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转换成为习惯
摘要
转换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它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在进行转换创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握住主客体之间的符号沟通。区别转换与模仿的关系,切记不要无病呻吟,一味的对原作的更改,转换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它会无时无刻的提醒我们主客体之间的联系,这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原作理解的同时,对新作的更加深入的思考。本文通过对转换这一创作手法的分析,对转换后主客体之间的阐述,更加明确转换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日后自己艺术创作思路与手法的思考,明确自己的艺术创作所需要坚持的理念,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属于这个社会的作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转换模仿符号习惯
目录
1、引言 1
2、转换的概念 2
2.1转换的表面含义 2
2.2艺术行为中转换的含义 2
3、油画艺术当中场景的转换 4
4、当转换成为一种习惯时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7
4.1当转换成为一种习惯时对个人的影响 8
4.2当转换成为一种习惯时对社会的影响.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引言
本篇文章主要是研究艺术创作中的转换行为,探讨这种行为在当代的发展方向。转换,从原来的母体到新生的另类别具一格的艺术方式,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创作手法,较之之前的原作,都有很大改变,以此来彰显艺术家在新时代的思考。本篇论文通过对艺术行为中转换手法的全面而广泛的研究,并结合自己艺术创作中的经验,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进一步的明确自己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所寻找的方向。
转换,作为一种灵活的艺术形式,更被艺术家们所使用,当转换成为一种习惯时,它对我们的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影响还是蛮巨大的,当然,在推崇这种艺术行为的同时,不得不注意,在不同程度的转换当中,更加不能丢失原来的自我。艺术是彰显个性与作者主见的载体,如果这种艺术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话,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去权衡利弊。
2、转换的概念
2.1转换的表面含义
转换在常规解释里即更改或者改换的意思,宋陈鹄在《耆旧续闻》第二卷中提到:“余谓后辈作词,无非前人已道底句,特善能转换尔。”所说的意思就是后人所作的作品都是在前人所作的基础上有所更改而已。在文学或者艺术创作中,转换这一手法随处可见,从古至今,不管是王维的山水,陶渊明的乡野,李白的大好河山,还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意境的转换,从而对感情的升华,无一不凸显出作者的精神世界与理想,在景与情的转换与交替的过程中,来升华作者的内心世界。艺术创作中,不管是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画面的转换,意境的转换,黑白的交替,无一不在赞美或批判着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一幅作品的跌宕起伏,即其中的转换,更能凸显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2.2艺术行为中转换的含义
把一种艺术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就是在其意义(或意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一种形象体系改造为另一种形象体系、将一种喻体改造为另一个喻体的过程,即使带有创造性的转换,也不应违背原创作的结构原则。这就是系统质表现出来的风格定义等等。在这里需要对模仿做一定的解释,模仿即通过观察和效仿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类型。在自然世界里很多动物都能通过模仿学会其他动物的叫声和人语以及动作,如鹦鹉丶八哥丶乌鸦、琴鸟和猴子等等。更让我们觉得惊讶的是,在琴鸟的叫声中有多达百分之八十的声音是从学习其他动物或者人语而来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大为吃惊。众所周知小鸡学习啄米的时候常常是跟着母鸡学的,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运用一种机器母鸡来作为引导,那些跟在后面学习啄米的小鸡们不仅可以增加啄米的频率,而且还能跟着机器母鸡啄同一种颜色的米粒。还有这样一个实验:如果把狗和猫养一起,小狗竟然可以通过模仿猫的生活习性,可以用爪子洗脸,更让人惊讶的是竟然能出现我们日常说的“狗拿耗子”这一现象。周润发用其精湛的演技与独特的造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小马哥的时代,因此,穿一件黑色大衣,戴一副黑色墨镜,或叼一支烟,留一发型,我们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上述这些例子旨在说明模仿的本质,即在客体的身上看到的全部是主体的影子最重要的是没有丝毫的变化与创新可言。
