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析徐悲鸿现实主义人物画的艺术语言

2019-12-17 12:4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浅析徐悲鸿现实主义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20191216215515]
摘要
在徐悲鸿的人物画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素描人物,二是油画人物,三是国画人物。徐悲鸿革新的中国画人物打破了中国千百年间千人一面的人物绘画形式,将西方绘画的方法融入国画中。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徐悲鸿都强调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本文通过查阅徐悲鸿论文集和徐悲鸿绘画的相关资料,简略分析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将从徐悲鸿人物画中的色彩语言、构图语言、点线面的艺术语言以及材质肌理语言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感悟徐悲鸿的人物画中素描、油画、国画之间的语言性关联。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徐悲鸿艺术语言国画人物油画
目 录
1.徐悲鸿及其艺术概述 1
2.徐悲鸿现实主义人物画的艺术语言 2
2.1色彩 2
2.2构图 5
2.3点线面 6
2.4材质肌理 7
3.徐悲鸿现实主义画风的成因 8
4.徐悲鸿现实主义人物画风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徐悲鸿及其艺术概述
徐悲鸿本名徐康寿,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1895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屺亭镇 的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家境贫困。徐家世代画师,徐悲鸿幼年时期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学会了山水花鸟的基本知识,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有了自己的学画理想。
为实现这一理想,一九一五年夏末二十岁的徐悲鸿辞去家乡的工作前往上海。这是徐悲鸿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一段时光。一个未上过大学的乡下青年很难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几经辗转,工作未有着落,却花光了筹措的盘缠。徐悲鸿为了画画和生存,他挨过饿,睡过烟室也曾和赌徒一起吃饭。这样的凄苦日子,徐悲鸿在上海流落了一年多。就算在这种窘状的生活中,徐悲鸿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绘画的追求。霉运不可能长期伴随着一个人,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九一八年徐悲鸿留学法国。
这欧洲前后八年的留学时光,是徐悲鸿人生和艺术蜕变成蝶的历史性阶段。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徐悲鸿动身前往法国。同年秋,徐悲鸿首先在朱丽安画院学习,随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巴黎是著名的“艺术之都”,沉浸在艺术的殿堂,徐悲鸿日以继夜的发奋学习,艺术素养渐高。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使徐悲鸿的身体无法负荷,因受寒而得了胃病。徐悲鸿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常常以面包加凉水充饥,致使他的胃常常剧痛,这病痛折磨了徐悲鸿十几年,他往往越痛越要画,在画中忘记疼痛。
留学期间,徐悲鸿游历西欧 诸国,观摩 研究西方美术 ,打下坚实的现实绘画基础。徐悲鸿倡导写实风格,因为他欣赏写实画家达仰(Dagnan—Bouveret),所以之后拜达仰为师。
一九二七年,徐悲鸿回国。在欧洲的八年,徐悲鸿的基本功越发的扎实,回国后成为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作为教育家的徐悲鸿,他的后半辈子都献身于伟大的美术教育事业当中。徐悲鸿自年轻时期起就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教授和教师的职务,如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教授,并多次前往海外举办绘画展览。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宣传支援抗日,投身民主运动。先后在在香港 、新加坡、印度等地举办画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国后,徐悲鸿是中央美术学院 的第一任院长,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在徐悲鸿短短的五十八年的生命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的艺术,而且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美术人才。他立足素描,创新中国画,建立新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在近代中国画坛和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徐悲鸿现实主义人物画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被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在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和美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上有独创的风格,这和他在欧留学时选择现实主义风格是分不开的。人物画是徐悲鸿艺术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徐悲鸿的人物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倡导现实主义,强调惟妙惟肖,来改变中国人物作画中千人一面、闭门造车的局面。油画、素描、国画在徐悲鸿的艺术创作中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这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促进,形成了他创作的特色。
