的专横的统治者。尼采成为希特勒极其钟爱和效仿的对象。
在这些文化的包围下,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青年导师的形象。因此,希特勒青年团作为青年人的最大组织,成为培养希特勒心目中理想青年的基地。理想青年拥有的是骄傲、不胆怯的性格和主人气概,软弱和温和从来不会是他们的代名词。
三、希特勒青年团的发展阶段
希特勒青年团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纳粹党早在1922年就成立了第一个青年组织“德意志社会主义工人党少年团”,后被更名为“大德意志青年运动”。啤酒馆政变后纳粹党重组,1926年“大德意志青年运动”被更名为“德意志劳动青年的希特勒青年团”。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青年团重建,席拉赫成为首任负责人,重点工作是为纳粹党招募年轻党员。
青年团成立之初并未受到纳粹党的重视,在1933年之前,它与纳粹党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离心走向整合、由疏远走向亲密的态势。当纳粹党逐步意识到青年的不可或缺性后,这种亲密感越来越强烈,随着1933年纳粹掌权希特勒青年团也成为纳粹党的重要组织。
(一)1933年以前——逐渐追随元首
1922年有两个青年组织成立,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和德意志社会主义工人党少年团,后者是由纳粹党建立的。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在1923年销声匿迹,后者则获得发展,在1924年更名为“大德意志青年运动”。啤酒馆政变失败后,从监狱中出来的希特勒意识到纳粹运动是一场大众运动,纳粹党的斗争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建立了许多附属组织,以便吸引更多的人群。
由纳粹党青年领袖和成员参加的议题为“教育和青年组织”的特别会议于1926年7月召开,决定将“大德意志青年运动”更名为希特勒青年团,成为正式的青年组织,而科特·格鲁勃成为第一任全国领袖。到了1926年底,希特勒青年团在全国有九个大区,但是发展缓慢,人数甚至没有超过700人。此时希特勒青年团拥有极大的自由性,主要作用是宣传纳粹党而不是街头斗争。希特勒和冲锋队对它的态度是冷淡的。
在1928年进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所获席位和选票均低于1924年的水平,选举之路渐入失败。与此截然相反,希特勒青年团的游行和公众集会活动却达到高潮。这年召开的希特勒青年团全国领导人会议决定成立少年团和德意志女青年团,并且大会再次确认了该组织的独立地位。至此,德意志青年团的规模逐渐扩大,
希特勒青年团的宣传获得巨大成功,使纳粹党逐渐意识到掌握青年对于纳粹运动至关重要。于是在1929年4月,纳粹党颁布法令重新调整与希特勒青年团的关系。法令规定纳粹领导人要对希特勒青年团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要在纳粹党集会上开辟专门的希特勒青年团会场,对于希特勒青年团与冲锋队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梳理等等。
1930年,希特勒和罗姆在冲锋队角色上的定位发生冲突,希特勒深感纳粹运动受到来自内部的威胁,所以强化了对于内部各组织的核心力量的控制。1931年,纳粹党与希特勒青年团的关系更加紧密,对希特勒青年团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在经历了领袖更迭风波之后,作为希特勒忠实追随者的席拉赫最终掌控了希特勒青年团,坚决执行希特勒的战略政策,希特勒青年团与纳粹党的关系由此更进一步。
(二)1933年-1945年——逐渐纳粹化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他将青年团比喻为“第三帝国的建筑师”。希特勒青年团的领导人席拉赫的目标揭示着他的野心,他想将德国所有的青年运动都纳入到希特勒青年团的门下。这一目标也是对纳粹党“一体化”行动的积极响应,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德国全面纳粹化。
这一阶段异常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使得很多青年组织自愿解散,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但是,青年联盟和大部分宗教组织并没有都归入希特勒青年团,比如天主教青年组织。席拉赫采取强劲而有效的措施,在暴力手段和“一体化”思想的控制下,1933年6月青年联盟解体,1935年-1936年天主教青年组织最终被吞并。1934年末希特勒青年团将商业、工业领域的青年和农业的青年团体置于其控制之下,范围不断扩大。到1936年,所有运动和体育青年组织的训练也都在希特勒青年团的控制之中。
1936年12月1日,《希特勒青年团法》正式颁布,年轻的希特勒青年团成为最高的国家机构之一,直接听命于希特勒。法律规定“所有的德国青年,除了在学校和在家学习外,还要在希特勒青年团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的精神接受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教育,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全国青年在希特勒青年团当中被组织起来”。德意志帝国青年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被烙上了希特勒青年团的印记。虽然这一阶段国家唯一合法的青年组织就是希特勒青年团,其成员也扩大到100万人,但是青年如果想要不参加这个组织也是可以被允许的,因此并没有强制要求入团。
1939年《帝国青年服役法》规定入团成为必须,法律强迫每个10岁及以上的德国青少年都必须成为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法律规定所有的青年必须由他们的父母或者监护人登记,违者将受到罚款甚至监禁的惩罚。此时希特勒青年团的人数达到887万。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青年团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日常活动都与战争息息相关。1943年初,西方联盟声称如果轴心国不投降就绝对不会与其媾和,同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惨败。这两个事件迫使德国采取“全面战争”的策略。1943年6月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掷弹兵师在贝弗洛开始组建,1943年10月被更名为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其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教育和宣传
(一)组织
⒈组织理念
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构成了希特勒青年团的主要理念,其中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它与纳粹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包括集权主义、反犹主义和“生存空间”论等一系列理论。
希特勒青年团崇尚建立在领袖原则基础之上的集权主义,强调绝对权威。元首是国家人格化的代表,全身心地服务于国家是每个青年的首要责任。根据这样的原则,希特勒青年团的组织机构是层层递进的单一制,下级青年领袖对上级青年领袖负责,主要任务是管理本级青年活动,就这样一直递进到希特勒青年团的全国领袖席拉赫,席拉赫则直接向希特勒负责。“生存空间”论贯穿在纳粹扩张运动的始终,纳粹坚信在各民族的生存中始终存在着竞争,能够留到最后的只能是最优秀的民族,德国人必须努力去夺取,因为日耳曼自古以来就是优等种族。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积极投身于纳粹对外侵略的实践中,这样明确的奋斗目标使得团员们觉得生活也更加有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lishixue/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