转换说白了就是相似性,像似性是转换后的作品对原作认识的一种方式,它创立的依据是符型与指称对象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在主体中或多或少会显现出客体的影子,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些“影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符号,当然这也就是它们之间相似之处的外在表现。一种艺术通过转换这一手法成为另一种新的艺术,本质上来说是两种符号的承前启后。其中介是类像,而转换的具体方式则是对两种艺术之间的相似性的运用和把握。这无论是对于国内还是对于国外而言,无论是挥挥洒洒的诗歌与清新怡人的画作、悦耳动听的音乐与独具匠心的绘画抑还是音乐与诗歌之间,都是一条共同的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此种认识仅仅是就模仿性创造而言的,如果将之放入非模仿性创造范围,似乎还应有更充足的理由。在油画创作中油画艺术转换的实质意义,即“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在转换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或者说是该如何把握在保持原来的精神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度的别出心裁的再创造呢?我觉得,如果将艺术之间的转换看做是接受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讲,主体对客体的接受和吸纳可以呈现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同化,第二种就是顺应。那么什么是同化?就是把外界的元素吸收、融合到自身的结构中,进而使得自身的内在的结构发生改变。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的本不属于自己的元素通过整合后隐藏于一个有机体的正在形成中的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那么什么是顺应?即主体改变自身本来所拥有的属性来适应客体千变万化的过程。其性质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转换的完整的创作过程中,作为最初的中介符号是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意象,最基本的中介符号是则是客体最初所表现出来的类象。符号和类象所指的是两个完全不同功能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对符号的本身而言符号是一种能够明确载体本身或者载体所蕴含的意义的结合体,类象则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第二,符号的物质载体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意象或者类象则具有直观性、模型性。第三,符号的价值在于符号的意指功能,而类象的价值则在于具体感性结构的表现力。我所说的转换就是由一种艺术到另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即模仿性的创造,在符号的转换中,不但符合相似律,而且还有所超越。油画语言转换是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变更的根本也是一种手段,是艺术家的“生命力”的再创造。在东西方油画发展史上,就有很多的转换,不仅有意思,更是有意味
3.油画艺术当中场景的转换
当今的油画创作中,使用转换这一手法的作者也画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无论其怎么变化或是改变,无外乎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有所区别,符号作为两者间沟通的桥梁,它们之间的像似性与区别还有所表达的含义便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转换这一手法,作为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技巧,艺术家们都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对经过对主客体之间的符号的比较之后再进行转换创作的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种;拼贴,混搭,个性张扬,疏离现实,平民化等。国内曾涌现出一大批作家的进行再创作的艺术珍品,下面我就举例来说明转换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法,所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震惊。第一个就是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一生的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意义与震撼力的作品。在许许多多同样类型的题材的油画作品中,这幅画被公认为业内的顶尖作品,无人能够将其超越,整幅作品不但构思足够的巧妙,布局也是相当的精彩绝伦,尤其是以其细微之处的精心刻画和严格的立体关系而让人叹为观止。在构图的时候,他巧妙的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等局部表现,都刻画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基督的弟子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他的十二歌徒弟共进晚餐,在吃饭的过程当中基督很镇定平和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最后的晚餐》所描绘的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与从容不破,以及他十二个徒弟的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这幅作品深刻的传达出当时所有人的丰富与复杂的心理动态。那么曾梵志的再创作的作品与原来的作品有何区别呢?首先,我们得了解曾梵志的作品。曾梵志的作品以其严谨而独特的造型设计,更是运用假面具的符号,在简单、平静或许称得上有点单调的背景衬托下,着重刻画了当今繁杂社会下的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的烦躁、有的不安.尽管带有卡通的绚丽的色彩和调侃说笑的味道,但是仍然让人感觉无比的沉重与压抑,让人难以呼吸,让人不断的反思着整个社会。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基本方针下,多运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主义手法,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msx/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