2.1色彩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到:“颜色感应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因素。” [1]由此可见,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可见一般。塞尚也说过“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是真实的。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2]可见,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元素,已成为艺术家颇为重视且需要经过不断千锤百炼和研究才能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于色彩的追求,不应该仅限于色彩的表象,通过颜色的使用,画家丰富的心灵内容和情感才能得到更加生动的表现。
徐悲鸿的色彩是在西方传统油画的色彩理论上对色彩客观的表达,属于学院派色彩。他的油画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素描和油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徐悲鸿素描上的建树在他的油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坚实的素描和丰富的色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尽精微,致广大”是徐悲鸿艺术理论的最高形式。徐悲鸿认为画中色彩的存在是为了塑造更好的人物形象,颜色的表达必须准确无误,他说:“如颜色然,同一红也,其程度总有些微之差异,吾人必须观察精准,表现其恰当程度。” [3] 他在画人物的时候追求颜色的逼真,“他经常运用对比色,增强其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表现力,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4]如他的早期油画(图1),在这幅画中,他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色彩,一笔一笔的摆上去,没有涂抹扫刷的笔法,更加不一遍一遍的擦而呈粉腻之态。“固有色、环境色、衣物反映色在面上形成冷暖对比”[5] ,衣服和面部的明暗转折的地方,明暗调子的变化是十分微弱的,衣服大多用了冷色,而背景色看上去平淡,但是颜色还是十分的丰富,上下左右的颜色都不相同。
徐悲鸿曾说,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的色彩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徐悲鸿的色彩作品大多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古典写实的艺术特征,并且他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印象主义色彩的长处。他经常在创作肖像画、人物画的时候,先拿紫色或绿色用来勾线打底。他把紫色和绿色称为“中立色”,当暖色的皮肤边缘与它一起,继而生成透明色。正因为徐悲鸿在人体画以及肖像画上大胆的使用绿色调和紫色调,从而使整个画面更加的丰富多彩。
以《男人体》(图2)为例,《男人体》在色彩造型上,脚部的蓝色与脖子和腹部等处的橙色、背部的绿色与腹部的红色、腰部的黄色与脸部和腿部的紫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色彩的表现力度几乎达到了极致。“徐悲鸿对紫色的运用尤其的微妙娴熟,不仅体现出了人体丰富和微妙的冷暖变化还彰显出人体的皮肤质感。”[6]
一九四七年徐悲鸿创作的《徐夫人像》(图3),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那明亮的色彩,从右侧投射过来的光线,使徐夫人的面部全在光线的直接照射下,因而全部为亮部。红的双唇和略红的面颊使整个脸庞显得容光焕发漆黑的双眸作为整个面部极少的暗部之一,反而显得更加有神,色彩丰富统一。背景中树叶的绿色和花瓣的玫瑰色以及衣服上的蓝紫色相呼应,形成了冷暖和明暗两大色彩体系。黄的沙发和褐色的窗以及褐色的包,都让人有浓浓的暖意,形成两大色彩体系的缓冲地带,将整个画面和谐的融在了一起,具有美感。
一九二七年九月初,徐悲鸿从新加坡返回上海。他仍然继续着欧洲古典绘画的经典手法,进行着自己一系列的艺术创作,但他更多创作的是中国画,在创作的过程中徐悲鸿将中国人物画和人物油画之间的技法相互转化融合。我们熟知的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一般都是用固有色来作画。徐悲鸿也是从小就这样用惯了的,“所以在他创作油画时也会把较生的绿、紫、黄等颜色入画”,[7]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徐悲鸿的国画人物作品中,他除了用笔墨勾勒形体结构外,剩下的大多是对色彩的晕染,和笔墨相比较徐悲鸿是更加注重对色彩的运用。他在用色上是以突出人物形体的立体感、真实感为目的,同时采用传统的技法进行分染和罩染,表现出层次感,画面色调既活泼又和谐统一。
《田横五百士》(图4)这幅油画作品是徐悲鸿的巨作之一,“在色彩的表现上具有出浑穆广大的气象”[7]整幅作品把红、黄、蓝三原色作为基调,颜色的使用非常有规律性。首先,草地、树林、天空、海水、云层、人物肤色及饰物的色彩既有区别又有机联系在一起,冷暖的变化十分的丰富。徐悲鸿大胆的运用互补色来加强色彩的表现力,画面中不仅有红色和绿色的对比,还有黄色、紫色、蓝色、橙色的互动,错落有致搭配合理。整个画面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田横那一袭红袍,同时这也是画面中最重要的颜色以及最暖的颜色,它在画面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和田横的王者风范相呼应,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更加精彩的是田横的红袍偏紫色的冷红色,从而更加凸显了驰骋沙场有勇有谋冷静的大将风范,换面颜色极尽精微,单纯而浓烈。这些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感染力,使作品极具艺术生命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msx/2105.html